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想象类文言文复习案例研究

作者: 杨尚华

初中想象类文言文复习案例研究0

【设计理念】

本任务群设计主要围绕“想象文阅读”这一主题,以统编教材七、八年级《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卖油翁》《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北冥有鱼》为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想象类文本,通过字词整合、背景研读、情节梳理、人物分析、手法运用和主旨感悟等六个学习环节,感受古文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并通过想象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以及在艺术世界的构建中所传递的人文哲思。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朗读古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以及想象故事的体例特点。

2.运用思维导图、图表等方式,整合文言文实词,梳理文章脉络。

3.探寻和聚焦文章“矛盾要点”,在解决矛盾要点的过程中,体会和尝试运用想象文的手法。

4.设计人物访谈、对话作者等活动,在对话中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作者在想象世界寄托的情思。

【学习情境】

九月,杏叶酝黄。这一个月,我们可以附和古人雅兴,或登高远眺,或采菊煮酒。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古文里畅行,和古人一起,在想象的世界翱翔、沉浸且寄托情思。本学期,一年一度的“九月古文主题展”已拉开帷幕,今年的主题是“想象古文蕴哲思”,我们将开展多元活动,一方面近距离接触古代文人雅士,以体悟其在想象的世界寄托情思之法,一方面学习古人的想象和叙事之法,为“多样性表达”的作文要求服务。

【学习内容与课时安排】

“古代想象文”任务群学习涉及七年级和八年级课文内容,因此,在学习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学习兴趣等情况,将“九月古文主题展”确定为“思维导图展”(2课时)、“九月朗读会”(2课时)、“人物访谈”(2课时)、“开设微讲座”(2课时)四个任务。

【学习资源】

(一)基本资源

学习资源题目所属类型作者(出处)来源

(二)拓展资源

《山海经》、《西游记》(吴承恩)、《镜花缘》(李汝珍)、《聊斋志异》(蒲松龄)、《小说课》(毕飞宇)、《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詹姆斯·斯科特·贝尔)。

【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鉴赏:一腔情思寄虚无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言文词义

任务描述:文言文文本的研读,离不开字词的理解,本任务以《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卖油翁》《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北冥有鱼》几篇想象文为依托,利用思维导图(表格),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几篇文言文的字词,以夯实文言文的阅读基础。

实践活动1:梳理——整合文言文字词

任务要求:小杨同学在阅读《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卖油翁》《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北冥有鱼》七篇文章的时候,觉得文章量多,字词体量太大,在整理时无从下手,小许同学建议,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可以先行勾画,再整合文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请和小许一起,整合这七篇文章的字词。

小许整合示例:通假字整理。

(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杞人忧天》)

(2)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同“勺”,勺子。(《卖油翁》)

(3)始一反焉。

反:同“返”,返回。(《愚公移山》)

(4)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智慧。(《愚公移山》)

(5)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愚公移山》)

(6)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桃花源记》)

(7)北冥有鱼。

冥:同“溟”,大海。(《北冥有鱼》)

实践活动2:绘图——字词串讲

整合完字词后,学校需要小组提供字词整合的思维导图以及字词的解说稿,以制作展板在走廊进行布置。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刚才整合的某一类字词并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请选择你认为最难以理解的一个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如《说文解字》),从字形演变、字义进化等,给这个字写一段解说词。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是汉字讲解员杨老师,今天,我给大家讲解《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一句中的“诸”字。这个字,由“讠”和“者”两部分构成,“讠”代表语言,是“说,辩论”之义,而“者”即“人”之义。二者组合,为“人在辩论”之说。一个人是构不成辩论的,只有多人,才有机会辩论。因此,这个字一开始是“众多”的意思,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诸位”“诸多”。而在我们这篇文章中,它取“之”“于”的和音,即“zhi”的声母和“yu”的韵母,为“之于”的意思。

依照下面评价表,班级评出最佳展板。

任务二:九月朗读会,读出古文情韵

任务描述:“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时,朗读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古文的学习,就更是要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该学习任务群是“古文想象文”,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就要运用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分小组诵读几篇文章,力求读出故事性和想象性,体味古文情韵,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实践活动1:听朗读——朗读技巧借鉴

听雅坤老师和康庄老师朗诵《桃花源记》,请从重音、停连和节奏等角度评一评,你更喜欢谁的朗诵。

请同学对比朗诵《桃花源记》,和上述两位名家的朗诵相比,请给朗诵的同学提一条切实可行的朗诵建议。

评析《桃花源记》朗诵脚本片段,归纳脚本撰写的要素,如重音(.)、停连(\)、语速、语调及情感的表达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强调身份,感知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语速平缓,情感真实)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心捕鱼,再次写出生活之艰。语速平缓,情感真实)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语速略快,读出渔人的诧异和惊喜)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语速平缓、语调起伏,有探求欲望,情感强烈而沉重)

仿照示例,分组为几篇文章撰写朗诵脚本。撰写后,小组交流撰写情况,并结合脚本进行朗诵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修改。

实践活动2:诵读会——体悟古文情韵

学校举办朗诵会,请你从《爱尔兰摇篮曲》和《姑苏行》(笛子)两首曲子中选一首为背景音乐,并从配乐的意境营造、节奏起伏、情感强化等角度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各小组选择一篇文章,参考教师提供的角度为其配背景音乐。

请自选背景音乐,选择文章进行朗诵。可独诵,也可以小组合作朗诵。评委运用下面表格为小组(小组代表)打分。

任务三:人物访谈,感知想象背后的情思

任务描述:在想象文中,想象只是手段,文章的核心依然是通过营造想象的艺术世界,来传递和寄托个人情思。该任务运用“人物对话”“访谈作者”两个活动,来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同时体悟作者寄托在想象世界里面的情思和哲理。

实践活动1:人物对话——梳理课文内容

《狼》一文中,屠户回家后,每次想起这一次遇狼的故事,除了心悸,更多的是自豪和骄傲。当天晚饭后,都会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和村民讲述这件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充相关故事情节。

屠户:今天,我差一点回不来了,路上遇到了两匹狼。

村民:啊,遇到狼了!啥时候?几只?

屠户:___________。

村民:估计是太饿了,你可以投肉给狼。

屠户:___________。

村民:还好你剩有骨头,不然,还真回不来了。你扔给它骨头。狼肯定忙着吃骨头,就没有继续追你了。

屠户:这狼太聪明了!你不知道___________。

村民:后来怎么办?

屠户:___________。

村民:太恐怖了,你就一直这样和两匹狼对峙?

屠户:___________。

村民:啊,终于杀了一只,另一只肯定吓跑了。

屠户:___________。

村民:这狼,老奸巨猾!还好,你福大命大。

村民:照我说,该喝一杯,庆祝一下。

参考上述对话内容,分小组为其他文本设计对话,对话角色及目的如下表。

文章角色1角色2对话目的

《穿井得一人》宋君丁氏梳理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依据对话考评表,为小组的对话设计打分。

实践活动2:作者访谈——体悟作者寄托于想象世界的情思

在采访《狼》的作者蒲松龄前,小杨同学设计了一份采访提纲,就三个设计问题,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蒲松龄

问题设计:

问题一:老蒲你好,请问你真的是清代的吗?如果你真的是清代的,你能否谈谈你对大清的看法?

问题二:蒲松龄先生,您在《狼》这篇文章里啊,先是交代了屠户“担中肉尽”的细节,同时,您还刻画了两只非常狡猾的狼,请问您这样设计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问题三:请问《狼》这个故事是基于什么而创作出来的?是现实,还是您自己想象出来的?您用《狼》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你参考上面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设计,任选其余篇目的作者为采访对象,列一份采访提纲,简述你的设计理由。

各组推荐组内最佳提纲,并根据提纲中的设计问题,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以及课文内容,列出回答要点。

(二)表达与交流:让想象艺术点亮现实人生

任务四:开设微讲座——畅谈想象,寄语未来

任务描述:体悟“想象文以想象为手段,创造艺术世界是为了寄托情思”的道理后,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创作技法,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多样化表达,把自己的生活思悟寄托于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去。

实践活动1:重归类——想象世界,可以还原现实吗

小杨同学将七篇课文进行重组和归类,如果你是小杨同学,结合下表,请你说说想象文的创作依据以及你对联想和想象两种创作手法的理解。

请你结合七篇文章内容,同时参考《山海经》《西游记》以及《镜花缘》等小说的创作技法,以“联想和想象之我见”为题为同学们做一个微型小讲座。

实践活动2:找冲突——破解想象故事的写作密码

除了重组课文,小杨同学还发现,这几篇文章都存在大量冲突,但他对冲突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示不理解,请你阅读《狼》以及参考小杨同学在这篇文章中发现的冲突,为小杨同学答疑。

请你参考《狼》的冲突点,仔细阅读其他六篇文章,也尝试找出故事中的冲突点,并尝试探究冲突点在故事中的作用。

请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课》(毕飞宇)、《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詹姆斯·斯科特·贝尔)两本书籍,结合这七篇想象类古文,以“冲突在想象文中的作用和必要性”为话题,做一次微讲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有限,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而据一项权威调查,在所调查的21个国家中,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基于此,我们设计该任务群,首先让学生能够在文本的解读与探究中感知中国先贤磅礴大气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引领学生采访作者,探究写作根源,感知想象文有寄托情思哲理之功效,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当然,学习是为了提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因此,还要引领学生体悟想象文的基本创作手法(想象和联想、回归现实、冲突悬念的制造),以微讲座的形式分享内容,并结合写作专题要求进行想象文创作。学生在丰富学习实践活动中,个人的核心素养也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