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路径探究
作者: 姚金霞摘 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新时期,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教学理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人文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人文教育的含义广泛,它包含文化知识的传输、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端正个人的品行,提高个人的教育能力,认真分析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渗透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5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渗透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让学生有效开展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并通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内容,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品质。教师也能借此提升人文教育的水平,实现新《课标》的教育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价值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有效展开人文教育渗透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尊重和欣赏。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当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文化历史的关注度以及思考能力。在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们诵读经典的文本,了解相关阅读素材的文化背景,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历史事件,全方位感知人物形象,增强自身对于人类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积极展开人文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认真分析相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该过程中学习诸如音乐、绘画、戏曲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个人的文学视野。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这些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有助于推进新课改工作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工作和相关教育元素,还能够推进新课改工作。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收集多元化的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还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元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实现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相关知识探究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一个人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和相关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素养,通过渗透人文教育工作,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可以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经典名著,让学生体验这些作品中的欢乐、悲伤、愤怒等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人物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形成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借助这种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情感和责任感。同时,积极展开人文教育工作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的不足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过程当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人文类知识时缺乏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合理融入人文教育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去深度理解知识。人文教育渗透的方式不当,内容不够丰富,课堂的趣味性不足,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较低。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2.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关
很多教师在引入情境创设的教育方法时没有根据人文教育的目标和需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有些情境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并不紧密,也脱离了课程特点,很难发挥具体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教师想要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要在教育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和人文相关的知识与精神力量。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失真,或者引入的时机不当,都会影响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质量。
3.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事实上,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可以说语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知识内容都和人文知识相关,但部分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没有有效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以至于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相对较差。教师难以借助这些知识内容或相关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作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过程当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会布置大量的基础巩固类型作业,让学生抄写生字生词或者反复刷题,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种作业设计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且往往作业中的相关内容和人文教育无关,因此也难以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相反,很多学生会在作业学习环节表现出抵触情绪,无法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路径
1.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渗透人文精神
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为了达到人文教育渗透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转变个人的教学观念,学会创新教育手段。教师要借助自己独特的思想指导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借助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有效的引导之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教育的基础,认真分析相关文本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和相关知识内容,再适当拓宽教育渠道,搜集多样化的资源,帮助学生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学生能够在该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学习作者或相关文本中人物的坚强、乐观、勇敢等优秀品质,继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内容,主动搜寻和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信息,从而了解史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组织语言表达对相关内容的看法。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理解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手段,借助诸如故事比赛、情境创设、图画感知等多种形式,合理渗透人文精神,并且展开高效的审美教育,进而使学生在领悟文本内涵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联个人的实际生活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问题教学情境、信息化教学情境等多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学生在关联个人实际生活去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还能够从文本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继而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挖掘人文教育元素的过程当中,要根据课文的特征,学生的综合情况,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学习知识,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也可借此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独立和完整的人格。比如,在《搭船的鸟》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关联个人的实际生活,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习惯,形成更强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信息化情境,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鸟儿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在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中,教师可以直观展现鸟儿的活泼和灵巧,让学生对鸟儿的形态、动作、生活现状等内容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一步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生命的可贵,养成尊重和热爱自然的习惯。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与尊重生物的多样性,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学生们可以讲述自己和喜欢的宠物的故事,进而在关联个人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融入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就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提高个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能够学会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成长为人格健全、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优秀人才。
3.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本身就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细心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在课堂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存在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认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要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好,却并没有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文章当中的人物情感和人物事迹,然而这些人物情感和人物事迹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念极为重要,教师在新课改的关键时期,应当创新教学方法,认真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比如,在《传统节日》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借此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也可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能够向作者学习,从而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将来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教师在课堂当中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外,也可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探索活动。诸如在端午节时抓住节日契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从而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特征和学生的综合情况,从而设计系列课程,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同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出发,去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实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
4.布置人文性作业,促进学生的课后发展
作业环节是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和进行知识拓展的关键学习阶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通过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多布置人文性作业,继而帮助学生在课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课后发展。课上的教学时长相对有限,且教师在一对多的教育中难免会存在疏忽。抓住课后教学时间,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自发探索一些人文价值高的知识内容,完成和人文相关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则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积极学习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自然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和大自然相关的知识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串联,拓宽学生的眼界。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来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效巩固课上所学。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创新作业布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播种和照料幼苗,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幼苗的成长变化阶段,表达个人的感官感受。在这种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幼苗的发育过程。同时通过感受幼苗在自己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的过程,获得成就感,逐渐培养自己爱护自然和生命的意识与能力。这种人文性作业也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后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比起传统的理论作业,课后的人文性实践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还需加大对人文教育的渗透力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人文教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效率。教师也可深度挖掘教材当中的人文元素,寻找合适的契机来渗透传统文化。最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多多设计人文性作业,继而在课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路径》,《试题与研究》2024年第19期。
[2] 李慧春《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期。
[3] 常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路径分析》,《科学导报》2023年第B03期。
[4] 曾艳艳、王均峰《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山西科技报》2023年第A06期。
[5] 黄守招《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新课程》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