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书阅读中促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者: 陈张琦

摘 要:本文聚焦于依托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方式阅读整本书,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思考、探究,鼓励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观点,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整本书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0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发展型任务群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出明确要求,其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明辨是非对错,并大胆表达观点态度,培养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学生具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后,有望以全新视角观察世界,勇敢探索创新,开阔视野、深化思维,增强洞察力与判断力。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当前教师的教学序列、方法与资源多停留在感知、经验、习惯层面,缺乏理性反思与论证,存在系统化、学术化、学科化不足的问题。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篇章多难以勾连内在联系、阅读量不少但未形成思辨能力、停留在印证式阅读层的情况。以整本书为载体,探索任务驱动下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促使教师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变化,改变学生惯有阅读思维方式,构建新的有效学习模式。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中,通过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摆脱阅读前认知惯性,提高学生主动阅读意识,领悟文本魅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习惯,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多版本比较探新,建构思维梯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应在自身固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搭建支架的形式生成意义,实现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建构过程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推动者,而非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获取知识者。该理论在语文教学领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基于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学生在阅读时应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建立联系,产生思维的梯度。《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学生们从小就触过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如连环画、绘本、注音本、青少年版等。小学五年级学生尝试阅读文言文版本的《西游记》时,为了感受原著的魅力,降低阅读的难度,可以将熟悉的故事情节进行多版本对比。例如,在《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中,孙悟空被三清观道童指责为偷吃人参果的贼后怒火中烧,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青少版对孙悟空的愤怒描写较为轻描淡写,而原著则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将其愤怒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打斗场面的精彩描写,感受到了作者吴承恩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再如,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要阅读中国神话,感受神话的特点。神话最早是依靠口头讲述的方式代代相传,所以各种版本的神话故事会有所不同。例如,《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大约有30个字左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关于“神农尝草”的故事为1180多个字。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神农为老百姓做的其他好事、神农尝百草的重重困难,以及神农最后为了百姓牺牲了自己。这是因为讲述人生活地域文化不同、表达和理解的方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等,创作出来的神话也各不相同。

在整本书阅读的多版本对比探新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讨论、辨析等一系列的阅读体验,高质量的思维也在学生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形成了。

二、启发质疑辨析,唤醒批判意识

思辨性阅读旨在获得真知或解决问题。学生通读整本书后,能够学会提问、质疑,教师应指导学生诊断这些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挖掘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厚度。

《水浒传》之所以能传承不衰,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每个角色都有典型的性格特征。例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描写林冲和洪教头的语句对比起来阅读,就可以发现林冲不仅攻防兼备、武艺高强,而且谨慎机敏、善良仁慈,招招都在保护洪教头,的确称得上是一位英雄。但是,他们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中看到:洪教头对林冲非常不礼貌,他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洪教头发出挑战,林冲居然不敢应战;还没打完,林冲居然直接投降认输,唯唯诺诺。在对比中,学生质疑:“林冲是不是真英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辨析人物性格特征,可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物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评价。在质疑辨析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再盲目接受书中观点,而是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未来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明代文人陈献章说:“学问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质疑辨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发现质疑、辨析思考,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思维的潜能得以开发。当然,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天生的,教师需要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掌握一些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从题目、矛盾之处、语言表达、情感体现等角度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找到答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借用思维导图,梳理思维脉络

在思辨性阅读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它能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脉络,清晰地展示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发现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不同组织和构架的思维导图在阅读和学习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KWL表格是一种学习策略,特别适用于如《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阅读前,学生可以列出他们已知的童话故事,以及他们想知道的信息。阅读后,他们再总结学到的信息,如童话中展现的真善美精神,以及作者安徒生的人生经历等。

韦恩图在阅读《爱的教育》时非常有用。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孩子的生活与思想,表现了爱的主题。学生可以使用韦恩图来对比不同故事中的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总结关键信息,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思考不同形式的爱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鱼骨图在阅读《水浒传》时则能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可以通过鱼头明确作品的核心主题,如“英雄豪杰的反抗与成长”。然后,他们可以通过鱼刺分解细化出与主题相关的各个知识点、细节或观点,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构建了清晰的知识框架,还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总结、分析和对比能力,促进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些思维导图工具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助力学生提升阅读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和分享。在小组内,学生们互相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分享阅读体验和思考成果。通过交流和讨论,他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清晰呈现出来,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积极影响。

四、巧设任务情境,激发表达兴趣

现代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我们指明了语文的内在属性,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进行有效沟通。沟通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分为说话和写作。思辨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内容,还要求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教师可以巧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示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低年级学生放学后不再安排纸笔作业。为了提高这一学段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口头表达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些任务中,学生们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故事会等多种形式展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神笔马良》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民间故事剧场”比赛。首先,让学生借助情节导图梳理出故事脉络,确保他们能够清晰地讲述故事。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通常对表演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语气、动作和神态来生动地演绎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扮演马良、老百姓、皇帝等角色,与其他同学一起模拟故事情节,并通过想象突破原有的故事框架。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在具体情境中展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触类旁通、不受局限地思考,并通过对事物的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法科学且创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设计读后感、改编、续写、书评、演讲和辩论等具体的表达任务。这些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和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针对《爱的教育》中的某个人物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或者就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情节进行口头演讲或辩论。

五、跨学科融合体验,尝试创新实践

思辨性阅读不应局限于文学领域,而应跨越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核心,横向跨越语文、数学、地理、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纵向贯穿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写、提升学生的阅读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在历史学科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唐朝的宗教信仰、社会风貌以及对外交流情况。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科学学科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题与现实科学的联系。例如,“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玻璃不碎”等,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福州市南公小学曾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开展过一个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了深入剖析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的智慧和勇气,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探讨孤岛的环境特点,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他生存所需的物资数量,还通过美术学科描绘出想象中的孤岛风光,利用信息学科搜索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对书中细节的挖掘和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不断思考、交流,提升了个人的思辨能力。通过表达环节,学生赞叹于鲁滨逊的乐观精神,从他的经历中领悟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最后,学生还结合六年级综合实践课《设计未来校园》,提出了“学习鲁滨逊精神,打造了校园阅读空间”的设想。学生克服种种苦难,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行了空间比例图的设计、网络购物的预算、装修草图的绘制、活动资金的筹集、书架桌椅的装搭、书屋名字的命名等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对《鲁滨逊漂流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使他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跨学科融合体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设计多元评价,培养思辨精神

整本书阅读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阅读成果和表达能力,更应重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辨析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和思考轨迹。通过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思维导图、小组讨论记录等材料,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广度以及创新点,从而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反思。通过同伴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同学眼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总而言之,依托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实现整本书阅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中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实践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高玉《“活力语文”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年。

[2] 吴欣歆《如何阅读〈西游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3] 李怀源《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陈张琦,1980年生,女,汉族,福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编号:FZ2023GH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