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门”与“路”

作者: 杨世良

这里所说的“门”即切入点,“路”则指思考什么问题、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阅读理解就恰如在语言文字森林里穿行,找准了入口和路径,才能将语言文字森林里的美景尽收眼底。《荷叶·母亲》阅读理解的“门”在何处?应该走怎样的路径?下面试作探究。

一、入“门”之前

(一)朗读感受

朗读感受与表现的重点是情绪。

这首散文诗,虽多为短句,但要在朗读中准确感受与表现其内在情绪,把握好句中顿挫与换气的节点,仍是十分关键。因此,在此方面教师应作示范与指导。句中顿挫与换气节点可如随文批注,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做好符号批注。

朗读的方式:先各自练读,再轮读展示,最后齐读。

(二)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莲蓬(pénɡ) 菡萏(hàndàn) 徘徊(páihuái)

敧(qī)斜 荫蔽(yīnbì)

2.词语含义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欲放。

敧斜:倾斜,歪斜。敧,倾斜。

荫蔽:遮蔽。

花瑞: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以上是进入《荷叶·母亲》这片园林之前需要做的事。

二、“门”在何处

这首散文诗,可以“心中的雨点”的理解作为切入点。

【问题】“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直接选用教材旁批问题)

【明确】

“心中的雨点”是指前文所说的“我”心中的烦闷和不适意的情绪。

三、“路”如何走

要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思路和写法,不但思考些什么问题很重要,而且先思考什么后思考什么也很关键。这首散文诗的理解路径可如下:

(一)感知短文的双线结构

【问题】前文中哪几句语句与“我”“心中的雨点”直接相关?

【点拨要点】

前文有四句语句与“我”“心中的雨点”直接或间接相关:

(1)“我觉得有些烦闷。”

(2)“仍是不适意!”

(3)“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学生可能只找出第1、2句,教师应再鼓励学生再去发现。学生补充后(或未能找出),教师再加以点拨:第3、4句是写“我”“心中的雨点”停了、“我”的世界已经开始照耀着阳光。

通过如上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有两条线索的:一条是明线——现实的雨点;一条是暗线——“心中的雨点”。以上四句话,在文中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结构之美,并摹写出“我”心中的情绪“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的变化过程。

(二)感知“我”烦闷的缘由

【问题】请联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所写,试推测一下“我觉得有些烦闷”的原因是什么?并说说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内容表达及结构上的作用。

【点拨要点】

“我”的世界下雨了(烦闷)的原因可能是:

(1)思念故乡。从第2自然段所写(“故乡的园院”)即可感到。

(2)思念亲人。在第1至3自然段中,作者写到的亲人有父亲、祖父、姊妹,可能当时这些亲人与作者已经别离很长时间,作者很思念他们。

重点说说“我”的父亲。关于父亲,冰心有一段真情的描述:

“早晨勇敢的灿烂的太阳,自然是父亲了。他从对山的树梢,雍容尔雅地上来,他温和又严肃地对我说:‘又是一天了!’我就欢欢喜喜地坐起来,披衣从廊上走到屋里去,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这里“我”劈头就写到父亲,可能是思念父亲之情最深。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经参加过甲午海战,虽然出身行伍,但却很开明。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冰心从小便跟在父亲身边,父亲对她最是疼爱。那个时候,女人一般都要裹小脚,谢葆璋怕冰心的母亲给她穿裹小脚,总是时刻惦记着提醒,有一次还亲自拿起剪刀来给冰心剪鞋样。冰心的伯母曾催促冰心的父母给小冰心扎耳朵眼,因为那时的女孩子都要这样,而冰心的父亲却拒绝了:“你看,她左耳朵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冰心在《我的父亲》《海上》等诗文中都曾写到父亲。

第1自然段“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句,也可以写成“×××叔叔(或伯伯)送给我们两缸莲花”;第1自然段也可以这样写:“家里有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最主要就是要含蓄地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意。

(3)所叙写到的亲人中可能有人已经不在人世了,而这时“我”刚好又想到了他或她。第4自然段对白莲凋零情态的细微描写中也透露出这种情绪:“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4)其他未言明的缘由。这一点,从“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一句中可感受到,“我”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是莲花一直未开,还是这八年“我”一直都漂泊在外,或者还是其他什么缘由?

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内容表达及结构上的作用:

(1)含蓄交代下文“我”烦闷、不适意的原因。如果没有前三段的这一交代,下文“我”的烦闷、不适意就太唐突或成了无源之水。(内容表达)

(2)含蓄地叙写“我”“心中的雨点”。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在第4自然段写现实世界的雨点之前,第1至3自然段已经在写“我”“心中的雨点”了,“我”或是思念故乡,或是思念亲人,或是感伤生命的脆弱,“我”不适意的情绪在前三段中其实已经在。(内容表达)

(3)为下文写莲花写现实世界的雨点作铺垫。(结构作用)

(4)在结构上营造一种迂回曲折的效果。开头写了两缸莲花,读者正想着接下来可能要写莲花开的情况了,但却拓开一笔,转而写故乡园院和九年前的一个月夜,之后又才回到“两缸莲花”,这样就使得短文的行文有一种迂回曲折的效果。(结构作用)

(三)感知“我”不宁心绪散尽的原因

【问题】第6自然段说“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不宁心绪散尽的原因。

【点拨要点】

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是“我”不宁心绪散尽的原因。母亲无疑是最懂女儿的人了,“我”“有些烦闷”“不适意”,母亲必定是觉察了的,“我”也从母亲的“唤着”和眼神里(“我”坐在母亲旁边必定也看到并读懂了母亲的眼神)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慈爱。

(四)感知短文以物象寄托情感的写法

【问题】短文多数文字是在描写现实世界的雨点,但其实都是间接地在写“我”“心中的雨点”——以物象寄托情感。为了形象地表现“我”从烦闷、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到感动的情感波动过程,作者不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而是通过描写眼前所看到的物象来达到目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从作者所描写物象中感受到的情绪。

【点拨要点】

相关语句:

(1)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2)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3)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4)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在第1句作者对白莲凋零情态的细致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烦闷及对生命短暂易逝的伤感情绪;在第2句所描写的情景中,流露出作者对红莲命运的担心,担心它也会像白莲一样被雨点击打而很快凋零;第3句描写所表现的则是作者在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后内心的温暖;第4句描写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勇敢慈怜”是正面描写,“流转无力的水珠”则是反衬母爱的伟大。

四、出“门”之后

【问题】这篇短文,构思精心,文中有多方面巧合,看似是巧合,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请用“……那么巧”的句式说说你所发现的文中的巧合。

例如,正当“我”内心烦闷的时候,刚好看到白莲凋零不堪,心的凋零与花的凋零是那么巧!

【点拨要点】

(1)家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刚好“我”们三姊妹出生,新生命的诞生与花的开放是那么巧!

(2)正当“我”内心烦闷不适意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天空也在下雨,心中的雨点与现实世界的雨点是那么巧!

(3)正当“我”被母亲关爱着的时候,荷叶也像红莲倾侧了过来,“我”和红莲的“荫蔽”的到来是那么巧!

(4)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荫蔽,凋零不堪;红莲因为有荷叶的覆盖,“不摇动了”。两缸莲花用它们不同的命运,告诉我“我”母爱的伟大,白莲和红莲命运的不同是那么巧!

(5)正当“我”对红莲的命运“无法可想”充满忧虑的时候,“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大荷叶的“倾侧过来”是那么巧!

阅读诗文,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中。这一环节,好比是走出文本语言文字森林后的回望与欣赏,主要目的是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心,同时对学生进行语用的训练。开放性试题,在今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比例将有所增加,所以,这一训练,虽有一定难度,但极为必要。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找准“门”与“路”的问题,则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并着力探究的,希望更多的语文同道能够贡献自己在此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智慧。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