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策略
作者: 徐梅琼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实施,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师生们静下心来一起阅读经典。在这个过程中,导读课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为了设计出精彩的导读课,必须研读文本,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思考和探究。这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正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绝佳途径。另一方面,有含量有水平的导读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认识,从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思想水平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导读课如同一座桥梁,串联起了作品、教师和学生。
一、导读前——激发兴趣
(一)关注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文本解读过程中常提到一个概念——知人论世,又有“文如其人,文道合一”一说。作为读者,我们可能先听闻某位作家的大名,进而了解其作品。比如曹雪芹,高中语文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曹公的生平,他传奇的家世和人生经历,是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更何况还有不少考证派专家极言《红楼梦》乃是记曹家本事。老师们在设计《红楼梦》导读课时,都会多多少少介绍曹雪芹,尤其是讲到他盛衰巨变的人生转折,讲到他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最后贫病而亡的悲惨遭遇时,学生们往往产生强烈的同情与敬重之情,自然也就产生了一探“红楼”究竟的兴趣。
特定的背景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其中,包括作家的创作目的、创作过程和时代背景等。《堂吉诃德》这本小说,乍一看真的不讨人喜欢,学生们普遍感觉匪夷所思、不明所以。因此,我们在导读课中专门设计了介绍本书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这一环节,在了解了15世纪骑士文学庸俗化的社会现象,以及塞万提斯决定“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这一创作目的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作品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的手法,也萌生了“看看这个‘搞笑’的骑士结局如何”的想法。
(二)关注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中学生评判一本书好不好看,首要的是情节。所以,在读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设计导读课。尤其是小说,设计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比如《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情节波浪起伏。我们选取了“孙少平与郝红梅的朦胧情愫”以及“孙少平英勇救人”等相关情节,很快就调动起了这群同样十六七岁青年人的极大兴趣。
与情节最紧密相关的是小说的人物。中学阶段正处在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三观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包括书中虚构人物的影响。如果他们对书中的某个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也会把这种兴趣迁延至整本书。课标推荐阅读的很多书籍中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边城》的翠翠、傩送,《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雷雨》中的四凤、周萍、周冲,《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米利埃主教、芳汀,《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的哈姆莱特、奥菲利亚、罗密欧、朱丽叶等。这些人物往往是“真善美”的化身,其中不少也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们的共鸣。
(三)关注作品的价值及其影响
经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影响和意义,并非让学生出于从众或迷信权威心理而阅读。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只有自己亲自阅读了作品才有发言权。如果只是读了一点别人的评论,那最多只算是个“二道贩子”。你可以不喜欢这本书,也欢迎你大胆质疑,但都要建立在你读过原文整本书的基础上。在设计《红楼梦》导读课时,我们了解到很多中学生其实不太喜欢这本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红楼梦》被后人捧得太高了,以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于是,我们设计了介绍“红学”这一环节,从脂砚斋、畸笏叟说到王国维、胡适、周汝昌,从考证派、索引派说到鉴赏派,从国内影响说到国际影响。尤其特意讲了“红学”三大派别的互相攻击,讲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红学”的一些奇谈怪论,比如刘心武对秦可卿身世的大胆假设。最后问学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持久地痴迷《红楼梦》,你们更支持哪一派的主张,你们怎么评价这些奇谈,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再顺势引导他们阅读全书,自然水到渠成。
(四)关注作品背后的故事
故事背后的故事,也是会引起读者兴趣的因素,尤其是对猎奇心比较强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海明威写作时一天能用掉20支铅笔,《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次。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槃》时激情澎湃,一天之内作寒作冷,犹如发烧,创作《地球,我的母亲》时,郭沫若诗情汹涌,不可抑制,不禁趴在地上,狂吻大地。这些逸闻轶事也许有些野史的味道,但当成趣事姑且听之,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
二、读中导——解决问题
(一)开始阅读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课标规定的高中必读书《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代表了文学类作品和学术类作品两种类型。二者的阅读方法也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两类书都应该制定一个阅读计划,大致可以分成初读、精读、研读、重读四个环节。至于具体的阅读方法,有些方法也是通用的,比如批读法、目录浏览法、思维导图法、质疑法、读书笔记法、查阅文献拓展阅读、进行小课题研究等。此外,学术类作品要重点关注核心概念、主要材料、论证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语言表达技巧及语言特点,梳理全书的大小纲目及其关联、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围绕“问题”进行田野调查等。文学类作品要重点关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思想主旨、艺术技巧、语言表达、精彩细节,梳理全书的情节发展脉络、人物性格的演变,探究思想内涵的多元解读等。
(二)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推进的时间跨度较大,至少一两个月。学生在精读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问题,也随时都会产生与别人分享阅读体验的冲动。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及时跟进,会让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大打折扣,以至于逐渐懈怠。因此,我们把鉴赏作品内容的导读课设计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语文课上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以《红楼梦》为例,全班同学按学号每人“认领”一回,分享的主要内容是这一回中你的困惑。这比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更高,也更容易调动听众积极参与。让人惊喜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都很有意思和价值。比如“第一回里那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和神瑛侍者以及贾宝玉是什么关系?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得怎么这么蹊跷?贾珍的表现未免太过头了些”?这些都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经提出,马上激发起同学的讨论热情,大家争相发言,最后教师再适当点拨。有时候可能会用到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红楼梦》前八十回读完,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效果很好,值得!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也是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点。设计此类导读课时,可以用一些比较常规的鉴赏方法,包括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绘制人物性格发展思维导图、从细节处品味人物特点、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把书中相关联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鉴赏、比较众家对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等等。田锦老师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上曾设计了“是是非非说宝玉”的命题。她基于学生们认为宝玉是“渣男”的感性认知,设计了三个环节:扒一扒宝玉的那些“混账事”,揭一揭“混世魔王”的另一面,曹公对“孽根祸胎”啥态度,并对比了贾宝玉与贾雨村、贾宝玉与甄宝玉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真正读懂宝玉。
(三)深刻理解作品思想主旨及表现手法
这是评判读者是否读懂此书的重要标准。此类导读课重在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思想内涵。可以从作品标题、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去理解,也可以赏析书中直接抒情议论的重要语句,还可以挖掘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成就,让学生充分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此类导读课要上出美感来,可以反复吟咏、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改编成诗歌或散文、鉴赏经典语句的内涵、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等。
三、读后导——探究拓展
(一)宏观把握、重点突破
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尤其在初读和精读环节,不必处处深究。到了研读环节,就要把全书中某些精华部分挑出来细细品读了。比如田锦老师的《史记》整本书阅读就很有创意。田老师布置学生泛读全书之后,重点选取了几个精彩的篇章来深入解读。包括“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孔子世家”“苏秦张仪列传”“刺客列传”等,这些篇目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也是《史记》中成就较高的,并且代表了全书内容的不同类型。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题探究、写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来进行。我们利用高一寒假时间,布置学生进行了“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课题。学生们在这个大专题下,选取了“饮食文化”“诗词文化”“园林建筑文化”“节日文化”“家庭伦理”等小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收效颇丰。
(二)见仁见智、多元解读
名著的迷人魅力,往往在于它的主题的多元解读性。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基于自身经验、水平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解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老师认为,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有丰富多样的解读,但是必须明确,这若干种解读中总有一些不太合适的,有比较到位的,还有最佳的。我们设计此类导读课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尽量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另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见明月,从鱼龙混杂中分辨珍珠。孔琼波老师执教的《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正是以“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为主题。课堂上,首先提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三大文本解读理论,然后围绕这三点分别深入展开,最后进行多元解读。学生们的思想之光完全被点亮了,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读结果。有讨论其喜剧美学意义的、有从不同译本来进行探讨的、有对《堂吉诃德》第一部与第二部比较分析的、有同学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伟大的个人奋斗者的,也有同学认为《堂吉诃德》是“虚拟殖民”好的作品,为文学带来了多元而广阔的探讨空间。而好的整本书导读课是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深入阅读、学会质疑
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读写能力,提升其思辨品质。统编版高中教材规定的18个任务群之一,正是“思辨性读写”。这个任务群应该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比如阅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一般都认为子路“率尔而对”表现得过于鲁莽,孔子“哂之”是在嘲笑子路。但真相就是这样吗?我们在导读课中引导学生细心考证这一篇章的人名称呼,发现记录者特意尊称曾晳为“曾子”,对其他三人则称其字。再联系相关文献,可以推测此篇是曾晳门生所作。此外,根据子路和孔子私下的交情,子路在四弟子中年龄最大等诸多依据,学生逐渐改变了对子路的第一印象,发现子路率先发言其实正合乎“礼”,并且孔子也并非嘲笑他。再比如,解读《庄子·庖丁解牛》时,我们提出问题“庖丁真的就只是个厨师吗?”解读《窦娥冤》时,提问“窦娥的第三桩誓愿为何要危害大众?”诸如此类的带有思辨或质疑性质的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一点一点求证的过程中培养其思辨力。
(四)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文学作品关注的很多点其实有共通性,比如“真、善、美”,把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可以从横向上让读者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收到令人惊喜的成效。我们在高一年级分别开展《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阅读后期,布置学生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来解读《红楼梦》。学生们敏锐地抓住“长老统治”“差序格局”“私人道德”“礼治秩序”“家族”等概念来观照《红楼梦》,他们发现这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比。一方面加深了对《乡土中国》中这些晦涩概念的感性理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性认知,可谓一举两得。此外,我们还推荐学生把《红楼梦》与《聊斋志异》对比起来阅读,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传承关系。
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活动,整本书阅读亦如此。老师要用心琢磨、精心设计出目标明确、构思精巧、丰富多样、新鲜有趣的导读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整本书阅读实践向更有实效、更有意义的方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