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作者: 颜志猛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0

新高考改革在新课程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和“双减”政策落实相交织的背景下不断推进,引领着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不断发生变化。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作为新高考改革过渡期的首次高考,在承载选拔和评价功能的同时,传递了考试变革的方向,对教学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高考的变化方向及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对提高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为例谈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一、认识考试背景,了解改革趋势

考试的实施受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政策落实等背景的影响,清晰认识当下考试实施的主要背景和环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考试的变化和教学的方向。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过渡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分批推进,云南省自2020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改革,省级自主命题的“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自2022年实施并将于2025年落地。2020年和2021年为新课程改革的过渡时期,并在2023年和2024年实行“新课程老高考”的过渡模式。2023年高考中云南省使用全国新课标卷进行考试,新课标卷对“新课程老高考”的平稳过渡有充分的思考和设计,也为2025年的“新课程新高考”作了较好的铺垫,同时为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新课程实施下的素养本位

高中新课程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贯穿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之中,引导教学从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同时,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逐渐凸显素养立意,引导教学立足素养本位,着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进一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作为义务教育初中学段的下一个阶段,课程和考试的实施需要关注学段的衔接,发挥服务“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巩固的作用。因此“双减”政策实施后的高考试题命制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释放了引导教学变革的信号。

二、剖析试题特点,厘清教学思路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考查符合新课标要求,试题围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凸显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功能。试题注重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试题通过丰富的情境,以灵活的方式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引导教学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遵循依标考查,引导依标教学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考查遵循新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和学业质量要求。试题围绕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试题的考查对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进行了均等覆盖,如表1所示,其中第15、17、19等题分别考查了功与能、万有引力、动量等主干内容,第14、16、22题考查的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能量量子化,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则是新课标要求而教学容易忽视的内容。试题遵循新课标进行考查,引导教学落实新课标要求,引导教师做到应教尽教。

表1 试题考查模块的分值占比

(二)注重素养考查,引导立德树人

高考物理试题以丰富的问题情境为载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先进文化,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彰显了物理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试题考查所学内容的同时突出了对物理观念及科学思维的考查,如表2所示。其中,第17题结合最新科技,以世界现役最大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的理解。其引导教学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站在科技前沿,面向时代发展,增长知识见识,做到勇于探索。

表2 试题考查内容及素养

例1 (第17题)2023年5月,世界现役运输能力最大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携带约5800 kg的物资进入距离地面约400 km(小于地球同步卫星与地面的距离)的轨道,顺利对接中国空间站后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对接后,这批物资( )

A.质量比静止在地面上时小

B.所受合力比静止在地面上时小

C.所受地球引力比静止在地面上时大

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比地球自转角速度大

评析:本题以世界现役运输能力最大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和中国空间站为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万有引力、圆周运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与责任的考查。试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树立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深化基础考查,服务“双减”落实

物理试题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初高中学段衔接,深化基础考查,服务“双减”政策落实。试题丰富了学科内容的考查方式,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四翼”的考查要求,考虑中学物理的教学实际,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难易梯度分明。如表3所示,试题进一步深化了基础性考查,基础性试题分值占比达到约50%,其中第14-19题均为基础性知识的灵活考查,第22、23题为基本实验的考查。试题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物理本质,打牢学科基础。

表3 试题对“四翼”的考查

(四)重视科学探究,引导动手实验

2023年高考物理试题重视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试题能有效地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动脑经历实验的过程。从考查角度来看,第22、23题突出了实验的过程性考查;从试题内容来看,除第22题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第23题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外,第15题以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为背景考查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24题以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用石头打“水漂”的问题,第25题以密立根油滴实验为背景考查了电场力与平衡力。试题引导教师重视实验探究,落实实验教学,关注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及内在原理,引导学生真正动手经历实验过程。

例2 (第22题)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中,所用器材如下:电池、电容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小灯泡、多用电表、电流表、秒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导线若干。

(1)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挡检测电池的电压。检测时,红表笔应该与电池的   (填“正极”或“负极”)接触。

(2)某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1(a)所示。他先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1,将单刀双掷开关S与“1”端相接,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电容器充电完成后,开关S再与“2”端相接,相接后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可能是   。

A.迅速变亮,然后亮度趋于稳定

B.亮度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

C.迅速变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小至熄灭

(3)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R2(R2>R1),再次将开关S与“1”端相接,再次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次得到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如图1(b)中曲线所示,其中实线是电阻箱阻值为________(填“R1”或“R2”)时的结果,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等于该次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上的 ________(填“电压”或“电荷量”)。

评析:本题以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为背景,突出了对电容器充放电原理、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数据分析的考查。第(1)小题关注了“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方法,第(2)小题聚焦了实验的原理分析及实验现象的再现,第(3)小题关注了实验数据的分析,即图像的分析。试题避免了实验原理及结论的死记硬背,突出了实验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实验过程本身,引导学生真正动手经历实验的全过程。

(五)聚焦关键能力,注重学以致用

试题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立足于物理学科本质,拓宽了关键能力的考查方式,注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强调解决问题本原性方法的考查。试题聚焦关键能力的考查,突出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实验探究、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等能力的考查,如表4所示。其中第15题以雨滴下落的情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第24题以生活中用石头打“水漂”的真实情景考查了对平抛运动特点及化曲为直思想的深刻理解,第25题以物理实验为背景创新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引导教学聚焦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表4 试题对能力的考查

(六)提升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试题通过增强各部分知识内容、思维方法、问题情境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对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强调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考查了学生对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如表3所示,试题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性考查,综合性试题分值占比超过30%。其中,第20题结合拉力做功与物体坐标的关系图像综合考查对物体受力和运动情况的分析,第21题以绝热气缸中三部分气体结合弹簧的复杂问题情境考查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第26题以线框被导轨短路形成两个等效电源并结合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创新地考查了电磁感应的综合应用。试题引导教学关注物理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内化方法,强化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

例3 (第26题)一边长为L、质量为m的正方形金属细框,每边电阻为R,置于光滑的绝缘水平桌面(纸面)上。宽度为2L的区域内存在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两虚线为磁场边界,如图2(a)所示。

(1)使金属框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右运动,进入磁场。运动过程中金属框的左、右边框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金属框完全穿过磁场区域后,速度大小降为它初速度的一半,求金属框的初速度大小。

(2)在桌面上固定两条光滑长直金属导轨,导轨与磁场边界垂直,左端连接电阻R1=2R0,导轨电阻可忽略,金属框置于导轨上,如图2(b)所示。让金属框以与(1)中相同的初速度向右运动,进入磁场。运动过程中金属框的上、下边框处处与导轨始终接触良好。求在金属框整个运动过程中,电阻R1产生的热量。

评析:本题以导线框在磁场中的运动为情境,对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电荷量、动量定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量守恒等知识进行了综合考查。试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灵活运用,才能解决问题。

三、找准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回归课堂教材,全面夯实基础

在当下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伴随着服务“双减”政策落实及新高考改革平稳过渡的重大任务,高考物理试题进一步凸显基础性,更加关注学生的答题表现,因此教学回归课堂、回归教材,全面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回归课堂、回归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及新教材实施的重要途径,全面夯实基础是回应基础性考查的需要,也是学生提升能力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