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等待”
作者: 古春燕读李希贵校长的《重新定义学校》一书,被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及学校改革的先进理念所震撼。很多教育新名词,如“扁平化管理”“取消行政班”“绿化课程链”等,终于在书中找到了来处。李希贵校长说:“把学生管住了是一个非常容易的管理。但是他不真实,他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你就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等待,等待这些真实孩子的成长,他有好多好多问题,这就是老师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教育机会。”老师需要学会等待和寻找“教育的机会”,这一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等待”不是消极以对,而是伺机而动
李校长说的“等待”并非指面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消极以对,不作为、不管理,而是指可以给学生不断试错的机会,因为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好实验室。教师应该找准教育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
曾经有一次我计划组织主题为“责任与担当”的十四岁集体生日活动,在活动当天,被选中做活动主持人的宝航同学带了一瓶高锰酸钾到校,准备报复一位曾欺负过他的同学,幸运的是他的行为被同学及早发现了。得知此事时,我有点不知所措:是让家长带他回家进行反思教育,还是上报学校德育处给予处分?经过一番纠结后,我还是决定先冷处理。我暂且当一切没有发生,让他继续主持活动,随后几天,要怎么处治这件事我也不表态。但我发现:当我越不提这件事,他就越紧张;他越紧张,就越想好好表现。直到他终于憋不住,主动找我真诚道歉时,我才伺机给他分析这种行为的不可取之处、与同学相处之道,以及校园安全的责任,等等。这无疑成了他的一次专属的责任与担当的教育课。经过这件事后,我发现宝航同学长大了,再后来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干部。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有时候需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李校长的“等待教育”就是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着一时之急去施行教育,要学会等待,捕捉一个最适切的时机,再去施教,这样的教育更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吧!
二、“等待”是要去创造育人的机会
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育人、社团育人、管理育人,都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的,尤其是李希贵校长提到的“唤醒、适切、成长”等关键词,无不告诉我们,要去创造更多的育人机会,助力学生成长。所以,“等待”不是坐以待毙,不加思考,而是要主动去创造“育人的机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创造哪些育人的机会呢?
1.利用偶像来影响
崇敬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偶像,并且可以将学生崇拜偶像的力量转化成教育学生的最好素材。这么多年我有坚持为学生准备大礼包的习惯,大礼包里装有“和自己最崇拜的老师共进午餐”“和自己最崇拜的老师去看一场电影”等礼品,学生总会在需要的时候来兑换“礼品”,然而我总把“兑换礼品”变成一次“兑换教育”的机会。比如我的班上有一个桀骜不驯的男孩,父母、老师常常因为他迟到、不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等问题而多次沟通,但很难“治服”他。通过家访和交流,我了解到他酷爱羽毛球运动,从小坚持打羽毛球,目前算小有成绩。于是我设计了一场“与体育老师打场球”的班级活动,我们班的体育老师是211体院毕业的高才生,特长就是打羽毛球。通过这次班级活动,这个桀骜不驯的男孩惊奇地发现体育老师的球技远在他之上,于是他对体育老师燃起了崇拜之情。正是这股崇拜之情,让我有了很多教育他的时机,我把对他的奖励设置成“和体育老师约场球”,我事先和体育老师约定好,必须见到“兑换券”才能答应他的约球,为此,这个孩子不断地去改变自己,争取得到老师的“兑换券”。体育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也让这个孩子坚定了自己的目标——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并且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
2.利用兴趣去激发
李希贵校长那些丰富的社团课程为何有很强的激发力、唤醒力?因为兴趣往往能激发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曾经我的班上有一个轻度抑郁症的女生,很是消极悲观,但当我得知她非常喜欢《红楼梦》,且已读过《红楼梦》九遍时,我知道育人的时机来了。我鼓励她为班上的同学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然后又开展了“《红楼梦》里的女性爱情”“《红楼梦》经典诗词鉴赏”等专题分享,她在一次次的登台分享中,自信心越来越被激发出来,慢慢地这个女孩会灿烂地笑了,也会和老师、同学自信地交流了,当然抑郁症也越来越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成长赋能蓄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利用挫败感来触动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有时候很有道理,挫败感有时候可以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我儿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总认为自己踢足球厉害到没对手,作为球队队长的他一度有些飘飘然,训练也不踏实了,教练多次跟我反映这个孩子最近不踏实,对于教练的话也总听不进去。经过思索,我没有贸然找儿子谈话,而是建议教练协调安排一场比赛,把教练认识的省内实力最强的青少年足球队邀请来参赛。这一次,儿子的球队输得很惨。这次输球让这个男孩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自此之后,儿子转变很大,不再嫌训练枯燥,不再飘飘然,沉静下来苦练基本功。这一次,教练面对这个男孩的自负不再抱怨,而是利用挫败感来触动他,创造了一次最恰当的育人机会。
三、“等待”需要有“明师”视野做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更要有“以人为本”的情怀,只有心中有学生的老师,才能为学生搭起梦想的舞台。假如老师不足够了解学生,又怎么“唤醒”,怎么“等待”呢?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某班的班主任是个45岁上下的女教师,常常因为自己是老班主任经验丰富而处事武断,导致学生意见很大。有一次,一名学生家长来校反映,因为这位老师的武断,孩子不愿再到校读书,甚至写了“遗书”告诉家长是“老师的强加之罪和同学的长期霸凌让自己不敢面对一切”。幸运的是家长及早发现了这封“遗书”。学校很重视此事,于是展开了调查,最后得知,因为班主任在这名女生(小A)的抽屉里搜到了一包电子烟,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斥责了小A抽烟的行为,还通知了小A的家长将其带回家进行教育。但此事的真相是这包电子烟是隔壁班的“霸王女生”(小B)的,小A长期被小B校园霸凌,如果小A不帮小B保管烟,那小B就会联合小A班上几个嚣张的男生恐吓小A。但当天班主任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小A,小A由于害怕那几个嚣张的男生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而班主任并没有给小A机会,当时就通知小A的父母以小A在学校抽烟违反了校纪校规为由带回家反思,家长也相信了班主任,对孩子施行了粗暴教育。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班主任老师犯了大部分老班主任凭着所谓经验武断处事的错,如果做老师的我们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机会,很多曲折的事也就变直了。
所以,“等待”是一种胸怀,“等待”还是一种格局,“等待”需要一双慧眼。只有“明师”(即“明白之师”),才能了解学生、懂学生。教育者必须拥有包容的格局,这样的“明师”视野是施行“等待”育人的前提条件。
总之,埋下一颗种子,我们总要静待花开。教育学生也一样,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适合施教,而是需要家长、教师去“等待”,择育人的时机,甚至创造育人的机会。只有在学生真正需要时,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成为“明师”,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才能欣赏到绚烂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