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子艳摘 要:核心素养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建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强化文化理解和传承意识。当前,阅读教学已不局限于语言能力发展,而是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素养。本文对核心素养和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07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已经逐步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点领域。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知识传授,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阅读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关注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以及文化理解的深入。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1.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从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核心素养既是学科能力的反映,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质。强调了学生应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人合作和终身学习等能力。这一思想超越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小学教育要求通过有计划的课程与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表现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理解三个层面。以语言能力为本,需要学生能听懂并运用语言。在语言学习的旅程中,思维品质着重于培育学生的逻辑思考和创新才能,确保他们拥有独立的分析和判断技巧。文化理解既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承认和继承,也指对于不同文化开放的态度和包容心。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传授,更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设计出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议、写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学会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复杂的情景之中。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小学阅读教学和高年级学生或者成人阅读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词汇、语法,更在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生道理、强化审美体验,学会在情感上联系他人、联系社会。所以,阅读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以语言学习为基础,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与判断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培养等特点。阅读材料多样化,既有经典文学作品,又有现代短文、故事类文本、说明文、诗歌等,有助于学生体会不同文本类型的表达特点与情感内涵。教学中常用启发式提问,设置情境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并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同时,上课以互动为主,以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该教学模式契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考虑差异化教育。学生在语言能力,生活经验以及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制定针对性阅读教学策略。
3.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核心素养。一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运用语言工具。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文本分析和词句理解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通过朗读和复述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语言实践不但是对知识的运用,而且也是对思维进行锻炼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思想内涵,并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同视角的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丰富教学活动设计来指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多种能力。比如,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再现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刻领悟人物的感受与动机。这类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角色在不同角度下的所思所想,提高共情能力及文化认同感。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训练来培养合作精神和逻辑表达能力。在读写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把阅读感悟变成文字表达。培养核心素养,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课本中优秀作品的阅读来帮助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阅读中的多元文化,开阔文化视野。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方面,教师要从贴近学生生活,有感情的文本入手。《麻雀》作为小学语文经典篇目的课文,讲的是一只母麻雀舍生忘死保护自己幼鸟的故事。这篇课文语言美,感情真挚,很适合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采取各种策略让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还能收获形成习惯的成就感。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情境导入来吸引学生。如通过放麻雀叫声或者出示和麻雀有关的照片等方式,诱发学生对鸟类生活特点的思考,使之和《麻雀》一课的剧情产生共鸣。这种情境创设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还没有接触到课文时就产生阅读期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朗读来表现麻雀的心情,使学生在语言上体会情绪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重复朗读既有助于学生走进人物,又能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性,让阅读更鲜活。另外,课堂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设计一些模拟情景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类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力,又使学生在切身感受中感受到母爱之伟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下,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麻雀》这一话题,去发现或者创造相似故事,并和家人一起交流阅读心得。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将家庭阅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学生养成长久阅读习惯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可安排一些和《麻雀》这一题材有关的家庭读书任务,如鼓励同学们多读一些有关鸟类方面的科普书籍或者文学作品,并在教室里交流读书感受。这一“阅读—共享—重读”的循环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协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提高他们对阅读的热爱程度。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文本分析和阅读策略训练,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海的女儿》为例,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思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剧情的进展,更要让学生抓住角色内心世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借助层层指导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分段阅读,把握故事结构及情节发展。读《海的女儿》时,可以把课文划分为美人鱼第一次与王子相遇,救王子上了岸,美人鱼殉情等几大情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各个情节的含义及人物感情变化。这种分段阅读策略有助于学生厘清故事脉络、增强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仔细品味重要段落,剖析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等,从而深刻了解美人鱼内心的复杂感受。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通过设问、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课文内容。如在探究美人鱼舍弃生命变成泡沫的剧情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美人鱼的抉择体现出什么样的感情与价值观?王子明白美人鱼殉情吗?通过这几个问题,同学们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多角度剖析故事里人物关系和感情变化。教师也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要求学生仿照《海的女儿》中的叙述风格重写某段剧情,或者站在王子的角度讲故事等。这一创意写作活动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注意多角度分析,进行深层次思考。《天窗》这篇课文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意蕴,促使读者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人生。所以说这篇课文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通过各种策略使学生学会对表面现象进行追问,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内涵。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发表大胆的看法。比如,课文一开始就写作者通过天窗看星星,教师可引起学生深思:没有天窗作者还会觉得星空美吗?这类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文中“天窗”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不是只可以进行固定的阐释。通过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观点,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鼓励其对文本对比分析。比如,和同学们比较《天窗》和其他写星空或者窗户的课文,探讨这类课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有什么区别,思考这类区别体现出什么思想内涵。这种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不同文本间的联系,并学会多维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增强思维的深度。另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辩论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围绕“天窗给人的不只是美,更多的是瑕疵”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并鼓励他们根据文本内容和个人观点进行论证。辩论时,同学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为基础调整、改进思维。这一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通过辩论不断反思,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阅读指导,使其能够自由地解读课文并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避免局限于标准答案的束缚。相反,应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理解,对文本情节、人物性格以及结尾等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续写故事或重新编写故事结局。课堂上,教师应广泛运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假设并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灵感。例如,在阅读情感丰富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想象课文中未提及的人物生活细节,或者创造新颖的人物对话来探讨那些未被明说的情节。这种开放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意识,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此外,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的方式,使学生在相互沟通中激发思维火花。例如,在探讨某个故事的背景和发展时,同学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边界,产生更加多元化的思考。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还可以引入跨学科元素,如图画和音乐等。这种跨界融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5.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教师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来带领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吸取精神养分。语文课本作品通常都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风俗习惯,历史背景以及传统精神等方面挖掘课文的文化价值以提高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教师在研究本土经典的同时,可适当介绍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跨文化阅读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包容的心态与全球视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比各种文化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会了解并尊重别人的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开展体验活动,还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可结合阅读内容组织有关主题活动,比如节日庆典、传统艺术展示等,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文化魅力。比如,通过诵读古诗,演绎民间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家与长辈交流,了解长辈的生活故事、文化习俗等,并在教室里交流。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对他们文化理解和传承意识的培养,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核心素养系统。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了基础,让他们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赖孟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教育》2024年第16期。
[2] 张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略谈》,《小学生》2024年第6期。
[3] 张艳君《浅谈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家长》2024年第16期。
[4] 占新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群文阅读教学》,《新课程》2024年第15期。
(刘子艳,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