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璐同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使表情达意更为简洁、优美。修辞手法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涉及的题型很广,现代文阅读Ⅱ、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均会涉及对修辞手法的直接考查,有的题型需要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的题型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的题型还会涉及使用修辞和不用修辞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其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都与修辞手法息息相关,学习并掌握修辞手法,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国家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提升审美情趣,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评价的整体要求是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文风端正主要指符合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切合题意,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脉清晰主要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气顺畅主要指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也就是常说的“有文采”。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学习修辞手法可以有效提升文字表现力,做到文气顺畅。高考中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本文主要浅析比喻、排比、对比、设问、引用、化用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比喻的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类,且需要具有相似性。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浅显。比喻修辞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运用:

1. 运用比喻拟标题

运用比喻拟作文标题,既形象,又贴切,可以使文章有丰厚的意蕴,以2022《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为例,2022《开学第一课》中,从奥运冠军到科学院士,从三代造林人到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奋斗”的力量,所以可以拟题为《以奋斗为帆,赴梦想彼岸》,将奋斗比喻为船帆,形象生动;又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讨论“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拟题目为《广纳四方之土,开出独创之花》,将独创比喻为盛开的花朵,水到渠成,文采斐然。运用比喻拟作文标题,可以体现匠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拟题方式。

2.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将国君不厚积德义比喻为“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以此论证国君应该“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使道理浅显,加深了读者印象。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能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加强论证力度。以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考生在论述“独创的重要性”这一论点时,可将创新比喻为一条河,若无水流进,就会干涸;若无水流出,就成死水。在论证“移用”和“化用”不如“独创”时可以将直接移用和化用比喻为“鞋”,将我国国情比喻为“脚”。古人的“鞋”和外国人的“鞋”改一改,穿到自己脚上,现在,我们的“脚”长大了,审美、需求也越发明确,需要更适合自己“脚”的“鞋”。这样的比喻,看似简单却清晰明白地阐明了中国发展路上创新的重要性,颇有“四两拨千斤”的论证效果。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修辞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修辞在作文中主要有以下运用:

1. 善用排比广文义

意义范畴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带有强化性质,可以起到广文义和强调突出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教学生运用排比来扩写句子,增强学生对排比这一修辞所起作用的感知,“内化于行”,在考试中自觉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及文采。如例句“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可以运用排比将句子修改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是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改后的句子突出强调了“青年力量”,比原句更有气势、更有论证力。再如例句“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我们可以用排比将其扩写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是辉煌的前奏,是成功的基石!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国家富强的火炬要靠奋斗来接续,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如此修改,可以强调“奋斗”的重要性,更让读者感受到青年需要奋斗这一主题。

2. 善用排比拟写分论点

作文的中心论点是根据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提出的,分论点就是围绕核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证明论点,合理设置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角度更加多元化,结构更加清晰合理,逻辑更加严密。贴切而工整的分论点设置常常能使作文“锦上添花”。以奋斗为例,可将三个分论点拟写为分论点一: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分论点二:国家富强的火炬要靠奋斗来接续!分论点三: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三个分论点运用排比一气呵成,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维度强调了“奋斗”的重要性,结构清晰,论点鲜明。

3. 善用排比进行论证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常用的论证方法非举例论证莫属,学生运用举例论证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花大量笔墨论述人物生平,一个人物素材支撑一段分论点,出现冗长、论证力不够甚至厚此薄彼,因过度注重人物生平而出现中途易辙等问题。排比论证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破除议论文的死板说理,避免流水账似的记叙。本文简单列举几种常见的排比论证句式以供参考:

(1)“名言+成语(四字词语)”构成排比

例如:从英烈永垂不朽的精神里,我们读懂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以身许国,读懂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舍生取义,读懂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勇于担当。

通过将名人名言与成语搭配使用,构成排比句式,增添了文段的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呼应文章主题,突出了英雄们的可贵精神。

(2)“场景+人物”构成排比

例如:烈日下,袁隆平一次次潜心试验,以汗水浇灌杂交水稻;风雨中,南仁东一趟趟勘探重峦洼地,为“中国天眼”殚精竭虑;病房里,林俊德头冒虚汗,用生命的最后时间整理出宝贵的科研资料。奋斗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过场景和人物的搭配,强调了艰苦环境下奋斗者们不屈的意志,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至深!

(3)“论点+是……”

例如:残局,是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残局,是“布鞋院长”单霁翔一上任,就靠着一双脚,走遍了广袤的紫禁城;残局,是非遗传承人杨柳几千次落水,将舞蹈融入独竹漂,让中华之美走向世界;残局,是邓清明四次进入备份乘组,每一次都落选,却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

连用四个“是”,解释了何为“残局”,挖掘透彻,说理深刻,用例丰富,使文章简洁深刻。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既精练又显得有气势,也会阅卷老师留下旁征博引,积累深厚的印象。主流媒体中有很多“硬核排比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勾画或者进行排比句式仿写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对排比这一修辞的感悟及考场运用的熟练度。

三、对比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也。”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凸显。对比手法就是一个能凸显论点的手法,对比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说明,突出各自的特色,在作文中运用对比手法举例,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而生动,主旨明确而集中。

例如: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怨天尤人,苏轼却留下动人诗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赞誉,有人没能正确面对,航天英雄景海鹏却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凝视的目光,呼应内心坐标,照见格局胸怀。

该文段将大诗人苏轼、航天英雄景海鹏与“有的人”作对比,突出了苏轼、景海鹏在面对人生的狂风骤雨时的格局胸怀,一经对比,高低立现,突出了文章主旨。

四、设问

设问是一种为了强调某方面的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再自己回答的修辞手法。正确运用设问,可以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论证深入。在作文教学中,设问可以有以下两种运用。

1. 巧用设问引出论点

例如: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我想是因为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

连用两个设问句后集中回答,引出了论点——责任,起到了引人深思,增强论辩力量的作用。

2. 巧用设问回扣论点

例如: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黄海前哨开山岛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没电没水,植被难生。可岛再小也是国土,不能无人坚守。我们26岁的王继才毅然领命,开启了与妻子王仕花长达32年的以海岛为家,与孤独为伴的艰苦岁月。是什么能让他们夫妇如此坚守,又能克服种种生存困难?我想是因为士兵的责任感。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用脚板丈量国土,用春秋记录职责,用热血换来安宁,用纯粹的青春书写时代楷模的精美华章。

举“守岛战士”王继才的事例之后,巧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兴趣,最后自答是因为“责任感”让王继才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孤岛,巧妙回扣论点,强调了“责任感”的重要性。

五、引用

引用是指在文章中引用现成的话,如古诗文、名言警句等。引用能起到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增强说服力,升华主题的作用。

例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牢固的基础,人生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行稳致远。

该句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句来论证“打牢基础”的重要性,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巧妙地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六、化用

化用也称为借用,就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拆解、打散,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修辞。根治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语言雅致凝练,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年的优秀作文标题,不乏化用诗词者,化用诗词可以显示考生的诗词素养,显得文采斐然,“惊艳”阅卷老师。例如,写“志向”拟题为《苔花似米,开似牡丹》,化用了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论述“磨砺”拟题为《丈夫经逆旅,才可济苍生》,化用了俞大“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化用虽然可以使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但是如果平时没有丰富的积累,在考场上很难运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名句,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化用训练,以期学生在考试时有“惊艳”的运用。

修辞教学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想,将修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场合,让学生活学活用。将修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设计写作结构,增加写作亮点,有效提升学生文采,做到文气顺畅,从根本上实现写作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