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吕佳瑶

摘 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当中,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但以往教师在设计情境时经常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没有创设合适的语文学科教学情境,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探究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希望借助诸如问题情境、表演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内容,来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2

由于小学生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教师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内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情况。教师要迎合学生的需求,创设合适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情境,进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进行交流,同时达到知识内化吸收的目的。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些情境应当作为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更好地展开交流,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是认知的具象化,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环境、日常活动等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以相关课程和学生的综合情况为基础,从而满足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以情境推动教学发展,让学生可以深度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同时,也可配合其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够使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思考问题和理解知识内容,并且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1.有助于丰富教学形式

积极展开小学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丰富教学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在备课阶段,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微课视频、电子课件,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示生活化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和理解知识。积极展开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教学方式更具新意,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入趣味化教学元素或生活化教育场景,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利用视频、图画、生活案例等多样化的元素,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

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积极引入小学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法,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学情境除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教师进行多维度的互动。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教师也可借此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应用时的要点分析

1.情境需关联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深度思考,进而理解语文知识。教师在创设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境时,要先研究学生的综合情况,再设计情境内容,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倘若情境内容与教学的目标以及知识内容脱节,则很难达到设计目的,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语文知识。

2.情境需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境时,还应当围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借助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传递的真挚情感,提高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合理创设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境,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深度学习,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

3.情境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学科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借助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深度理解相关知识内容,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情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关联自身的实际生活,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分析相关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共通性,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感受生活的趣味,增强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共情能力,在理解知识时也能够更加全面。

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当中明确提出,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着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保持较高的参与度。所以,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法时,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拥有明确的思考方向,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完成知识的深度分析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基于对学生的充分的了解,合理把控问题的难度,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草原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课上参与相关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来设计问题情境,询问学生:“文章当中哪一部分会让你感受到草原的美呢?文章当中关于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阅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些问题可以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呈现草原辽阔的景象,同时感悟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可以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加对文章中知识内容的理解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基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综合情况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思考时拥有明确的方向,在交流和回答问题后能够加深对于相关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

2.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也是情境教学法中的重要类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的趣味性。学生在这种趣味性的活动中,能够主动去研究知识,进行交流与创新,继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和具体的情节,引导学生融入具体的表演情境当中,继而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对文本的鉴赏力。学生们可以在该过程中借助人物对话、肢体表演等形式传递思想情感,展现自己对于角色和文本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比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寓意,教师可以创设“劝农夫”的表演情境,让学生们扮演农夫以及劝说农夫的路人。故事的走向可以存在差异,教师要让学生们积极展开思考,呈现出不同的结局,继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集思广益,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在具体的表演情境中发散思维,设计剧本并展开排练,最后在班级中加以展示。借助这种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学生也能够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创设表演情境时一定要提升表演的空间,要让学生能够在交流和互动当中完成角色扮演。同时,教师也要观察学生在表演情境中的反应,借此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后续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提升学生在知识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

3.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代入感,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和生活化元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低,对于生活的阅历相对较少,存在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在思维发散、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再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定对大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和了解吧,那么有没有谁可以告诉教师,在生活中你们都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声音呢?”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化情境当中进行交流。学生展开联想和回忆的过程,也是调用个人生活经验的过程。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学习氛围当中,继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的要点知识,让学生能够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作为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发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作用。但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入相关知识内容,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文本的中心思想。

4.创设实物情境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借助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给予学生直观上的刺激,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抽象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实物,感受物体的特征和变化,同时也能够对抽象的文本知识形成形象化的认知,降低个人理解相关文本内涵的难度。教师在创设实物情境时,要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思维习惯,选择合适的实物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比如,在《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观察实物,理解文章当中的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专注于课堂:“你们曾想过为何乌鸦无法喝到水吗?”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与他人进行互动,融入良好的情境氛围中。为解答该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模仿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瓶口较小的瓶子,再倒入半瓶水,利用纸板乌鸦模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乌鸦为什么无法直接喝到水。接下来,教师还可进一步进行实物情境的演练,向瓶内丢入小石子等物品,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水位慢慢上升,模型乌鸦的嘴部能够接触到水面。这种以实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实物演练的学习环节当中,与他人进行多维互动。教师可以借此营造良好的语文学科教学氛围,提升和学生们的互动效果。

5.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有机会从多渠道搜寻教育资源,创设信息化教育情境。这些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课程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综合情况,搜寻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再在课堂上展示信息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且完成对知识的深度探究过程。比如,在《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花生种植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短视频,让学生了解花生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还可提出相应的问题,询问学生:“在观察花生种植过程之后,你们怎么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呢?”学生可以在信息化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多多融入趣味性元素,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后还可上传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学习更多和该篇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达到开拓学习眼界的目的。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比起单一的板书和口头讲述模式,借助信息资源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加多元化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设计情境时,教师要从具体的教育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可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相对较多,诸如问题情境、表演情境、生活化情境、实物情境、信息化情境等等,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特征和学生的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情境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继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永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学园》2024年第12期。

[2] 谢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3)》2023年。

[3] 丁美凤《“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摭谈》,《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