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王仙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课标精神指导下对阅读教学的积极探究,是对新教材大单元教学的积极尝试,是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中高考考查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的积极落实,也是对高考阅读试题多文本题型的积极适应。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聚焦一个议题选择3个及以上的课内外文本,师生相互配合针对选定的议题联系所选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一些共识,也形成一些个性化理解的阅读教学方式。

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活动中不仅要对同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鉴赏,对作品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还要求比较多个不同作品的异同,群文阅读教学是对单篇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取代,积极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当前语文教育形势之下,不囿于单篇阅读教学,也不能机械组合文章阅读充当群文阅读。

一、精选议题,建构群文阅读

课标精神需要有所凭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教材就是落实课程标准精神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方式改为按主题来设计单元内容,因此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应该根据教材编排的单元主题和课文,精选议题进行组织。

首先可以尝试教材单元内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例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写景抒情名篇,三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个城市,三种不同景物、三种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进行教材单元内群文阅读,议题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围绕“自然与人生”或“情和景”的关系等来设置。

群文阅读还可以跨单元进行,甚至可以跨上下册教材、选修必修教材进行群文阅读,以增加阅读教学的灵活性。例如,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中《家族》《礼治秩序》等文与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和《祝福》可以进行群文阅读,联系不同文本解读不同时代的家族礼教特点,可以为学术性比较强的《乡土中国》找到具体的依据,注重应用性,理论和实例相结合,从不同的文本时空中加深对“家族”和“礼教”的理解,利于进行深度阅读。

但教材可以说只是落实课标精神的例子,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不局限于教材得到反复的历练,群文阅读教学不能“教材化”,而应让学生接触多样化材料,视野开阔,具有开放性,所以进行群文阅读还应该考虑结合课外文章,在拓展中学习迁移运用,不断提升语文阅读素养。例如,必修上册单元选取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单元导读提示了此诗歌表现了“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与渴望“天下归心”的曹操不同的人生状态,这暗示着可以进行本单元内联读的可能。也可以补充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学生对陶渊明坚持自我,选择归隐的形象并不陌生,如果能选择陶渊明的其他诗歌和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形象的理解。比如可以选择与《五柳先生传中》《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咏贫士·其四》《乞食》进行群文阅读。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深感“返自然”的快乐。归隐田园之后,虽然在精神上获得了一些安慰,但家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还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因为夜里寒冷造夕思鸡鸣,因为饥饿及晨愿乌迁。物质生活上日益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但没有使陶渊明后退,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努力坚守着自我渴望的高尚节操,通过补充反映归隐后生活的诗歌和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对陶渊明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未知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师生全面地鉴赏诗人形象。

在信息化时代,群文阅读不仅可以结合文章,还可以节选电影、电视剧等进行跨媒介阅读,创新群文阅读的方式。群文阅读教学应该结合课标精神、单元主题、课文具体内容,精选议题来组织,不追求群文阅读的篇数和次数,但求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以便日后的迁移运用。

二、情境激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期待和理解,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从介绍作者、创作背景、题解、主旨探讨、形象分析、写作思路等几个方面,面面俱到逐一灌输,就不能真正起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期待的学生。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课前自己准备要讲的内容越丰富,课堂氛围可能反而不太好,因为老师准备讲的多,课堂互动就会受抑制,很容易变成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甚至连被动思考的机会都失去了,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备课,但不能过度展示。如果语文课只注重记忆和考点,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和陶冶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别说群文阅读,连对单篇阅读仅有的一点兴趣也可能被磨灭。

课标建议要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的紧密合作,围绕议题选择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应该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充分备课与预设是必要的,且务必引导学生做好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比较难的篇目还需做好单篇阅读教学,为课堂上实现群文阅读教学打好基础。然后围绕议题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训练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学会深度鉴赏课内外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有价值的议题,并根据议题选择相关联的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慢慢培养学生围绕议题进行群文阅读的敏感度。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橘子洲头”的“头”,《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边”,诗人选用了不同的方位名词,可以尝试分析背后不同的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所体现的不同诗歌主旨、精神内涵。学生能自读、自悟,自主寻找议题进行群文阅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理想就逃避或放弃,只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进行培养,才能逐渐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探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情境关系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设计展板的活动情境,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三篇中小组认为最美的景物描写画面,并阐明理由,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简报,最后贴到班级展板中,因为要展出,这样学生鉴赏文中画面描写的兴趣会被激发出来,就会自动寻找信息多角度鉴赏情境画面,分析情境关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分析理由。以展板的形式创设群文阅读教学的情境,也便于进行评价,可以做到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课堂上评价,也可以实现课后小组间的评价,还可以进行跨班交流,在评价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新的研究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能体现出来。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语文教学需要联系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验和理解阅读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群文阅读教学导入可以情境化,问题设置可以情境化,情境化的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必修下册选取了《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戏剧片段,信息化时代,学生或多或少都看过一些戏剧表演,如若以戏剧冲突作为议题,就可以设置一个进行戏剧表演的大情境,把阅读文本的活动与剧本台词创作、舞台表演等多项关联的实践活动组成综合性情境,戏剧表扬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戏剧表演和原文感受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课堂会变得更有趣,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选用合适的短视频、图片、网络评价等来设置,使群文阅读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群文阅读活动之中,成为群文阅读中的主体,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

三、求同比异,进行深度群文阅读

目前提倡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自然会涉及群文阅读,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勇气和方法,逃避单元教学和机械进行单元教学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群文阅读并非机械单篇教学的累加,这样只是徒有其形无其神。在进行深度群文阅读时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从手法、形象和主旨等方面找出某篇文章的特点,简单以填表格的方式罗列出来就结束。既然能围绕某一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所选文本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群文阅读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整合信息,从浅阅读过渡到深度阅读,求同比异是群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

统编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围绕“劳动的价值”的单元主题选择了写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人物通讯,报道的是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暗示了进行群文阅读的可能。如若把议题聚焦到人物形象鉴赏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三位劳动者的人物形象进行求同比异,由浅入深进行三篇文章的人物形象鉴赏。第一步,可以引导学生依次在各篇中结合文本概括出各自的人物形象特点。第二步,在所概括出的形象特点中分析归纳出三位劳动者的共性和差异。三篇文章以人物形象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找出其同,打通3篇文章的联系,让学生把握形象的共性,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主题;找出其异,让学生品味人物形象的不同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异,选择三篇只有形象特点都相同的文章入选教材则意义不大。

到第二步的时候看似已经进行了群文的比较阅读,但其实还不算进行了深度鉴赏,因为分析不够具体。人物通讯的主角可以是模范人物,可以是社会名流,可以是在自己普通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普通人等。鉴赏通讯中的人物形象,还需考虑形象所属领域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应该只是概括出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在形象特点中找出同异就结束群文阅读教学,比如钟扬的“不安分”,在原文中很容易定位出来,但光找出形象特点,比较并没有落到实处。

如果用袁隆平和张秉贵进行比较,可以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伟大和平凡。袁隆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致力于消退饥饿对人类的威胁,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世界级伟大科学家,属于功业伟大的一类人物形象;张秉贵只是超市糖果组的柜台售货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却能成为“燕京第九景”,用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现有的社会不仅需要像袁隆平那样的伟大人物,还需要张秉贵这样的普通人,伟大和平凡都有才能共筑美好的和谐社会,再由此引领学生考虑未来不同的人生定位,未来他们也将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他们不可只目标高远追求伟大,如若能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伟大自然很好,如若不能要能适应普通,以普通人的身份做好普通人的事,对抗“佛系”和“躺平”,不被日复一日的重复琐碎所打败,因为普通也是目前和谐社会需要的力量。

引导学生比较三人不同的时候,可以关联文本中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三位劳动者所处的时代并不相同,张秉贵是因为新中国成立翻了身,在党的关怀和人民的温暖下受到洗礼并成长起来的人;袁隆平是在饥饿威胁人的生存的背景下,不断进取、自力更生,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为国争光的人。而出生在1964年的“探界者”钟扬,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和两人不尽相同,其成长在和平年代,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参加考试,他就自己想办法参加考试,之后考上无线电专业,在对植物产生兴趣的时候用计算机研究植物学,分配工作后又放弃副局级干部的身份到上海当高校教师,然后逐渐成为“种子达人”,还以科普为“副业”。他的经历体现了一种选择职业方向上的不将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敢于自我定义生命意义的人,他职业方向上的“不将就”具有启发性,学生未来工作了也会面临将就不将就的选择。在进行三个人物形象间的比较时,如果能结合形象所属领域和人物形象经历去看形象间的具体同异,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以及品格。可以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既可以立德树人,又可以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影响。高中生还不具备像比较文学那样以跨民族、跨学科等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视角,但这样微观一些但落到实处的求同比异,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逐渐培养比较的思维意识,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具备个性化理解和思辨性思考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选议题建构群文阅读,有效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教学中,然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师生相互配合的深度群文阅读。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