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作者: 韩曙华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深入探讨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的紧密关联,旨在为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文章清晰界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方法的创新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时代进步,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演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小学语文作为塑造学生基础素养的核心学科,其教学改革尤为关键。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如何精准定位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高效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与探讨,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科学、创新的教学策略,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性提升。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期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够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新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1.小学语文教学是核心素养的孵化基地

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课堂内,教师精心挑选的文本和设计的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自身思想,更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以及理解他人,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这样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为学生的未来社交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深度阅读与思维成长是小学语文的双翼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开展批判性阅读,极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世界中,学生需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探究作者背后的深层意图,这样的过程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与创造性思考,也为学生打开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3.审美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使命

小学语文教学关乎语言以及思维,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得以窥见语言艺术的瑰丽殿堂,感受文字背后的韵律与意境,教师的引导则使学生学会如何品味和评判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小学语文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具有艺术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的片面化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维度较为单一,教师普遍偏重于语法规则的传授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训练,却往往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情感表达、语境适应以及文化内涵的传递。偏重于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能构造出结构正确的语句,但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自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未能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与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加剧了语言教学的片面化问题。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的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尽管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思维训练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磨练上,对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则显得力不从心。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挖掘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激发,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与互动性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培养常被边缘化。教师往往更侧重于对文本的表面解读和知识传授,忽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审美价值和深刻文化内涵。学生因此缺乏深入品味文学作品的机会,未能掌握有效的文学鉴赏方法,由于课堂教学资源和时间分配的限制,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学创作空间和个性化指导,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压制,难以形成独特的审美视野与创造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实现针对性教学的路径

1.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明确、具体且可行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方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以课本中的经典诗篇《静夜思》为例,教师可结合新《课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讨论和大胆想象,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期望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教学目标既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

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语文基础、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提升与发展。

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相应教学目标与任务。对于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复述故事情节,并能深入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于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则需给予更多关注与辅导,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升学习自信心。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提升与发展,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以及策划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在参与过程中真正吸收知识、提升各项能力。

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可别出心裁地设计一场以“智谋较量”为核心的角色扮演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分组扮演诸葛亮、周瑜等关键历史人物,通过精心准备的台词和动作,重现草船借箭这一经典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策划主题为“三国智谋故事分享”的交流会,课前鼓励学生自主查找并阅读三国时期的其他智谋故事,如“空城计”“美人计”等;分享会上,学生可以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些故事,并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口头表达能力。

4.定期评估与反馈,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定期评估与反馈是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环节,教师应当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便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及时给予反馈。

例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教师可组织一次以“我眼中的西沙群岛”为主题的创意写作活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西沙群岛。完成后,教师可挑选几篇优秀作品在课堂中展示,邀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与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利用课堂小测验、单元测试以及期末考试等传统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还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反馈方面,教师需做到及时、具体与有针对性。无论是书面反馈还是口头反馈,教师都要明确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教师需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巧妙创设,是唤醒学生思考欲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以《狐假虎威》这一经典寓言故事为例,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那只狐狸,面对凶猛的老虎,你会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资源来保护自己?”问题不仅贴近课文内容,更能够促使学生换位思考,深入理解狐狸的智慧与狡黠。在探讨过程中,学生会设想各种可能的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再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面对掉入水缸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做?除了砸缸,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发挥想象力,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学生会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临危不乱、冷静思考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教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更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学生。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显著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以《望庐山瀑布》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投影仪或电子屏幕,展示庐山瀑布的实景图片或视频。当学生看到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如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时,视觉将受到强烈冲击,直观感受瀑布的磅礴与壮美。直观的教学方式远胜于传统文字描述,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教师还可利用音频设备,播放激昂的音乐,配合瀑布的影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仿佛能够听到瀑布的轰鸣,感受水珠溅落带来的清凉。教师还可以借助详细的解说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个细节,全面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与情感表达特点。

3.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沟通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让学生在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确保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形成充分理解,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自行选择扮演廉颇、蔺相如等关键角色。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需共同讨论角色的性格特点、台词设计以及表演细节等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扮演廉颇的学生可能需要思考如何表现廉颇的勇猛与直率,扮演蔺相如的学生则需要思考如何展现蔺相如的智慧与沉稳。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完善表演方案。到了表演环节,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感受到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表现,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4.注重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践应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以《写信》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策划一次别开生面的写信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点,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引导学生思考写信对象与内容,可以是远方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身边的教师同学;可以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也可以倾诉内心的烦恼与困惑。写信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书信知识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准确传递给收信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在写信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表达感激之情,有的学生则可能学会如何委婉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

参考文献:

[1] 夏红《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再探析》,《新课程》2020年第43期。

[2] 崔美姬《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2020年第26期。

[3] 徐晓敏《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2020年第22期。

(韩曙华,1969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