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韩梅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在阐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具体的运用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并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全面认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39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足及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较为单一,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所致。基于此,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内化。首先,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度不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背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其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也较为表面化。最后,互动性不足也是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参与表达及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学习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厚重感,进而增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其二,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古代诗词、经典小说等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进而真正认同祖国的传统文化。

2.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将变得更加有趣。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古代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通过欣赏古典诗歌、经典文言等,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变成了一场文学的盛宴,让学生在其中沉浸、愉悦。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有深度。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时,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字和语法,更是在探索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分析教学文本特点,挖掘并整合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教学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明确文本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教学文本的仔细解读,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为后续的整合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教师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时应保持敏感性。要关注文本中隐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隐喻、象征、典故等,以确保将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得更加深入。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物性格、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物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更为直观的感知。此外,教师需要将挖掘到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并巧妙地融入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对文本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以七年级上第11课的《再塑生命的人》教学为例。教师在分析教学文本特点时应首先关注文本的主题,即生命的再塑。通过仔细阅读,教师发现文本中涉及了关于生命意义及价值的探讨,而这正是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弘扬生命价值的重要元素。同时,教师要关注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比如文本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艰难困苦,但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可以与传统文化中对于坚持、奋斗、乐观的价值观进行联系。在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到教学中时,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奋斗目标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2.设计互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注重增加互动性元素,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氛围。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教师在设计互动性学习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保活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互动性学习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要合理设置学习目标,确保互动性学习活动与教学目标紧密契合。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深入思考,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白板、在线投票系统等,增加互动性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最后,要及时总结和反馈互动性学习活动的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互动性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七年级上第23课的《女娲造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性学习活动——“传统神话角色扮演”。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扮演神话中的一个角色,如女娲、伏羲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这些神话角色的特点、形象以及对人类起源的贡献。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神话故事,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同时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和角色扮演呈现神话中的场景。这种互动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传统神话文化内容的理解。通过活动的进行,学生不仅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间交流和展示,通过互动性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女娲造人》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及探究兴趣。

3.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

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应进行创新,以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更新教学手段,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吸引力和实际运用性,可以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进而达到增强传统文化渗透力度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直观、生动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比如,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虚拟实境体验,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教师要设计具有亲身体验性质的教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感官和情感上更为深入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内涵。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设计。比如,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七年级下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家国情怀”,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并选取课文中“朝鲜老妈妈哭泣”部分内容,设计一项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角色扮演剧”。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扮演“战士马玉祥”与“朝鲜老妈妈”两个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研读故事背景,理解角色的情感、内心世界,并通过小组合作呈现出一个小剧场,进而实现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4.多种渠道提升自我,强化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

首先,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自身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更有信心和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包括阅读传统文学著作、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参与相关培训等途径。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互联网平台、数字资源等多样化的途径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此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自身的言行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最后,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总结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学科教学的不断实践,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传统文化的渗透技巧。

以七年级下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为例。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最苦”与“最乐”的对比分析,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如《庄子》《论语》等,深化对“苦”与“乐”的理解。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类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喜怒哀乐,实现对传统文化中“责任担当”的正确理解。

5.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教学价值,以及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强调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确保校本课程的编制贴近语文学科教学大纲,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校本课程。这要求校本课程不仅要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精读与鉴赏,还要涉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等。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等因素。校本课程的编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评估校本课程的实际效果,并不断予以优化和更新,确保其符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

以七年级下第17课《爱莲说》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校本课程可以包括对《爱莲说》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意象描绘等,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同时,可以设计与历史、绘画等其他学科的联动活动,让学生在多学科的交融中更全面地认识《爱莲说》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精神。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涵盖相关的讨论、写作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6.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明确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并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精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科内容,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培养他们对于诗歌艺术、意象表达的感悟力。同时,通过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背后的思维逻辑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案例分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品质。比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品质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解读,引导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八年级上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深入解读《白杨礼赞》中所体现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如何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的坚持和努力是否具有普遍性,这样的精神对于当代初中学生是否仍然有启示作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力量。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和趣味性的学习体验,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王让珠《“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应用》,《中国新通信》2024年第3期。

[2] 张新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嘉应文学》2023年第21期。

[3] 王春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9期。

(韩梅,1982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