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分析与反思
作者: 陆锐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为尽快适应“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我们有必要通过深入了解高考试题的变化,深刻领会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目的。为此,笔者从以下角度详细地分析2023年全国统考的三套地理卷。
一、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的高考试题沿袭了2022年试题的变化特点,由“解答试题”转变为“解决问题”,所有考题均以真实情境为平台,全国甲卷、乙卷都采用了8个真实情景,新课标卷采用了6个真实情景,所有试题均选择紧跟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全国甲卷第6~8题:以地中海北岸某地的水系发展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形、地貌、河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地形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水系的变更,进而影响到湖泊的性质。第37题:以青藏高原南部的风蚀粗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风蚀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风蚀粗化的发展过程、区域差异及其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的影响,采取恰当的措施防治风蚀。全国乙卷第4~5题:以贵州龙里豌豆尖走出质优价廉的困境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解决落后地区应如何利用本地的优质农产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第36题:以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公交优先发展,解决城市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交通及城市的有关知识,因地制宜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问题。第37题:以夏威夷岛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站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卷第6~8题:以地下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独特的“莲花盆”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分析“莲花盆”的形成过程。第9~11题:以青藏高原的“草毡层”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6题:以泰国北部山地人吃酸茶的文化习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人地关系及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形成的关系,解决如何利用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考查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而是看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否运用在地理教育中所形成的核心素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2023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在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考查中,三种人地关系(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做了重点考查,如:全国甲卷第4~5题,新课标卷第1~5题,分别用河北省馆陶市禽蛋交易市场的选址的变化、影响美国人口分布的因素变化、城市新老国道布局的变化,考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如,全国甲卷第37题,全国乙卷第37题,分别分析了人类生产活动对青藏高原风蚀粗化的空间分布、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夏威夷岛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如,全国乙卷第43题:通过分析黄河的治理与保护,考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中,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考查综合思维。如:全国甲卷第4~5题:通过分析技术的进步使河流对美国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相对减弱,考查了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第36题: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灌溉农业的发展条件、灌溉农具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进一步推广采取的措施,考查了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第37(1)(3)题:通过分析地表风蚀强度的变化、耕作对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考查了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同样的考查在另外两套试卷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对区域认知的考查中,全国甲卷第36题、第37题:要求学生从区域的视角分析埃塞俄比亚的灌溉农业,分析青藏高原的风蚀粗化;全国乙卷第6~8题:要求学生从区域的视角分析新西兰南岛上南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新课标卷第36题:要求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泰国北部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对文化习俗的影响。
在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中,全国甲卷第9题:用典型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体现了地理户外考查。第43题:设计以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体现了地理方案设计。全国乙卷第43题: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游客认知和体验旅游景观的影响,体现了地理户外考察。新课标卷第36(4)题:考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地理的方案设计。
三、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试题通过展示时代新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全国甲卷第1~3题:展现福建泉州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把泉州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胡萝卜生产出口基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全国乙卷第1~3题:展现了湖南省邵东市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基地,带动全市的经济发展。第4~5题:展现了贵州龙里如何利用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豌豆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新课标卷第1~3题:展现了河北省馆陶县在短短几十年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
2. 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全国甲卷第44题: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观点。全国乙卷第37题:考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第44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黄河全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新课标卷第9~11题:探讨了青藏高原的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第37题:分析了洪泽湖及周边湖泊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变化,关注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劳动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2023年的高考题既突出了以德引领、以智为基的考查重心,同时又用考查情境将体、美、劳教育的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如全国甲卷第37题考查了农业耕作对风蚀的影响;第44题考查了“窑洞养牛”作为旅游资源可行性;全国乙卷第4~5题以豌豆尖的生产为背景;第43题:景区数字化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给旅游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新课标卷第1~3题:明确提出了河北省馆陶市禽蛋交易市场的起点是大规模的禽蛋养殖。这些情景的采用、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既要关注生产劳动,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四、迎接时代挑战,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竞争,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点。
1. 深化内容改革,助推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艰苦探索,是对未知世界的自由探索,高考要完成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要完成引导教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必须从高考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全国甲卷第6~8题的“水系重组”,第37题的“风蚀粗化”,全国乙卷第9~11题的“最高气温偏离”,新课标卷第7~8题的“莲花盆”,这些概念在课本上从未出现过,要解决相应的问题,必须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竞争,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渴求,上述的考查方式在未来高考中会越来越多,占比会越来越高。
2. 创新命题形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
开放性试题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全国甲卷第44题: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所蕴含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全国乙卷第44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这些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要求学生答案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但根据教育部所发布的《高考蓝皮书(2023版)》,2021年和2022年高考中涉及的开放、半开放性试题,各省最后还是采取了采点给分的评价方式。因此,为了考核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改革高考的评价方式,引入思维结构分类评价法,应该就是近几年需要完成的工作。
五、启示与反思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试卷充分达成了国家高考教育改革的目标。试题更加注重考“想”的、考“用”的,弱化考“背”的,以前靠高强度机械刷题、背答题模板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这有助于引导教育教学回归根本,助力“双减”落地。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你能在实际当中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你背得了多少知识点。因此考查的重点放在了能力、素养、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上,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堂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学习再也不能单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纯粹纸上谈兵,而是要利用学生周边的一切可利用的素材,从生活、从现实入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商业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业活动进行考察分析:①考察统计商店的种类(药店、服装、餐饮、文具、超市、交通工具等);②考察统计各类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价格、层次;③考察统计街道上的地租分布情况;④考察各类商业活动与学校位置的关系;⑤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周边餐饮业发达,为什么没有人在此举办婚宴?二是根据调查结果,当你大学毕业,回到二中周边自主创业时,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为什么?又如: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学习活动中,要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的天气、气候状况,分析多姿多彩的天空为什么一会儿蓝、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一会儿灰,分析教学活动当时的云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2.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学校的经纬度,具体操作如下。①分组:每班分为6~8组,每组6~8人。②准备器材:1.5米长的PVC管(杆)、钢卷尺、平板电脑(计时和拍照)、粉笔等。③理论依据:纬度=90°-正午太阳高度角±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经度=120°E-影长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北京时间12点的差值/4min。④测量地点:学校足球场或篮球场。⑤测量时间:连续两晴天中午北京时间12点—14点。⑥需要测量的数据:测量PVC管在场上立起时的高度,最短的影长长度,影长最短时的北京时间。⑦提前思考的问题:怎样确定什么时候影长最短(粉笔画杆顶的运行轨迹)?为什么要观测两天?(第一天可利用杆顶轨迹画一条经线,第二次观测当杆影与经线重合时可提高计时的准确性)⑧成果的分享:每个小组测得的各项数据,最后的结果。⑨评价与反思:哪一个组测量结果的最准确?你们组测得的误差为什么那么大?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测量的精度?
笔者认为,在地理试卷中,仍有一定的瑕疵,如新课标卷第37(4)题: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但泄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游泄洪,一种是湖泊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泄洪,两种不同的泄洪,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笔者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地理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国家既然把立德树人摆在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地位,我们的高考试卷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党和国家在各项成就取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教育,而不是仅仅只告诉学生某地经济因地制宜得到了发展,然后期望学生自己能去领会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精准扶贫”的圆满完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是党和国家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因此许多老百姓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牢牢地刻在心中。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