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龄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张冬青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较低,且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他们在课外阅读方面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包括创造有利于阅读的环境、选择适宜的读物、教授有效的阅读技巧和鼓励家庭共同参与阅读活动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阅读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 文化素养 亲子共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10

阅读对小学低年龄学生的启蒙和认知具有重要影响,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的核心素养渐渐融入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为低年级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们获得了更多的可操作时间,从而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且要求他们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涉猎童话、寓言、故事等浅显读物,进而激发他们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怀,以及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但是,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不具有阅读习惯,往往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更遑论通过阅读提升语文能力。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新时代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龄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

在当前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他们自然更倾向于这些动态、有趣的事物,这也部分解释了他们为何更喜欢音乐、体育和美术等科目,而非语文、数学和外语等科目。尽管现代语文课堂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得生动有趣,但仅仅依靠文字,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保持专注力,文字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往往无法与其他形式的娱乐相提并论,所以低年级小学生很难对枯燥的文本阅读产生兴趣。

2.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导

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通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充分理解书籍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有效提供这种支持,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无助,从而使其丧失阅读兴趣。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未能给予足够的激励和帮助,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草率阅读,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乐趣和价值难以体现,反而可能导致他们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面对丰富的课外书籍,低年级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缺乏指导的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且图文并茂的书籍,阅读时往往停留在表面理解,无法有效探讨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感。还有,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强烈吸引力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导致许多学生宁愿投入更多的时间观看娱乐内容,也不愿意阅读。

3.家长选择的书籍不适合低年级小学生阅读

书籍的选择会对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兴趣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家长在选书时往往只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和兴趣。这种选择上的偏差使得孩子们很难接触到适合自己的读物,以至于降低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和社区图书馆在图书推荐服务方面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面对丰富的图书资源,很多家长和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缺乏专业推荐,容易迷失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困难,丧失阅读兴趣。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不到位

不少家长将课外阅读的价值理解得十分狭隘,认为优秀的作文集就是唯一的选择,误以为读这些书可以直接提高语文成绩,甚至有的家长要求孩子背诵作文篇目。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往往不足,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他们虽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常常忽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一些家长甚至将课外书视为“闲书”,认为这浪费时间,进而阻止孩子去探索更广泛的阅读世界。这样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削弱了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的机会。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意义

1.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

在阅读进程之中,孩子们将会接触缤纷多彩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观点。此类元素不但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亦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借由对文本的深度剖析与理解,学生逐步习得了自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阅读亦可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助力其构筑起更为繁杂的认知架构。阅读为孩子们敞开了一扇通向崭新世界的窗口,令他们于探索知识的路途上持续成长与进步。

2.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学的魅力与知识的奥秘常常吸引孩子们主动探寻。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体验到故事情节带来的愉悦,还能从多样的主题中找到自己所喜爱的兴趣领域。每当孩子在书籍中有所发现时,无论是新奇之事还是广博之识,都会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这种不断增长的好奇心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随着个人兴趣逐渐浓厚,儿童也更愿意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反馈的学习机制。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点燃并保持其对终身学习的热情。

3.为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小学时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会给孩子们后续的学习与发展筑牢坚实根基。伴随孩子们逐步形成自主阅读之习惯,他们能够形成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此种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涯里极其关键,能够助力其在遭遇新挑战之际迅速适应并觅得有效解决之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持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率亦在不停加快。具备良好阅读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孩子,更能够跟紧时代的脚步。故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单单是对他们当下学习的一种支撑,亦是对其未来生活与职业生涯的一项积极投入。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1.结合课程内容,推荐相关书籍

教师能够切实地对课堂时间予以利用,以实现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讲故事乃是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并且能够引领家长为他们购置相关书籍。在学习课文之际,教师亦可介绍跟课文主题相关联的书籍,助力学生于熟悉的语境里拓展阅读视野。

例如,在进行《文具之家》的教学时,教师可经由对贝贝整理文具这一经历的剖析,引导学生体悟整理的重要性。继而,能够推荐《玩具太多了》,借由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插图,呈现玩具的种类及其于儿童生活里的重要性。在阅读进程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故事里孩子们对于玩具的喜爱,以及他们管理自身物品时的困惑。教师可激励学生分享有关自身文具或玩具的故事,并探讨怎样更好地对它们进行整理和运用。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与生活加以结合,进而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生活能力。

在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时,让孩子们跟随一棵小植物的成长历程,了解植物妈妈是如何通过种子传播生命和希望的。课文描绘了植物种子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找到生长的地方,展现了大自然的智慧和美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一粒种子的旅行》,该书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一粒种子从树上掉落,经过风、雨和动物的传播,然后在土壤中发芽、生长的过程。孩子们可以了解种子经历一系列挑战,最终长成一棵大树的故事。

2.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充满书籍和阅读活动的课堂环境能让孩子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氛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阅读技巧,理解了故事内容,并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思维。

例如,学校会定时举行阅读分享会,以激励学生去分享他们所喜爱的书籍,叙说书中故事及个人感悟。在分享完毕后,其他学生能够进行提问或者展开讨论,进而形成互动。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室内设置阅读墙,用以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与阅读心得,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参与的契机。为了调动更多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建立激励机制,给积极分享的学生发放书签或贴纸等小奖品。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愿意去探索更多的书籍。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次快乐的探索之旅。

3.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阅读技巧,如关键词提取和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提取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提炼段落中的重要词汇,从而快速掌握段落大意;而语境理解则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断未知单词或句子的含义。这些技能的掌握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加自信,能够独立分析和理解文章。

比如,在教学《找春天》时,教师可让学生逐段阅读,并标出每段的关键词。随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提炼出的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提取信息,还体会到了文章的深层含义。比如说,在描写课文开头孩子们脱下棉衣奔向田野的情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春天”“脱下”“奔向”等关键词来理解段落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春天”“起飞”“奔向”等关键词来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和主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信息提取的技巧,在后续的自主阅读中,很多学生都能快速识别重要信息,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找春天》中,教师还可以就每个自然段的意象展开讨论,如小草、野花、小溪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鼓励亲子共读,增强家校联系

通过与父母共读,孩子们不仅能提高对书籍的兴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答疑解惑,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阅读状况,从而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积极的阅读习惯。

在笔者组织的一次亲子阅读活动中,一群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绘本《小王子》。在讨论书中人物时,家长们引导孩子思考书中人物的感受和选择,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理解,还增进了家庭沟通和亲密关系。许多家长反馈,这样的共读活动让他们与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增强了家庭阅读的乐趣。

5.利用学校时间,培养阅读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固定的阅读时间,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晨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安静、自主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图书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更重要的是,午间阅读与专业阅读课同样重要,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段开展阅读讨论、读书分享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获得知识,还能在互动中建立自信,形成长期的阅读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晨读时间阅读《弟子规》《古诗词70+80首》等书籍,通过固定时间的训练,帮助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以在晨读的基础上增加讨论分享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晨读内容的理解。此外,定期组织 “传统文化主题日 ”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逐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总之,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深入研究,我们愈发认识到阅读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当前的教学环境和家庭背景确实给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形成带来了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缺乏兴趣、指导不足以及不适合的书籍选择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以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推荐适合学生的书籍,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也至关重要。这样的氛围能够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还要重视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使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坚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管嫣菁《听读,学读,品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年第6期。

[2] 金凤《“趣”与“法”的融合:低年级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实践路径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年第10期。

[3] 王梅兰《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探思》,《课外语文》2021年第11期。

[4] 丁雪花《互联网背景下低年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新课程》2020年第26期。

[5] 魏丽明《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16期。

[6] 路建文《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新课程》2020年第12期。

[7] 马丽苹《试论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及对策》,《新课程》2019年第9期。

[8] 吴明梅《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新课程》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