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探究
作者: 林新华生活化教学是以人的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为映射实体,对课本概念和抽象知识进行比照式解读的教育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是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深层关联,使教学过程更接地气,让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能够自然地联系生活经历中的所见所闻,以降低学习难度,让教学回归生活实际,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生活化教学中,不仅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还要注意与时俱进,体现思政学科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果仅是单纯使用教材栏目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则不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正确指引下,以教材为蓝本,结合生活化教学要求,创设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紧扣时代脉搏的教学情境,辅助课堂教学,构建灵动有趣的课堂样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获取幸福的力量。
一、目标生活化——“知识目标”转向“素养目标”落实
新课标视域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做到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时,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并对本年级学生学情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本框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郎铮的个人经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懂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参与“成为那道光”的探究活动,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分享经历过的社会实践活动,归纳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增强融入、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
目标生活化有利于将“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可以更好地将素养落地、落实。具体要求如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托学生已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及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给课堂注入生活化、时政化的素材情境,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形成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成教学目的。
二、导入生活化——“依据教材”转向“情境激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效率。传统的导入方式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回忆,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的调动,学生处于被动的思考,这不利于调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课堂导入也由教师单一的讲述转为图文并茂或影音视频。此时,教师选取与一些社会事件或时政热点进行导课,并依此设置相关的问题,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采取视频激趣导入法。笔者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视频片段并设置问题:观看视频《我和我的祖国》,谈谈你的感悟。学生通过视频初步感知“我与祖国”的关系:我们和祖国是分不开的,强大的祖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而强大的祖国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鲜活的情境、环环相扣的设问,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导入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作了很好的导引与铺垫。
三、教学生活化——“知识传授”转向“真实事例”教育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搞“灌输式”教学,而应注重选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创设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感悟、践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唯有真实的、鲜活的生活素材,课堂教学素材要源于生活,设问要高于生活,结论要归于生活。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启迪学生领悟知识,促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走近教师》一课时,教师可以选用学生在教师节赠送的精美贺卡,以贺卡的文字内容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进入九年级后,我们都能看出您的变化,您说话的语气开始变得有点急促,希望我们能有点‘危机意识’。我们能够听出您的良苦用心,知道您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多希望我们都能更努力一些,好让您能放下心,放松一下。希望您不后悔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行。”这样饱含深情的诉说,让学生不由地回忆起自己和老师们相处的美好时光,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和课堂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内容时,恰巧与新学年的校运会不期而遇。在校运会筹备期间,同学们踊跃报名,热情高涨,但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以责任为话题的教学内容,正好可以依据学生当前所需,解决学生实际之困。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校运会作为背景素材,结合班级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紧贴实际生活的情境,更容易打破沉闷,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一堂有趣又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运而生。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经历与能力出发,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用鲜活、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心悦诚服地接受结论,从而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四、作业生活化——“学以致用”转向“知行合一”实施
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质增效。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以致用”很好的诠释。因此,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常规,突破场地限制,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巧妙结合起来。学生拥有更多走出教室、走近社会生活的机会,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促进知行合一。
地方文化资源是天然的教学素材,是行走的思政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深入挖掘与教材知识相符的本土资源,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实践类作业。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饶有兴趣地与社会生活近距离接触,感受福清的变化,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后作业——以“用影像记录身边的美好,传递情感正能量”为主题的摄影活动。本项作业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主动关心社会,深刻感知新时代中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通过体会美好的情感,获得全新的感受,并学会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同学们自行组队,分工合作,自定拍摄内容、时间、地点。同学们在活动成果展上看到主题多样、设计精巧、解说精彩的摄影作品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作业设计的生活化提升了作业的育人效能,为“双减”政策赋能,助推了学生的成长。
五、评价生活化——“知识检测”转向“综合素养”落地
评价是检测、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与教师更好的教。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求,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注重知识考查的评价方式转向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知行合一;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与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相适应的是要坚持多主体评价,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主体的参与,才能让教育成效得以巩固与落地。多主体评价可以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以及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观点及解决能力,可以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认识,笔者在课后布置一份为期一个月的作业:以视频的方式完整录下自己所做的一项有挑战性的家务劳动(做一道菜、拖一次地板、洗一次衣服……)。要求:不可以剪辑、但可以多次做同一家务劳动,选取最好的一次来提交。评价的方式采用自评、学生互评、家长点评的多种方式进行。这份作业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需求,体现了生活化的评价,既可以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又能提升其劳动能力。
总之,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在遵循新课标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要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改进教法学法。通过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