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育人在爱真

作者: 廖华芝

任何教师教书育人都是需要真爱学生的,但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更需要真爱学生,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就是必须真,只有自己真才能支撑起语文课本里要传授给学生的“真善美”。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其育人工作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相吻合的,两个身份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更要真爱学生。

一、双重身份更需真

冰心先生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育是离不开爱的,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来说,班主任工作是更需要真爱学生的,没有真爱,学生不会信任你,无论你多主动地跟他沟通,也跟对牛弹琴一般。班主任只有真爱学生,才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后续的班主任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明确写道:“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可替代”就说明了其他学科是没有这个优势的,而语文老师要想教好“祖国语文”中优秀的文化,就必须更要真爱学生。如果不真爱学生那不是与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优秀文化背道而驰吗?不是真爱学生,学生又如何会信服你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只有真爱学生,学生才会听在心里,看在眼里,信服你,跟你学,跟你做,将来他们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既是语文教师身份,又是班主任身份的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是重大的,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其的要求是更高的,稍有不慎,就会用“道德”二字、“还是个语文老师”等词汇来衡量你。如果双重身份下的你不是真爱学生,不管你伪装得又多好,也会被细心的学生捕捉到你“虚假”的一面,到时一传十、十传百……没有学生和家长再会听你信你服你,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都将收效甚微。

二、学科特性要其真

(一)自身先感真善美

在语文课本里,很多人物形象具有优秀的精神品质,有自身穷困潦倒却还心系国家的杜甫,有为民请愿而牺牲的刘和珍,有“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有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兰考人民的焦裕禄,有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残疾却最终活出人生意义的史铁生,有被称为“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的时代楷模钟扬,有为抗击新冠疫情而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他们的精神品质不仅值得赞美,还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将其传授给学生的,把这些真善美传授给学生也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传授这些真善美不难,但要学生真正入心是难的。要让学生将其真正地入心,语文教师上课时,就应该真正地被这些真善美所感染,授课时才会义正词严、慷慨激昂,才会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的心灵才会为之触动。如果这些真善美都不能真正地感染打动语文教师自己,自己在教授课文时,不就成了虚情假意了吗?虚情假意,又如何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呢?失真的语文老师又怎能谈得上会去真爱学生呢?

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如果在语文课上失真,那你在做班级管理的德育工作的时候,学生又怎会信服你呢?自己的语文教学失真,也会让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失真,“真爱学生”就无从谈起。只有自己真正地被语文课本里的真善美所感染打动,学生才可能会领悟到你传授的课本里的真善美,也才可能会领悟到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的你是真心地希望他们有所收获的真爱之情,从而主动配合你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二)以身践行真善美

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在语文教学时仅仅有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身践行语文课本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以身践行,才能把抽象的真爱转化为可见可闻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之爱。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要以身践行对学生的真爱,这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达的,也很有必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表达,这样既显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学生信服你,又能体现你对学生的真爱,更能让学生将其真善美领悟入心。

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不愿意背书,之前想了很多办法,到最后仍然有少部分学生不愿意背诵。背书不仅是为了学生拿到高考默写题的6分,也是为了学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了他们有所获,我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买些糖果来激励他们背书。高三的学习是紧张的,学生心里或多或少也是有些苦涩的,我想至少糖果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份甜蜜。科学研究表明,适当食用甜食有助缓解压力。于是凡来背书的同学,我都奖励一颗爱心糖果。其效果不错,学生背完书,像小学生一样谢过老师,拿着糖果蹦蹦跳跳地回到座位上去了。其中有一位已经铁了心要去高职单招的学生也来背书。背书对于他来说是可以不必的,可他不但来背书,而且专挑长的、难的课文来背诵。我就故意问他:“你不参加高考,为什么要来背书?”他说:“可以学知识,还有糖吃,为什么不呢?”这位学生的话,让我有点小激动,当晚回家,我就专为他们写了一篇文章《一颗糖》。这颗糖,在我看来已不再是一颗实实在在的糖了,而是学生与老师之间一份真爱的表达。第二天我把文章拿给他们看,他们心里乐开了花,背书更积极了,甚至有些孩子已经背过了的课文,又来背第二遍。这颗糖和这篇文章,不仅让我的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收获,还巩固了我们班级的良好班风。后来学生也给我送来了糖。课间,学生剥了糖纸,把糖喂到我嘴里;放了学,学生见我还在办公室或教室,就会递给我一颗糖,让我垫垫底;学生过十八岁生日,塞给我一把糖,说是让我分享他的快乐。再后来,他们还用文字向我表达他们对我的真爱,我们用真爱共同协作写下了“最后一次跑操”“最后一次升旗”“最后一次集体照(毕业照)”的美好瞬间,最后我们共同写下了珍藏版的只属于我们班级的诗歌《我们是追光者》。无数的感动、无数的美好,就在这真爱中油然而生了,师生都觉得幸福满满,就像吃了一颗糖。

其实以身践行绝不是践行一次、两次、三四次就可以的,而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事例也不完全就是因一颗糖和一篇文章,师生之间就充满真爱的,而只是这个事例比较典型,加之到了高三师生将要分别,之前对学生点点滴滴的付出也是真爱的流露,慢慢积累后,大家才有了彼此更深的感动与幸福。

总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更需真爱学生。语文教师身份下的班主任要用自己温暖的眼神、温馨的举动、温润的文字一生践行语文课本里的“真善美”,从而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