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策略
作者: 程晨好的问题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设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重要纽带,是引领和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从文本角度出发设置大问题
设置问题首先要有学科意识,语文中的文本只有在读者的创造中才有意义,因此语文课堂问题教学中文本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脱离了文本主体,就有可能成为反历史语义的空谈。”文本是衔接作者、读者、世界的桥梁、纽带。阅读文本是自我知识建构的新的过程,文学属阴,大道窄门。每个阅读者通过自己的静默思考都能解读出自己独有的心理体验,只有丰富的深层次的文本阅读,才能打好精神的底子,这一点对于学生、教师都是亦然。黄厚江的《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文从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入手,谈了语文教师文本阅读的三个阶段。“要求教师先有自己的阅读发现,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强调了教师在文本细读上的引领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义。”一篇文章可以解读的要素很多,包括作者生平经历,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呈现的物哀美学的观念跟其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有关,知人论世,作者走过的路构成了他文学的世界,在文本中会有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实现学生视野和认知经验的重叠,带领学生从各个角度领悟文本中的灵魂、生气、精神,这样才能让文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带领他们领略不同的美景。”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特质外壳。因此,作家的语言具有特殊性,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文章意脉的变化,可以体会作者独有的表达的方式。写作的思路以及如何处理重难点,深悟文章节奏后其实可以转化为教学节奏。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后作出取舍,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寻找适合的切入口,提挈线索,围绕主要的线索设置合理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激活课堂的密码,使讨论能够有效深入下去,真正通过问题构建一个利于交流的场域,语文教师解读好文本,把握好边界,做好与世界的联结。
1. 抓住题目,巧用逻辑追问
我们经常说题好文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比如,笔者执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围绕标题中的“归”字大做文章,归去之因、归去之悟、归去之情。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志向的陶渊明为何辞官归故里?归去以后心里有何感悟?解脱了官场的羁绊,生活又如何呢?抓住标题中的一个字就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乙巳年之弃官归田,确是渊明全生涯中之一个大转折。从前他的生活还在飘摇不定中,到这会才算定了。”因此,归是全文的关键词。再如,李密《陈情表》一文,可以围绕题目抛出这样的问题:“陈情”二字多余吗?或者请同学们参照“出师表”为《陈情表》重新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同学们在质疑修改中可以细化、深化文本,理解作者隐微的情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内容与主旨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和探究的重要切入口。”又如新闻稿件《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可以鉴赏题目的表达效果。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突出“别了”,有强烈的情感。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比较固定,“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在不改变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变通一下词语的顺序,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同时用了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英国在香港管治的终结,中华民族洗刷了一段耻辱的历史。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轮船的名称来代指乘坐的英国人,进而代指英国。“别了”,语气委婉,诙谐幽默中,有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带着国人喜悦的情感。
2. 设置引人深入思考文本的问题
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人性的温暖,窥视人性的黑暗,让我们有遐想、憧憬,人生不能达到的境界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能够得到满足,算是对人世间无奈生活的补给。文学能丰盈人的精神生活,诚然,这依赖于文本细读的能力和技巧。大问题的设置搭建了这样的一个桥梁,让我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让思想彼此碰撞,促成教学相长。
文学作品让我们投入,从意念世界中摆脱出来,沉浸于意象世界的体验和思考。可以放松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从内卷的焦虑中摆脱出来,我们还会被文字的语言和审美境界感动,可以拍案叫绝,可以哭笑自如,可以长歌当哭,可以足之蹈之。蒙田认为:“因精神、社会和经济上的不稳定而导致的痛苦的内在状态,使人类逃离自身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成功缓解内心的痛苦,逃避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活动,文学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感性的活水不断被消减的过程。文学使这个过程变得更漫长了、延缓了。通过阅读文学我们可以走进内心深处不易察觉的角落,探寻自己纠葛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被标准答案框定,文学成为我们能够戴着脚镣舞蹈的助推器。文本细读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多元的、待开发的、待启发的、待补充和交流的平台。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留白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徜徉于文本细读的无穷尽的魅力之中。
笔者在执教《项羽之死》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读到 时,我看到了一个 的项羽,总有一股 之情激荡在我的心间。
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行创作,再小组讨论,推荐好的作品,相互补充。一问就可以把全文细读的任务串联起来,发挥了问题是思维的撬动器的作用,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对于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关键片段感知侧重点不同,在他们的课堂展示中本节课的所有重点品读的文本都涵盖进去。
二、从学情和学生的认知出发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大问题设置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的发展程度,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好问题的起点,把握好学生掌握的语文学习的知识情况、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预估在课程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分化。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掌握认知规律;寻找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联结点和兴趣发展点,对文本进行再加工,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设置问题要让学习真正意义上发生,而不是虚耗课堂,高中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他们学习层次和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要分阶段进行考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制定教学策略,有所侧重,设置问题的难度要呈阶梯式分布。综合考虑班级设置、学段设置、个性特征的发展。设置教学目标和问题,千万不可坐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必须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上狠下功夫,方能设置出很好的问题。
1. 问题设置注意层次性
经典的设计都会注意层次性,注意问题之间的台阶。如王开东老师在执教《雷雨》时,设置的问题有四个层次:第一,从故事情节入手,看矛盾冲突;第二,从矛盾冲突入手,看人物性格;第三,从人物性格入手,分析悲剧原因;第四,从悲剧原因入手,看主题表达。问题设置得太简单,学生不投入去思考;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容易放弃。应该从整体感知到深入探究,环环相扣,由表及里;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得到有效开发。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入手,有台阶的问题有如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最终才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指向高阶发展。再如,《胡同文化》优秀教案中三个问题的设置内在层次性非常强。第一个问题落点是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感受。方法:朗读,讨论。第二个问题落点是体认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客观地呈现。方法:品读,评点。第三个问题体式是议论性散文、摄影集序言。目标:能够体认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这种层次化的教学设问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台阶式的问题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疑惑的点不同。“思维起源于疑惑,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最自然的、复杂的、有意义的思维活动。”只有问题的层次丰富才能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
2. 问题设置要有生成性
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提倡合作、探究、自主、互动式教学,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掌握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找寻到学习的乐趣,领会文本的魅力。创设情境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学生也可以质疑教师的思考,如此才能达成教学相长,毕竟课堂是师生灵魂共舞的场域。面对同一个问题,大家交流心得体会,不断生发,彼此启发,共同进步。问题是串联各个知识点的必要工具,是衔接各个板块的重要手段。在备课时,要注重文本的剖析,树立生成性教学的观念,精心预设,巧用活用教材,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用语,尤其语文学科要避免凌空蹈虚,充溢浓郁的语文味道。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才能使师生的思想更好地交响,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生成。
深入研究文本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问题设置关乎课堂效率的高低。研究学情才能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合理的问题犹如台阶,指向高阶思维,指向教学终点。问题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一问抵百问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