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沈倩

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对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能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意义,然后分析了红色文化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以故事讲述、情境模拟、项目学习和评价激励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文章最后强调,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时应注重创新和实践,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融入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8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独特革命文化,承载着历史与时代的双重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在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通过生动的教材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革命历史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本文从小学语文部编版高年级教材出发,探讨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策略,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助力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传承革命精神,激励学生成长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通过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和经典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精神,体会先辈们的不屈不挠和无私奉献。这些革命精神不仅仅通过文字传达,更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

2.提升思想道德,培育时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任务,更承担着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任。将红色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例如,通过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等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勇敢坚韧和高尚情操,从而受到感化和教育。在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革命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无私等优秀品质,进而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新时代好少年。

3.促进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富有感染力的课文和开展生动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在他们心中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红色经典诗词,通过文字的力量触摸历史的温度;可以播放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影像中见证先辈的英勇事迹;甚至可以邀请老红军或革命后代亲临校园,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红色文化产生共鸣,更能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文化自信。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以故事讲述,传递红色精神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红色文化教学中,以故事讲述的形式传递红色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他们从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故事的选择和讲述的节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课文通过讲述赵国名将廉颇与文人蔺相如之间从矛盾到和解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彼此宽容、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一故事与红色文化中的团结精神相结合,通过详细讲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与相互理解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小剧场,将《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新四军共同抗敌的史实联系起来,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补充,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中的团结精神。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在模拟的对话和互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感悟红色精神。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廉颇,你会怎样处理与蔺相如的矛盾?”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红色文化的价值。在故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次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并尝试将这些行为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联系起来,进一步促使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红色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记住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还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学习经验,使得红色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活生生的历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2.以情境模拟,体验历史情境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红色文化教学中,情境模拟是一种能够深化学生理解和体验的有效策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在设计情境模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确保模拟环节既生动有趣,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以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毅然决然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视频,将学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例如,可以播放一段描述八路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英勇作战的视频,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扮演抗日英雄和普通百姓,模拟他们当时的生活和战斗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革命先辈们面对敌人的凶残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抗战,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斗争。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感知到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在模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例如:“如果你是战士,你会在面临牺牲时做出什么决定?”“如果你是战士的家人,你会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类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理解,使他们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思考,真正领悟到革命精神的博大精深。

通过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更能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红色文化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3.以项目学习,促进知识内化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红色文化教学中,项目学习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红色文化的知识和精神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得到深化。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确保项目既具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以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重走狼牙山烈士路”的项目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去当地纪念馆或革命遗址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和图片,感受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调研和资料搜集,例如,查找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的资料,制作有关狼牙山战役的手抄报或展示板。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如“狼牙山战斗的战略意义”“五壮士的个人故事”“狼牙山战斗对后代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和情景重现,例如,模拟狼牙山五壮士在绝境中面对敌人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通过这样的情景重现,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感受紧密结合,进一步理解和内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展示,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展示给全班同学。例如,可以举办一次“狼牙山五壮士专题展示会”,让每个小组通过演讲、展示板、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样的展示交流,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在他们的心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4.以评价激励,巩固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红色文化教学中,评价激励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确保红色文化教学的长效性和持续性。教师在设计评价激励机制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比如,以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一红色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奖励措施,例如,设置“红色小先锋”称号,定期评选出在红色文化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他们荣誉证书或小礼品作为鼓励。这种奖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红色文化主题的竞赛和活动,例如,举办“红色故事大赛”或“革命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竞赛和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才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魅力。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学习平台,通过线上测试、互动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激励。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在线测试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他们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此外,教师还可以开设红色文化线上论坛,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同时,评价激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红色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红色文化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的精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播下了种子。在五六年级这一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牺牲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学会珍惜并为之努力。教师在实施红色文化教学时,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深远影响。未来,教师需继续探索和实践,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扎根在学生心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梁路琴《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3年第S04期。

[2] 王芳《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策略》,《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年第8期。

[3] 施小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周叔佑《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3期。

[5] 周梅《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新传奇》2023年第15期。

[6] 王迎春、王瑜《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22年第1期。

(沈倩,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