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李园
摘 要:2021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从作业入手,实现教育教学的“减负增效”。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阅读作业的设计,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在新型作业的辅助下得到提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阅读作业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11
“双减”政策实行后,一直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走出传统作业的误区,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优化作业设计,通过设计“精而少”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贯彻“双减”理念,教师应重视阅读作业的设计。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关系着学生对生活的态度、理解和思考,教师应与时俱进,基于“双减”政策设计符合要求且适合学生的语文阅读作业,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热爱阅读,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设计中落实“双减”理念的意义
“双减”政策是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大举措,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质奠定基础。同时,“双减”政策还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力只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这在完成作业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传统作业不仅作业量大,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更难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对此,将“双减”理念落实到小学语文阅读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开放性、趣味性、针对性的作业,这样能保障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会感受到压力,进而集中精神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特点
(一)渐次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作业时要明确知识点的阶梯性,通过整合学习要素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基础练习、发展作业、实践作业等。不同类型作业的侧重点和难度均存在差异,这也是阅读作业递进性特点的体现。教师设计的阅读作业需要具备渐次性特点,合理把控作业量,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探究语文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整体性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作业之间应存在联系,以凸显作业的整体功能。同时,教师在设计阅读作业时要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使学生吸收的语文知识更加全面,有利于其高阶思维的提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具有整体性特点,教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明确作业的主题、目标、内容和形式,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帮组学生自主构建语文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人本化原则
传统的语文阅读作业只是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和练习,并且很多教师认为作业量越大,作业质量就越高,这种“异化作业”必然会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双减”政策的出台转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教师应遵循人本化原则合理把控作业量,丰富阅读作业资源和形式,使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作业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标。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搭建作业支架,做到有的放矢
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必多言,“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思考如何发挥阅读作业的价值,让学生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作业通常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或必读图书进行阅读,教师不会规定具体的阅读时间,也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并且很少组织学生在阅读后进行集体分享和交流。这种“散漫”的阅读作业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很难出现显著提升。对此,教师在设计阅读作业时应对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提出具体要求,并设计阅读作业单,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做到有的放矢地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阅读兴趣。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为例,该板块的主题是童话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三本童话书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以问题的形式搭建支架:1.在阅读童话书籍后,你能说一说童话的特征吗?2.对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其他作品进行了解,你有什么收获?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童话的特征设计阅读作业单,让学生选择几篇印象深刻的童话故事,在阅读后将作业单补充完整(见表1)。
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作业单能够对印象深刻的故事进行梳理,明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节,并在对比中发现共同点,提高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学生完成阅读作业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在讨论中回答了教师先前提出的问题:对于问题1,有的学生认为童话故事通常都以“从前”“很久之前”为开头,没有对具体时间进行说明;有的学生认为童话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还有的学生认为很多童话故事的主角都是公主、王子、动物。对于问题2,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了三本书作者的资料,并进行了猜测:格林兄弟的出生年份比安徒生早,那么《安徒生童话》会不会模仿了《格林童话》?王尔德出生于安徒生之后,他的作品会不会模仿了前两本书?同时,还有学生发现《格林童话》中的童话故事都出自民间,并非格林兄弟创作的,而另外两本书中的童话都是由作者创作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明确阅读目标和任务后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和引导不能一直以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而是要在超出学习者现有能力,但能通过“跳一跳”达到的范围内为他们设定目标。设计语文阅读作业支架就是为学生提供“梯子”,使学生可以在“跳一跳”后收获更多知识。
(二)设计思考作业,激活阅读思维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在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塑造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教材中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都能汲取丰富的知识。思考是学生在阅读后理解文本内容的保障,能够让学生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传统作业的侧重点是考查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时的思维活动,而“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设计思考作业,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细细品味,使学生理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本单元以“汉字”为主题,编排了几篇有趣的故事,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意义。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字词的含义才能串联语句,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思考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形、义进行思考,明确汉字的特点和意义。1.唐伯虎曾在街头售卖自己的画作,是一幅画着黑狗的水墨画,你可以根据这幅画猜出字谜吗?理由是?2.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神,很多汉字在改变组合后会出现新的含义,如“闪”字,是“门”中有一个“人”字,有多种释义,如天空的电光、闪避、突然出现等,请你思考在“门”中添上什么字还能形成一个新字?这个字有什么含义?3.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汉字也是在不断变迁的,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并通过阅读资料对“形声字”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收获。
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思考,而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彰显阅读的价值。设计思考阅读作业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知识,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的内涵,在进行深度思考后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效把握阅读内容。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表达作业,锻炼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能够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显,同时也是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过程。阅读与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课文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会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作业时要对表达予以重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涵后进行有效表达。因此,教师应根据阅读内容设计表达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并感受合理运用语言文字取得的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这一课中有三篇课文,均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特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人物描写方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掌握人物描写方法,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表达作业,让学生重点阅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1.通过对《摔跤》一文进行阅读,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动作;2.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摔跤”的内容,从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表达,阐述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性格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说明;3.在小组内交流,对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进行总结,并更换表达方式,感受存在的差异。
设计表达作业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对作者通过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理解,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在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技巧,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阅读后能够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表达。
(四)设计实践作业,内化阅读成果
学生在阅读后需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提高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也是阅读实践的过程。古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要多阅读,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也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时不仅是浏览文本内容,自身的思维、思想也会随着阅读得到提升,并在实践中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成果的真正内化。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开国大典》为例,这篇课文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的盛况,是对历史的见证。教师可以设计实践作业,以提高阅读效果。1.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情境中,说一说如果你站在现场,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毛主席说吗?2.当时的记者肯定会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报道,请你代入记者的身份,思考如何进行报道,并写一篇新闻报道。
如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并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学生也能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实践,呈现通过阅读产生的感受。
(五)设计积累作业,实现阅读进阶
小学生的阅读量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课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也能积累更多的文学理念,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学习空间。由此可见,阅读也是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设计积累作业,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通过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为例,这篇课文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中篇小说《穷人》。虽然小说内容是虚构的,但反映的生活却是真实的,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不同人身上发生的不同故事,并深受启发,形成独特的情感,同时还能积累阅读素材。教师可以设计积累作业:1.运用精读的方法阅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选择擅长的方式对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进行介绍;2.《穷人》一文中有些段落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生动描写,请你写一段内心变化明显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积累作业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学生在完成阅读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积累语言知识,还能积累多样化的阅读思想,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作业观,以“双减”政策的要求为基础优化作业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丰富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建勋、李进梅《“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路》,《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2023年第8期。
[2] 贺青《“双减”政策下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索》,《小学阅读指南:导学版》2023年第7期。
[3] 王玲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设计》,《新作文:教研》2023年第5期。
[4] 艾远琴《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作业设计探究——以统编版四上“神话单元”为例》,《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3年第2期。
[5] 陆莉莉《小学生语文阅读主题作业的设计与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