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

作者: 杨树珊

泥泞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披着夕阳,傍晚的山路上还有几个前行的身影。我也是其中一个。

而目的地只有一个,学生家。

刚刚下过雨的山路,很滑,我们只得一个拉着一个,前行的路上虽辛苦,但是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我们心中轻松,听着他十多年前的见闻,偶尔的笑闹声飘荡在风中。

来到学生家,我们扣着仿佛要倒下的大门,吱呀——打开门的,是一个灰头土脸的学生。他的家里只能用空荡荡来形容,这样的场景我是没想到的。角落的土坑里微弱地闪着火光,让我看清床上还躺着一个老人,他满脸的沟壑,在火光下,明灭可见。

“老人家,我们是中学的老师,来看看你的孙子,做个家访!”老教师带头打起了招呼,我们附和着说:“是的,是的”。老人点着头:“老师们,麻烦你们了,是不是他在学校不听话,给你们找麻烦了,等我收拾他……”还没等她说完,班主任李老师连忙摆着手说:“没有没有,老人家,他很听话,我们只是来做个家访,你别担心。”老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张罗着孙子给我们倒茶。

孩子不敢上前,他知道我们来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家访。一个星期前,他偷偷跑出学校,班主任足足追了二里地才把他“抓”回来,办公室一群老师追问他,为什么偷跑,他拧着脖子就是一声不吭。

也许是害怕事情“败露”,他倒茶的动作特别慢,杯子上被他留下黑印,也不知道擦一擦。

老教师开口打破了这份宁静:“老人家,他的爸爸妈妈呢?”老人颤颤巍巍直起身子,坐在床边,向我们絮絮说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这么多年来的变故。

孩子的爸爸外出打工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孩子的妈妈“跑了”,不知“是死是活”,更没有联系过这个家,爷爷几年前就去世了,家里只有奶奶和这个唯一的孙子,奶奶风湿严重,总是卧病在床,几乎丧失了劳动力,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听到这里,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沉默了。没有人愿意再提起他的错事,一口接着一口地喝着茶,像一声声叹息,一下接着一下。

家访结束,坐在返程的车上,老师们沉默不语,只有车灯在盘旋的山路上,一闪一闪。这是我第一次家访,那年我刚刚参加工作,23岁的年纪,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我只记得后来的谈话里,只有老教师的安慰,我们几个年轻老师,一声不吭。临走前,班主任李老师拍了拍那个学生的肩膀,让他答应老师“再也不乱跑,好好读书”。他低着头,还是不讲话。

六个年头过去,那一幕,还是久久不能忘。

参加工作这几年,看着身边的学生,有家庭富裕的,上学放学家长车接车送;有家庭困难的,鞋子一穿就是好几年,磨破了也舍不得换。我时常想,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我这个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小时候,我也曾是一个胆小自卑的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恐惧和疑问。每当我面对一本厚厚的书,就像是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不知道该如何逐步解开它的秘密。然而,正是一个特殊的人——我的语文老师,给予了我无限的鼓励和启发,她引导着我逐渐走进了书的世界。

我永远记得那是一个比夏日还炎热的秋季午后,她穿着一袭白衣,缓缓站到讲台前,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说道:“同学们好,我是大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刚刚升入小学的我们,叽叽喳喳,睁着懵懂的大眼睛,还不知道“班主任”是何物。她也不恼,走下讲台,双手叠在胸前说道:“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坐得端正吗?”我们讲话的声音渐渐小了,有几个同学真的像她一样,端正地坐着,把小手叠放在桌子上。“这个小朋友非常棒,坐得真好,特别厉害!”她竖着大拇指,夸奖着一名同学,小孩子的虚荣心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也用力坐得笔直,从未获得表扬的我希望她也能来到身旁夸奖我。慢慢地,她走过来,像我期待的那般,拍拍我的脑袋:“这位同学也很棒哦!”我满意地扬了扬脑袋,忍不住上扬嘴角。

在她的引领下,我渐渐爱上了语文,更爱上了阅读。每当我翻开书的第一页,便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文字从纸上跃然而出,化作生动的场景,让我沉浸其中,忘却了现实的纷扰。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与伟大的人物对话,与他们一起经历冒险、探索未知,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

后来,我便有了自己的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把自己的一点光亮,传递给我的学生。

记得有一名学生,她从初一就表现出对语文浓厚的兴趣,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没有办法购买大量的书来阅读,于是我把我的书送给了她,课后我还会带她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后来,她会悄悄地把“小作”塞到我的手里,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片段作文,看着她一点一滴的进步,我的内心充满欣慰。印象最深的是初三上学期,我们学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她大概是太喜欢了,仿写了一首小诗,这一次,她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大大方方地让我帮她修改。我把修改后的诗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她坐得笔直,扬着小脑袋,一如当年的我那样。我也学着我的老师,走到她的身旁,拍拍她的肩膀说:“李同学,非常棒哦!”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点点的微光,遇见,点燃,灿烂;靠近,追随,执着……于是,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

◇责任编辑 矣 勇◇

下一篇: 一抹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