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考试题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作者: 谢云祥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考试题家国情怀培养路径0

高考既让学生接受学力的考核,也让学生经历了德育的洗礼。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强调发挥高考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试题具有浓厚的学科特色和价值导向。

一、考情总览

二、试题分析

(一)试题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体现明确的育人导向

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政治立场,以历史素材为载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全国甲卷观点题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家发展面向创设情境,解答当今“世界怎么了”的时代之问,培养学生宽广的世界视野,回应中国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某一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考查中华文明发展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2023年全国甲卷观点题要求学生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创设情境,试题情境展示大敌当前,溥仪卖国求荣,蒋介石热衷于内战,而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做到以民族和国家为己任,不同阶层和政党对待时局的态度对比鲜明,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2022年全国乙卷观点题要求学生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023年全国乙卷观点题以梁启超的“民德”说设置问题情境,试题通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试题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反映宽广的育人视野

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浓厚的中国情怀和强烈的时代担当,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答“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个人怎么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试题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2022年全国甲卷观点题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家发展面向创设情境,思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怎么办”。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某一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文化自信。2023年全国甲卷观点题要求学生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代表历史发展的潮流,坚定四个自信。2022年全国乙卷观点题要求学生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023年全国乙卷观点题以梁启超的“民德”说设置问题情境,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之这些试题的价值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要心怀天下,坚定四个自信,不忘本来、学习外来、面向未来,增强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试题以鲜活的情境设置彰显多样的育人方法

鲜活的考试情境,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试题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思维,形成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2022年全国甲卷观点题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家发展面向创设情境,通过宽广的世界视野认识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性,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某一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以乡土视角考查中华文明史,通过培养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培养文明认同和文化自信。2023年全国甲卷观点题要求学生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以“国家记忆”考查新中国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价值导向的说服力。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观点题围绕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创设情境,不同阶层和政党对待时局的态度对比鲜明,以对比的视角深刻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22年全国乙卷观点题要求学生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023年全国乙卷观点题以梁启超的“民德”说设置问题情境,这两道试题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呼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育人启示

通过分析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我认为高考不仅在选拔人才,也在培育人才。而答卷在考场之上,但学生解答好问卷的功夫在考场之外。基于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具有明确的育人导向、宽广的育人视野、多样的育人方法,我认为在历史教育教学中,需要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既强调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助力,又要求学校积极与家庭、社会沟通和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育人服务,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结合2022~2024年全国卷历史试题观点题,我就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考试题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校教育重在用通透的理论教育人

真理因为透彻所以能够说服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科知识理清讲透,用通透的理论教育人。我们要站在历史长远发展的高度,运用联系的观点和唯物史观思维看待历史,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历史定位,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担当,深刻认识“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个人怎么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加,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正确的发展道路,锚定目标,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和建设美好世界的磅礴力量。

(二)家庭教育重在用良好的家风滋养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从家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从自身家庭变迁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家庭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学生切实的体会认识我们有幸生在华夏,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国家好了,家庭才能好,而每一个家庭好了,国家也会更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一个人都应该肩负起家庭责任和国家使命,努力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幸福,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作为一名父亲,我经常和自己的儿女讲我父亲的事迹。我父亲在18岁的时候就去西藏当兵。西藏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工作和生活环境很艰苦。但我父亲吃苦耐劳,表现优异,后来被保送到军校学习,成了优秀的军官。退伍以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为人正直,关心国家大事,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家庭教育润物无声却滋养心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三)社会教育重在用鲜活的事实说服人

社会是大学校,社会教育的素材更加丰富而鲜活。社会素材更能打动人,也更有说服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应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同时为学生参观学习提供便利服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组织学生到云南省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牛虎铜案、聂耳小提琴等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领会家乡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浸润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