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语文”教学实践探究举隅

作者: 郭红春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课程理念”,其中,第四个理念是“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理念扩展并丰富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究竟该怎样执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指明了方向和出路。我们认为,增强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我们生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而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需要我们用“润泽语文”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大脑,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实践。

一、开展“润泽语文”教学实践的初衷

1. 基于文化背景

据学者考证,“润”字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原文为“水曰润下”。后世对“润”字有多种解释,其中《康熙字典》对它的解释最为精准:“泽也,滋也,益也。”由此可见,“润”的本意就是“滋润”。“泽”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指水或水草积聚的低洼之地,后引申指雨露,后又引申出恩泽、恩惠等含义。《说文解字》则进一步将“泽”字解释为“光亮”。由此,我们认为,“润”主要指“雨露滋润”,“泽”字主要指“阳光滋养”。汉乐府诗“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杜甫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润泽”意蕴的最佳注脚。人们常说,阳光和雨露是生命之源,它们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生动自然。想到它们,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润泽”二字。

2. 基于语文特质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的母语,她如同阳光和雨露,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日月同辉的典籍、绚丽多姿的意境传承着中华辉煌灿烂的文明。语文的基本功能是:润泽学生的心田,滋养他们的品性,涵养他们的人生。得语文者得天下,学好语文,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语文教师,教好语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良好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本分,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提出了“润泽语文”这一教学理念。

3. 基本内涵

“润泽语文”的基本内涵是以语文润泽课堂,用课堂涵养生命。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润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舞台。实践“润泽语文”理念的基本要义在于: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理念,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贯穿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语文教师终身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想拥有“润泽语文”的理想课堂,要求我们必须要做阳光雨露般的语文教师。

二、“润泽语文”是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科学理念

2022年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润泽语文”作为一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提出来的新理念,可为我们在改变教学观念、落实新课标理念、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并运用“润泽语文”的理念,可以科学地整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培养目标,高效地践行语文的育人功能。

1. 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润泽语文”要求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引导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情景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其中,使他们在十分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自然也就会在心底萌生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学者指出,当一个孩子爱上文字,当一个孩子开始敬畏语言文字,就不用担心他(她)学不好语文。

2. 实施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言运用”主要包括四项要求: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在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应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感情。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品词赏句”。所以,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会学生品析词语、赏析句子的基本方法。鉴于此,“润泽语文”要求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展现汉语之美为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弄懂汉语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能。

3.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借助教材上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因势利导,有所侧重”的教学策略,如:文学类文本重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说明文和议论文则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运用“润泽语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在于,语文教师要以较强的文体意识开展教学,通过活动、游戏、竞赛、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 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语文是创造美、鉴赏美的学科。语文的“美”主要体现在:它像动听的歌曲,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它像多姿多彩的画卷,具有美轮美奂的图画美;它是人间自然风景的仙境,具有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它是装载人生百态的宝库,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无所不有;它是精神的饕餮大餐,味道鲜美,令人咀嚼不尽;它是山间小溪,涤荡灵魂的污垢,让人心里春暖花开;它是一剂良药,医治心灵的创伤,抚慰忧伤的孤独者;它是一座百花园,万紫千红,馨香馥郁,以有香味的文字和思想令人神清气爽……可见,“美的课堂”有形、有声、有情、有味。实践“润泽语文”课堂,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语文的各种“美”,让“美”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用“美”润泽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的心也“美”起来。

三、“润泽语文”教学实践

“润泽语文”首先是被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提出来的。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它更应当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打造“润泽语文”课堂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润泽课堂

语文是言语表达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凭借语言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语言具有因人而异的特性:或轻言细语,或慷慨激昂,或慢条斯理,或抑扬顿挫,或机智幽默,或激情四射,或咿咿呀呀,或叽叽喳喳……不管你的教学语言是何种风格,都不能说孰优孰劣,关键在于一个“变”字。“润泽语文”倡导我们要在教学语言的变化方面下功夫,要在语气、语调、节奏、表情等方面用心琢磨一番。例如,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或者学习积极性高涨时,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善于运用热情、兴奋的教学语言来褒扬他们;当学生犯错时,我们既要用严厉的语言指出他们所犯错误的危害,也要用温暖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当学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时,我们要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耐心地开导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当学生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时,我们要用平静、诚恳的语气来教育他们;当学生因为某事闹别扭时,我们要用温柔、热情的话语来劝慰他们……需要指出的是,一堂课中,语文教师的语言都需要根据情境和内容进行不停的变化,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丰富多彩,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是“润泽课堂”。

2. 用生动的故事润泽课堂

小说等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大众青睐,是因为它拥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同样,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润泽语文”提倡我们应适当通过开展讲故事活动的方式来润泽语文课堂。例如,在开展九年级下册写作课《学习扩写》教学时,在作文展示环节,笔者就上了一堂讲故事活动课。笔者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各个合作小组,要求各组查找资料,扩写重耳的故事,先在组内评选出一名优胜者,由其代表本组在展示课上讲述故事。讲故事活动课运用的要诀在于,教师只是充当活动的主持人和点评人,课堂的主动权属于学生。其优点是,学生的“主体”角色得以充分展示,参与度和积极性极高。

3. 用圆润的朗诵润泽课堂

语文课堂也是朗读者秀出自己风采的舞台。语文课堂要“有声”,一是基于语文是言语表达的学科,二是基于语文课堂必须要“书声琅琅”的客观要求。“润泽语文”倡导“圆润有声教学”。“圆润”指声音“饱满润泽”,它要求我们朗诵时,要么宛转悠扬,要么缠绵悱恻,要么铿锵有力,要么哀怨晦涩,要么轻快活泼……总之,“圆润有声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让圆润的朗诵之声在课堂上飞扬,让语文的声音之美在学生心田上像涓涓细流汩汩流淌。如果教师自己具备极强的朗读能力,大多可以自己给学生做示范朗读;如若水平欠佳,则应培养若干学生来担当示范朗读的标兵。用“圆润有声教学”来润泽课堂,可以收到绝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朗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第一段时,当读到“我”砸碎玻璃、把东西摔向墙壁时,笔者用愤怒、绝望的语气来读;当读到母亲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我”的动静,然后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时,笔者用舒缓低沉的语调和节奏来读;当读到母亲说要推着“我”去北海看花时,笔者用温和、平静、慈爱的语气来读;当读到“我”说“不,我不去”,并狠命捶打自己瘫痪的双腿时,笔者用高亢、狂躁、气急败坏的语气来读;当读到母亲抓住“我”的手,哭着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时,笔者用悲戚、无助的哭腔来读。刚读完这一句,笔者发现自己和眼前的许多学生眼里都噙满了泪水,这,就是用“圆润有声教学”所创造的绝佳的艺术感染力。

4. 用刺激的比赛润泽课堂

心理学家指出,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据此,语文教师可适当利用比赛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用比赛的方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益处主要体现在: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展现自我的意志品质。“润泽语文”提倡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比赛活动。比赛的类别主要有辩论、抢答、朗诵、讲故事、手抄报、演讲、才艺展示等。不论是哪一类比赛,语文教师设计的活动主题一定要与教科书的内容相关联,举办比赛的次数也不能太频繁,不仅如此,我们主持活动时,要着力把控活动的节奏和效率,避免拖沓、混乱。例如,在进行名著《水浒传》导读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快速抢答比赛方式,设置了“有奖抢答”和“有奖竞猜”两个活动环节,内容涉及名著相关常识、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每一项比赛都评出优胜者,并当场给予一本书、一支笔、一朵花、一颗棒棒糖等奖励。节奏紧凑,热闹而不凌乱,学生兴致高昂、喜形于色,课堂气氛一度热闹非凡。

5. 用有趣的游戏润泽课堂

游戏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方式。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采取各式各样的游戏开展教学,往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境进行学习”是实践“润泽语文”理念的真谛,我们提倡用有趣的游戏开展课堂教学,着眼点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开心地学习。例如,在开展“仿写句子”指导过程中,笔者用大半节课让学生玩“拍手歌”游戏。笔者课前编写了《仿句歌》:“你拍一,我拍一,仿写句子,要注意;你拍二,我拍二,常项变项,紧紧扼;你拍三,我拍三,修辞句式,全照搬;你拍四,我拍四,对象内容,巧联系;你拍五,我拍五,解开枷锁,来跳舞。”课堂上,学生纵情地玩了起来,气氛热闹非凡,他们玩得开心、学得扎实,牢牢地掌握了仿写句子的方法和要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6. 用精彩的表演润泽课堂

我们认为,表演并不是演员们的专利,每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潜能。“润泽语文”提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润泽课堂、滋养学生。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内容,让部分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简单课本剧、小话剧等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设计文言文《核舟记》教学时,笔者就采用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核舟记》出自八年级下册,是古代少有的典范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整只核舟的结构、形态和说明顺序,笔者安排6人参与课堂表演,1人充当朗读者,5人分别扮演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两舟子,以讲台为舞台,以杂志为手卷,以大纸箱为船舱,以扫帚为船桨,分别模拟船头、船舱、船尾三部分的构造和人物形态。在朗读者的指引下,他们各司其职参与表演,等他们摆好造型后,笔者为他们拍下“剧照”,投放到大屏幕,全班共赏之。晦涩难懂的古代说明文,通过这样的方式,变得兴味盎然、简单易学。毋庸置疑,多年以后,亲历这堂表演课的学生们定能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