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教我做老师的学生

作者: 马斋晗

第四十个教师节,坐在庆祝大会的报告厅里,脑海中匆忙计算着,原来这是属于我的第九个节日,震惊之余,思绪也泛起了涟漪……

九年的时光,五年班主任,三届高三,遇到了很多人,碰到了很多事,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自然,是岁月的积淀,更是与学生的相处中,彼此成就的最好诠释。

学会换位思考

2017年,入职刚一年的年轻人接到了领导的电话,让我接手任课班级班主任工作,电话那头是自信爽朗的笑声,电话这头却是不知所措的茫然,硬着头皮答应后,对未知挑战的恐惧终究还是向我袭来,因为“后爹”不好当啊!小H就是这个班的一员,对他的初印象停留在了名册上陌生而又少见的姓氏上,而后的相处中,他的怪异行为让我后背发凉。课堂上,他总是盯着我看,让作为教学新手的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讲错了?是不是我脸上有什么脏东西?我百思不得其解。接手班主任工作后的一个周末,坐在回家的汽车上,拿起震动的手机,点开标红的QQ,是小H发来的信息。“老师,我以后在校外能不能叫你哥?”毫无由头的话语让我皱了皱眉头,也让刻意保持距离的班主任心头一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跟我表哥年纪差不多,我跟我哥关系很好,我觉得你们有点像。”虽然只是别人的“影子”,却觉得这话温暖极了,宛然一笑中卸下了班主任的“面具”,一来一往,关系熟络了很多,我也明白了他怪异行为的原因。由任课教师到班主任的转变,不变的是学生,变化的是我看学生的视角,总觉得教室不干净,总觉得他们这不好那不好,总觉得我的严苛要求是为他们好,总觉得我的良苦用心他们能理解……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我觉得罢了。随之而来的,不是师生的齐心协力,不是成绩的突飞猛进,不是他们的感恩感谢,而是课堂上的顶撞、生活中的谩骂……我不能理解,也无法理解,抱怨、嘶吼弥漫,无力感折磨着我。“哥,你没有错,你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只是你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而没有顾及我们想要什么。另外,嘴长在别人身上,不要被别人的话影响,做好自己,但求无愧于心就好!”是啊,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是个良心活,学会换位思考,付出不求回报,用心静心育人,或许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坏学生”与“好学生”

个子不高、眉目清秀的小X是艺体特长班的音乐生,班级组建前已闻其“大名”,仪容仪表不符合学生规范,行为习惯不符合校规要求,时常去卫生间“干大事”,喜欢去校医室“养身体”……其他老师的话,让我戴上了有色眼镜,格外关注他,放大镜下的他一无是处,就像一颗眼中钉,随时戳爆我。时间来到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镜头聚焦到男子跳高的决赛现场,经过数轮PK,所剩者三人,两个瘦高的体育专项生和小X,且都是我班上的,此刻的我似老父亲一般,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切都暴露在脸上。助跑、起跳、翻越,一道道轻盈的弧线在空中划过,一阵阵青春的呼喊在运动场上萦绕,冠军属于谁?属于黑马小X。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瞳孔中出现了他跑向我的身影,我们击掌的声音清脆悦耳,我“牛!牛!牛!”的赞叹声混杂在掌声与欢呼声中……“这几天是不是你看我最顺眼的几天?”小X的话,让我脱离了时空,矗立在一片空白之中,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恍惚间,他仰天长啸,奔向远方。的确,在此之前我一直看他不顺眼,因为我将他定义为“坏学生”,可什么又是“好学生”呢?守规矩、爱学习、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如此唯一的评价标准是否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正如庄子的有用与无用论,一切都是相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苍穹里的一颗星星,光亮固然不同,但都是那么的耀眼。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小马,你班上来了个学生,你来我办公室领下人。”年级主任的电话让我加快了脚步,也让我认识了小Q,一米八的大个儿,笑起来有颗小虎牙,阳光灿烂,曾因抑郁休学一年,现返校复课。若不是后来所知,我根本想不到一年前的他病了。作为二轮班主任,其实或多或少也遇到过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觉得不要过分关注,正常对待就好。往后的日子,一切安好,他谦逊有礼,态度端正,和睦友善。一日午休,小憩的美好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你们班一学生坐在楼梯上哭”。听到这话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预感肯定发生了什么大事,立马查看教室监控,原来是他——小Q。下午课后,我叫来了他,拉出凳子,让他坐我旁边,询问起中午的事情。他只是告诉我,这几天那种感觉又来了,情绪波动很大,突然的沮丧让他喘不过气来,他说他会积极调整,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只是希望我能给他些时间,希望他烦恼的时候能找我聊聊天。我答应了他,其他也没再多问。往后的时光里,他成了我休息室的坐上宾、走道里的话搭子,谈天谈地,唯独不谈学习。高二下学期会考前,他像往常一样找到了我,谈起了理想,谈起了学习,他说他想成为一名文身师,年轻且不刻板的我赞许了他,因为在我看来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存在即为合理,只要走的是正道就行。他又说他不想参加高考,只想参加高职单招,我打断了他的话,输出了努力上本科的利和上专科的弊,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微笑地点了点头,结束了我们的对话。转眼间,已是高三,他还是提交了参加高职单招、请假离校的申请,最终我同意了,因为他告诉我:“老师,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上本科固然是好,但未必适合我,路有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他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幡然明白:清华、北大人人都想上,但悦纳平凡的自己,成为不平庸的自己,不也是弥足珍贵的吗?

……

教育路上,我是老师,传道授业;我亦是学生,在不断解惑中成长,在成长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谢谢你们,那些教我做老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