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旧版本对比分析
作者: 钱永兴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语文教材,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云南省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为温儒敏。其中,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版次为2019年8月第1版,我认真比对了2020年7月第1次印刷和2022年8月第4次印刷的教材,发现共有25处修改(正文18处、课下注释7处)。
一、字词应用更准确
准确使用字词,是语文教材的底线和红线,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坚持差缪零容忍,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本轮修改涉及字词共有13处,占到总修改的一半以上。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第36页“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因为“悬殊”就是“相差远,区别大”之意,所以“悬殊”改为“很大”。
2.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劳动光荣”,其中第二篇为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选自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该文深情叙述了植物学家、“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该文作者为“90后”年轻记者叶雨婷,长达7页的文章共有9处修改。
(1)第44页“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将“4000万”改为“4000多万”。
(2)第44页“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删掉了“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在“占到了”后新增“我国植物种类的”。
(3)第44页“他扎根在此”,将“扎根在此”改为“扎根西藏”,修改后明确了代词指代的内容。
(4)第46页“来自上海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的感染”,将“上海实验学校”改为“上海市实验学校”。
(5)第48页“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门客”的解释为“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词义使用明显不当,于是将“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改为“学生们”。
(6)第48页“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在他每个学生中”太绝对了,故将“每个”改为“的”。
(7)第48页“半夜1点开始处理邮件,半夜2点上床睡觉”,因为“1点”“2点”还不是半夜,故将两处“半夜”均改为“深夜”。
(8)第49页“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将“做赌注”改为“作赌注”。
(9)第49页“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因为重复啰唆,删掉了“出差”。
3.第三单元为诗词单元,第66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注释⑤,“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这里用‘元嘉北伐’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根据辛弃疾的地位和处境,将“告诫”改为“暗示”更恰当。
4.第四单元为“家乡文化生活”,其中第77页《节日与文化》(钟敬文)“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因为主语不明确,故删去“使”,将“你”提到开头,改为“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5.第109页为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其中注释④“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将“古”改为“汉”,“古乐府《江南曲》”删去“曲”。
二、课下注释更严谨
课下注释是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越难的课文往往注释越多。课下注释是师生读懂课文、理解意义的重要帮手,所以一定要科学严谨,要删除可有可无的内容。
1.第61页有“古今七律之冠”《登高》(杜甫),其中注释①为“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2015年版)。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注释最后一句与本诗“抒写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无关,故删去了“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2.第118页为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其中注释①为“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因学界存疑,故删去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3.《赤壁赋》第119页注释为“〔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将“荆州首府”改为“为荆州重镇,今属湖北”。
4.第八单元为“词语积累与词义解释”,其中第133页注释①为“朱德熙(1920—1992),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教育家”,“百度”介绍为: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因其主要贡献是语言学方面,故教材删除“教育家”,这与本单元及本课《词义》相契合。
5.本册课本最后内容为“古诗词诵读”,其中第142页为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千古名句。注释①有“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有两处改动:一是将“字太虚,后改字少游”改为“字少游,又字太虚”;二是将“北宋文学家”改为“北宋词人”。
三、标点使用更规范
行文如为人,必须规范严谨。教材一定要做出表率,严格要求,并引导学生做一个严谨可靠的人。
本轮修改的三处标点都出自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该文选自2001年2月22日的《科技日报》,作者沈英甲为中国作协会员、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
1.第32页“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改为“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2.将第36页“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中的“逗号”改为“冒号”。
3.将第36页“我想用事实来回答:”中的“冒号”改为“句号”。
四、词语顺序更科学
顺序有先后,意思更明确,本轮的两处顺序调整仍然出自《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探界者”钟扬》,一经调整,显得更科学。
1.第37页“《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改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2.第43页“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根据钟扬的实际情况,把“教育专家、援藏干部”互换了位置。
五、正文插图更美观
语文教材讲究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本册课本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在西藏》都是“瞬间即永恒”的经典摄影作品,而《琵琶行》《赤壁图》《李清照像》《杏坛图》《泰山图》则是传世之作,本轮修改插图涉及两处。
1.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沁园春·长沙》从一页横跨两页。这样除了整体更协调匀称外,老师还可以趁机介绍毛主席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还是杰出的书法家,独创“毛体”,课本上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书店”等,还有“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头,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校名都由毛主席亲笔书写。
2.第107页为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正文中删去了林铭述摄的照片。林铭述为中国知名摄影家,主要从事建筑摄影,著有《与光影共舞》《中国古建筑摄影》等书。
记得2020年讲授此文时,我就让学生充分讨论这个插图好不好?原因何在?有同学说好,理由有三:(1)插图挺贴切的,因为文字是静态的,插图里的飞鸟却具有动感,很能表现文字不能表达的动态美。(2)文章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一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课文插图同样可以衬托出故都“清、静、悲涼”的特点。(3)这幅照片里没有人,也显出了萧瑟、悲凉的特点。不过有更多的同学认为不好,插图跟文章内容不契合,主要原因有五点:(1)文章中“驯鸽”是听到的,而图片中是看到的。一个是听觉描写,一个是视觉呈现。(2)文章中说“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应该是一种比较辽阔的意境;但这张图片看上去就很拥挤,房屋太密集。(3)图片中最多的事物是房屋,这应该是北京的四合院,密集整齐。但原文中讲的是“一椽破屋”,图片中的房屋看起来不破。(4)图片和文章里的视角是不同的。这张照片的视角是从半空中向下俯视的,而文章中的作者是坐在院子里从下往上看的。(5)文字中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等比较细小、细腻的景物在这幅图中都没有体现。
课堂上后生可畏,批评如此猛烈,但本轮修改删除了这张照片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故有些兴奋。但我又想,在小学教材漏洞百出和艺术家丑闻频频曝光的背景下,教材选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风险实在太高,没有那些古画安全可靠。
最后我们再回到本册课本,其中第五课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中有言“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其实每一位编者都在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他们集思广益,有错就改,精益求精,让我们真诚致敬,一起向未来!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