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源”施策,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
作者: 杨天伟
文言文阅读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理解板块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设置4道题,分值占比10~12分,考查范围明确,考点清晰稳定,考法灵活多样,考试难度趋于容易题,但对于乡村中学的考生而言,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学情而言,由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能力整体薄弱,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复习,但效果仍不理想;就方法而言,复习方法单一,大多依旧拘泥于机械的记忆背诵,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就内容而言,复习不分主次轻重,笼统漫灌,平均用力,缺乏科学分类、归纳整理,复习效率不高。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和复习现状,沿着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源头,遵循规律,可以找到一些可行的复习方法,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源”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策”复习方法与策略。文言文复习策略选择,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应该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准确的学情掌握,规避纯粹的应试倾向,从阅读的方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建设(归纳、概括、对比、运用能力),以及产生新知的能力和素养方面去思考。
一、依纲据本,确立复习目标
在开展复习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对文言文阅读和考查的要求,结合历年中考真题,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考点框架,引导学生制订好自己的复习目标、复习计划、复习进度、复习策略,建立学生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运用复述策略温习文本,提高文本熟知度
有个重要的认识策略就是通过复述把注意力、记忆力维持在学习内容上,复述策略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整体浏览与重点识记相结合、勾画与批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在文言文一轮复习中有很强的运用价值。
学生对学过的文言文内容比较容易遗忘,三年的学习时间跨度大,第一轮复习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在原有记忆和认知的基础上,借用原有文本或新的课文文稿浏览课文,借助注释和教学时的学习重点,边读边对重点实词、虚词、重点语句进行勾画与批注,配合运用知识积累本,对重点内容识记并记在积累本上,边看边读边记,通过多种感知方式熟悉文本内容,强化基础知识巩固,疏通阅读障碍。
三、利用图表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库,形成认知方法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包括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可以把精细加工策略和归类策略相结合,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化繁为简,提炼归类复习重点。
1. 建立单篇复习网格,形成单篇知识库
2. 建立类文复习网格,在对比中形成“求同和求异”思维
建立类文复习网格是对单篇复习的综合提升,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复习篇章进行分类归纳,如按文学体裁(记、说、铭、序、书、表)、表达情感分类,也可以对同类文本和异类文本进行分类整理,主要从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修辞运用、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项目可以根据学生各自在阅读中的感受增减。
比如以“书”为体裁分类,就可以把《诫子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进行归纳对比,如谁给谁写信、为什么要写、书信内容、语言特点、表达情感等。
以“记”为体裁分类,就可以把《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归类在一起对比归纳,也可从内容、情感等不同角度分类。知识网格的建立方式还可以采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进行。
学生在单篇归纳和类文整理的基础上,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贾德1908年的水下击靶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复习、记忆、答题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概括归纳,形成自我的认知,让学生在复习中知识得到积累,方法得到归纳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四、抓好复习过程监控,适度提高练习强度
复习的终极目标是有效,依据元认知策略理论,可以采用样题检测的方式对复习的有效性实施过程监测,检测产生的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师生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倒逼改进复习方式,弥补知识短板,优化复习方法。
依据遗忘规律,学习程度以150%其记忆效应最大,在中考的综合复习中,可以适度增加记忆、练习和检测量。遵循迁移规律的水平(横向)迁移和垂直(纵身)迁移方式,检测命题采用“1+2+1”模式,也就是1个知识能力点,用2套处于同一水平和经验的检测题来巩固强化,用1套水平与经验略高的检测题来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同题训练和异题延伸相结合,在复习与检测中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
五、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主体性
对于中考复习,虽然时间紧迫,复习内容繁多,目标任务重,但我们始终不能做学生学习的代替者,应始终树立生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做学生复习的帮助者、规划者和指导者,把学生的复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切忌教师成为知识加工整理的机器,学生成为只会张嘴的鸭子,师生都沉浸在痛苦的被动接受中,依据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调动学生主动复习,可以运用三种方式把学生真实带入复习情境中。
1. 合作讨论,归纳整理
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合作讨论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是50%。据此,在学生一轮复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配成两人或三人或四人小组,就整理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知识清单。比如,《桃花源记》一文要重点积累的实词、虚词、句子翻译、语言特点、表达情感等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积累本。
2. 身临其境,全真模拟
学生在复习完一课或一类文章后,学生模拟命题人,参考近年中考命题方式,关注课后探究练习题,针对本课或本类复习的内容进行命题,命题结束后分层交叉监测,让学生在学中做,学中体验,可以提高知识的留存率。
谷爱爱同学学了《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后,迫不及待要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她的好朋友。为了把故事讲得有条理,请你和她一起按照渔人的行踪复述这个故事。
3. 授人以渔,精准纠错
学生在监测结束后,把监测卷交给命题人,由命题人仔细批阅,批阅后及时反馈完成情况,如果共性错误较多,把做错题的同学统一编为一组,由命题人负责统一分析讲解;如果只是个别问题,由命题人对做错题的同学一对一讲授清楚知识及方法,“小老师”讲解分析后要特别注重错题同学的反馈,比如采用“复述一遍”的方式检测是否真正听懂学会。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是教法学法的理论源泉,复习方法如果没有理论作支撑,或许就是无源之水。作为一线教师,复习要有以理论为支撑,选择运用方法的意识,切实提高复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