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体验引入初中语文课堂

作者: 田晓青

将生活体验引入语文课堂并不是说传统的教学没有生活体验,其实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会或多或少地带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随着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在各地新中考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倾向于情境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些固化的流程和老旧的方式是满足不了时下的语文教育的。因此,教师必须去探索和研究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生活体验。

一、备课中的预习设计

备课虽不属于正式课堂,但是提前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对课文的把握、对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预设都直接影响着一堂课能否顺利、高效地完成,关乎着能否将生活体验的目标通过一堂课实现。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文章的情感价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文章的母爱,从而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体会日常生活中平凡伟大的母爱,在备课中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重点,但是如果想让学生达到情感价值目标,就必须涉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在备课时提前设置问题环节,在读到让学生有触动的地方及时设计相关问题,由文本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体会理解自己母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提前让学生回顾十几年来母亲对自己那些微小的举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可以想想和母亲那些因小事而产生的矛盾,在学生读懂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后,也很有可能让青春期的孩子明白自己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感恩。

二、上好每一堂作文课

作文课是最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学生要学会体验家中的亲情、学校的友情师生情,与社会生活中一些普通人的接触,感知大自然的变化,还要通过生活感受成功失败等达到自我成长。如果学生本身在生活中能有相关的直接体验是最好的,这样的话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书写那些值得被记录的事件,抒发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加之恰当的写法技巧就可以让学生写成一篇佳作。但是如果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这样的直接体验或者忽视了这样的感悟,那么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就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或者创设这样的情境。比如,要上一堂关于春的作文课,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引入生活体验:直接到户外寻找春、观察春、感悟春,这样的活动课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但基本可以实现。只要选择巧妙,像笔者所在的润城学校,一到春天校园里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学生平时忙于学习,即使路过也难得有驻足赏花的闲情逸致,这时候给学生来一堂这样的作文课,既让学生贴近自然感悟到春天的美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又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如果走出教室有困难,那么在作文课堂上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去感知相关情感,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体验,而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忽略了用心去感受,创设情境就是还原生活情景,让学生重新体验。如果要写一个师生情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从入校以来与老师在不同场合发生的故事,和老师相处的点滴,摘取那些有触动的画面或场景从而作为写作的素材。

三、合理使用新型媒介

直接的生活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但是在课堂的引入过程中并不能每次都实现,要想引入课堂大多是间接的体验。间接的体验主要是两大类:一是阅读,而阅读其实本质上还是需要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来理解的;二是上面所说的情境创设。再拿《秋天的怀念》来说,学生可能觉得母亲平常的行为举止并不能让其感动,因为习惯,就会觉得理所当然,那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使用新型媒介为学生搜集一些能触动内心的片段。记得当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细节中的母爱,就在网络上找了一个关于毛坦厂中学的视频片段。视频拍摄很真实,记录了一些母亲为在毛坦厂上学的孩子准备三餐的简单事件。从居住环境到做饭镜头,再到母亲看到孩子吃饭后的欣慰,很多孩子在看了以后就被母亲的言行所感动。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没有注意细节,而多媒体所展现出来的恰好是某些触动人的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就来自生活中细致的观察,而学生要想有所体验就要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会身边人物的细致入微。现在的媒体发展又快又新,教师不仅要用多媒体,还要用跟得上时代的方式和内容。例如,有一次作文课,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利用中国传统节气的元素在文章中,但是传统的介绍既费时又枯燥,所以就引用了现在时效性强质量又有保证的人民日报制作的视频:引人注目的唯美画面、充满磁性的视频解说、独到优美的文案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看了一次后就对传统节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再让学生应用到写作当中就不是难事了。

四、改变传统作业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对作业的布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减量,还要优化作业,让课后作业既能减负,又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情况。分层作业、趣味作业等一时间成为主要的作业形式,而生活体验类的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好参与的,只要在设计的形式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很不错的收获。传统的观后感、游记等虽然还会做,但是对部分学生来讲,不足以让他们推掉安排好的辅导课去做,更多的是应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形式。例如,结合大单元设计课后作业,就拿八下第一单元的民俗来讲,可以设计和民俗相关的研学,形式也不是写感受、填图表,而是通过整合研学图片文字等整理,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讲解自己的感悟,也可以用视频记录自己走过的地方。再如,对于学生惧怕的作文来说,不仅是让学生完成任务,也可以专门为学生出一个个人作品集;学生不仅写作文,也可以为自己的文章配图或者邀请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有能力的同学做点评。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不仅仅是个作业了,而是一个让学生充满自豪感的作品。还有文言文和古诗词,可以通过内容分类,采用现在流行的一些电视节目形式来做预习或课后拓展,比如分小组开展“某某学生说三国”“某某班级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如今看某班”等多种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这样,生活体验就在无形而有趣的过程中进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了。

“双减”之后已经有了两届中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活体验对学习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回归课本、回归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是只要在路上,总会有收获。希望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更多的老师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教技巧,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让孩子在周末假期体验生活,和家人一起,亲近自然,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做懂生活、会思考、有情感的中学生。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