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杨荣菊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策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从汉字文化、古诗词、传统故事、文化常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课本剧表演和互动式教学八个方面,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拓展、提升和创新策略。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个方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一)汉字文化的融入
1.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日”这个汉字时,可以引出甲骨文中的“日”字,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现代汉字“日”与甲骨文中的“日”字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基本结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部首和偏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和演变过程。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是汉字书写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和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范写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书写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和书写能力
汉字的感知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汉字学习的关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知能力和书写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同一类别的汉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有趣的汉字活动,如猜字谜、写春联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古诗词的赏析
1.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韵律美和意境美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词,指导他们把握好音韵和节奏,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例如,《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全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思乡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氛围。
2.讲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往往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密切相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名作,全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可以讲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和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为了了解其内容和形式,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阅读材料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文学形式。例如,《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全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的景象和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意象、意境等,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形式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拓展
(一)传统故事的阅读
1.挖掘传统故事的人物、情节与道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故事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故事,通过细致的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所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细致剖析故事要素,针对故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以《孔融让梨》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孔融让梨的动机,分析其行为背后的道德观念,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的道理。
2.解析传统故事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故事不仅具有情节上的吸引力,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这些元素是故事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以《狼来了》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阐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信”观念,通过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信”的尊崇,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诚实守信的原则。
(二)文化常识的普及
1.阐释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是连接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节日元素,结合教材内容,详细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春节为例,教师可以从春节的起源讲起,讲述其如何从驱邪避灾的节日逐渐演变成庆祝新年、团圆欢乐的节日。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春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如习俗的演变、节日氛围的变迁等,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生命力。
2.揭示传统节日习俗的深层内涵
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节日习俗的意义,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起源和寓意,让学生明白这些习俗不仅仅是节日的庆祝方式,更是对忠诚、勇敢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教师应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可以组织传统节日习俗演示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节日食品、参与节日仪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提升
(一)经典诵读的推广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例如,《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经典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些经典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中的生字、生词和语法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可以讲解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例如,《三字经》中强调了孝道、礼仪、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千字文》则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讲解这些经典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教师可以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文化。
(二)文化活动的参与
1.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众多的技艺和工艺品,如陶瓷、剪纸、刺绣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过年传统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传统的剪纸作品。通过教授学生剪纸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各种与春节相关的图案,如窗花、挂饰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习俗,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参与书法绘画活动
书法和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书法和绘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书写古诗、描绘古诗的意境来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3.参与文化体验活动
除了传统手工艺和书法绘画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中的创新
(一)课本剧表演
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深入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例如,在《小红帽》的故事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小红帽、狼、外婆等角色,通过表演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进行改编和创作,让课本剧更加生动有趣。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剧本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本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本剧中,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自主创作剧本,让课本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
3.教师可以借助课本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组织和引导课本剧的表演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表演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和讨论,让学生在排练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二)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1.教师可以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等形式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文化内涵等,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观点的互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传统文化元素,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弟子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古代学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古诗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配乐表演等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希花《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探究》,《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23期。
[2] 谷亚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新课程》2022年第40期。
[3] 王秀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分析》,《新课程》2022年第28期。
(杨荣菊,1986年生,女,大学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