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刘亚文摘 要:围绕“双减”政策要求设计语文阅读作业,真正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科学化、个性化和系统化。教师因人而异,设计阅读作业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成长,作业从此不再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负担。基于此,本文从“双减”政策要求出发,探索小学语文阅读作业设计的策略,提出分层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趣味化、布置预习作业等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创新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阅读作业 设计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7
“双减”政策旨在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育的重心回归校园。阅读作业是小学语文作业形式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作业获得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然而,阅读作业的耗时相对较长,容易拉长学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何在尽可能降低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阅读作业的完成效率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
1.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
“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科教师建立合理、健全的作业管理机制,有效控制作业结构,严格把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避免过多的作业挤占学生的课后时间。
2.改革作业设计和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的关键在于在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的作业设计模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作业的教育价值,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二、设计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意义
1.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业中包含大量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材料能够淡化作业完成过程的枯燥感,轻松愉快的氛围环境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之中,在作业的引领下不断向前漂流,探索未知世界,从求知的快乐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阅读活动。
2.增强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设计阅读作业主要指结合阅读材料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思想情感的理解深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联系以往所学,深入分析文章主旨大意、细节信息、作者意图以及情感态度。学与思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情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学生今后深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夯实语言基础
字、词、句是人们交流表达自身情感的基础,三者共同组成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阅读作业,将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入课后作业环节,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鲜活生动的词汇,欣赏独具魅力的优秀语句,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提供必要支持。
4.培养阅读习惯
定期、定量设计阅读作业,让学生每天在固定场景、固定时间重复阅读行为,循序渐进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教师随着学生年龄、阅读能力、阅读需求的增长,变换阅读材料,增加阅读内容的理解难度,将阅读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不竭动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策略
1.分层作业设计,满足成长需求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彼此互补,相辅相成,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深入到作业问题之中,在“双减”政策下设计阅读作业,既要突出减负,又要保证增效,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为目标设计阅读作业。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长状况,教师可以采取分层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设计多种类型的阅读作业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为例,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赏析能力,教师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自读文言文《凿壁偷光》。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将整个作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字词注释翻译文章,要求学生解释“穿”“以”等关键字词的含义;第二类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故事中匡衡这一人物的形象,思考故事的思想内涵;第三类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分析现代语句与文言文语句的差异,分析语序和语法规则上的不同之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任选其中一类作业完成,确保作业难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助力学生成长。
2.设计趣味作业,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作业不同于其他作业,需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投入作业之中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质量,然而小学生天性好玩,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难以全身心投入作业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作业的完成质量,不利于减负增效理念的落实,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重新设计阅读作业的形式,将趣味性元素融入阅读作业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投入阅读活动中,保证阅读作业的完成质量。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设计作业《妈妈的礼物》,要求学生阅读文章,解析文章结构,概括分析文章中心思想。为避免学生泛泛阅读,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在作业题目中设置导读问题,增加悬疑色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一:妈妈送给孩子的礼物是什么?问题二:为什么说这些礼物是无价的?问题三:为什么此前孩子总是陷入悲伤?问题四:为什么经过老人劝说却又陷入了沉思之中?问题五:你认为妈妈送出的哪些礼物是最珍贵的?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思考礼物对孩子的影响,感受母爱的伟大。
借助悬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投入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保证阅读深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3.布置预习作业,鼓励探索新知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的复习类作业被转移到自习课上,作业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价值逐渐被弱化,为响应“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的号召,教师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设置预习类阅读作业,让学生每次上课之前按照作业任务要求自主预习文章,学习文中的陌生字词含义以及用法,整理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提供助力。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为例,教师以预习课文为目的布置阅读作业,围绕文中第一自然段布置问题:桑娜久久没有得到渔夫归来的消息,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桑娜明明坐在温暖舒适的小屋中,听着波涛和狂风却会感觉心惊肉跳?围绕桑娜看望邻居西蒙的段落设置阅读问题:在刮着狂风的天气里看望邻居的寡妇,说明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细节设置阅读题:为什么作者在文中要详细描写西蒙和孩子的外貌,西蒙居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虽然西蒙并未开口,但是作者已经在文章的细节之中描绘了西蒙的形象,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西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让学生从细节中了解文本的情感表达方式,思考文中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在突出情感主题方面的作用,在自主思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后续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4.利用实用作业,丰富学习体验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阅读是人们了解信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作业体验,教师秉持“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原则,从阅读的实用性角度入手,根据文章类型特点设计实用性作业,利用作业题目的文字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根据情境需求阅读相关文章,灵活运用阅读材料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腊八粥》为例,教师联系文章内容布置“庆佳节”主题作业:中国腊八时要喝腊八粥,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元宵,独特的节日美食和传统节日往往相伴而行,今天是小明独居的第一天,为了庆祝自己独立生活的开始,决定自己包粽子庆祝端午节,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包粽子,我们可以帮助他吗?教师将宁学华的《端午粽飘香》、琦君的《粽子里的乡愁》、迟子建的《在故乡的吃食》、刘新民《母亲包的粽子》的文章节选部分引入作业,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整合阅读内容,用写作方式讲述包粽子时泡米、调馅、包米的技巧,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信息技术融入,优化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未知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为此,教师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教学软件等优势教育资源应用到阅读作业设计之中,使作业题目、作业要求以更加直观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设置作业任务,引导学生自主上网查阅完成作业必需的信息资讯,搜索同类型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回答作业问题,对比网上的作业问题答案,反思自身不足,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保证阅读质量。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教师联系文章重难点,利用“线上教师”软件布置作业任务,任务一:利用网络搜索与《马诗》《石灰吟》《竹石》相似的,使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的古诗,翻译古诗内容。任务二:回顾课堂所学,分析古诗中“马”“石灰”“竹子”三种意象表达的思想情感,阐述托物言志表达手法的优点。任务三:秋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最为常见的意象,都有哪些诗人写过与“秋”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从网络中任选四首,简要说明诗句内涵。任务四:同是写秋,杜甫的《登高》、张籍的《秋思》中描绘了怎样的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秋景?为什么同是写秋,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作业任务引导下,利用互联网查找杜甫、张籍、刘禹锡等诗人的生平,分析生平经历与所作诗词之间的关系,理解情景交融内涵,助力学生成长。
6.作业动静相宜,深挖阅读潜能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充满好奇,精神专注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同时减轻作业负担,教师秉持动静相宜原则设计作业,在已有的听、说、读、写基础作业类型中,添加练、唱、画、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类型,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让学生始终以专注的态度投入完成课后阅读作业的过程中,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教师计划布置阅读作业深化学生对文中字词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体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按照“一静一动”原则设计作业任务,一静:分析故事主人公“我”在等待阶段、受表扬阶段、遭遇批评阶段、成长阶段时内心的情感转变过程;一动:模仿例句,用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情感特点,自主设计台词、动作,表演人物。例句:在受到父亲的否定后,他脸色发红、嘴唇微微颤抖,泪水立刻冲出眼眶,转身扑到床上放声大哭,内心充满对自己的怨怼:我真是失败,竟还觉得自己会受到表扬。
7.创新作业评价,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作业是学生思想、情感的反馈,评价阅读作业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自身的学习状况,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发展。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优化阅读作业评价设计,引入多个主体评价作业,引入多种方式评价作业,让评价充满温度,引导学生反思作业过程,感知不足,在反思中学习成长。
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首先,教师引入多主体评价阅读作业。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带领学生一同开启寻觅“俊杰”之旅,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记录文中提到的文言文字词,对比分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字词含义的差别,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王蓝田食鸡子》和《杨一笑传》的故事。教师联系学生家长,将文章中涉及的文言文字词的读音、含义和故事译文发送给家长,家长先组织学生自主查阅教辅书籍和网络资源,分析文中标注的字词含义是否准确,再负责比对学生作业中涉及的文言文字词以及对应的含义,听学生讲述故事,点评故事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不足。
最后,教师作为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开展评价活动。部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文章较为吃力,逐渐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用“想法很新颖,语言表达很流畅”等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部分学生能准确区分古文用语和现代文用语差异,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作业中加入详细的评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口语表达能力锻炼计划,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薛萍《小学语文高段群文阅读作业的设计》,《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26期。
[2] 汪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作业设计探究》,《新阅读》2023年第1期。
[3] 廖晓露《减负增效,作业显效——“双减”下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设计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20期。
(刘亚文,1980年生,女,汉族,甘肃宁县人,专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