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课堂解构式问题设置研究
作者: 王庆友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解构式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基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解构式问题设置策略,包括“文本细节解构以激发批判性思维”“情节脉络梳理以培养逻辑分析能力”“角色心理剖析以强化同理心与深度理解”“主题思想探讨以引导辩证思考”及“跨文本对比分析以拓展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本文论证了解构式问题在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有效性,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维发展 解构式问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40
在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及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的解构式问题设置策略,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通过精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动思考,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文本细节解构以培养批判性思维
1.聚焦细节,揭示伦理困境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细微关怀与自我牺牲构成了文章的情感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围绕“母亲隐瞒病情”这一细节设计一系列问题,深入剖析其中的伦理困境。例如,提问:“在母亲选择隐瞒病情以保护儿子的情感世界时,她是否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儿子面对现实、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这种‘保护’与‘剥夺’之间的微妙平衡,反映了怎样的家庭伦理观念?”此类问题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情感共鸣转向对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学生需要权衡母爱的伟大与个体成长的必要性,理解在特定情境下,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行为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一过程促使学生跳出个人情感的束缚,用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视角审视文本,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审视生活现象的能力。
2.对比细节,质疑传统观念
在解构文本细节时,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情节中的细节差异,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母亲与儿子在面对疾病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选择。提问:“面对同样的困境,母亲选择独自承受,而儿子起初却显得懵懂无知。这种差异反映了怎样的性别角色期待和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并挑战这些传统观念?”此类问题鼓励学生跳出既有的认知框架,对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比细节,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文本中的隐性信息,还能在质疑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对复杂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3.重构细节,探索多元解读
解构文本细节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本本身,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构文本意义。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某些细节的描述,观察这一变化如何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和读者的感受。例如,提问:“如果母亲没有隐瞒病情,而是选择坦诚相告,故事的发展可能会如何不同?这样的变化会如何影响读者对母爱、成长和生命价值的理解?”通过重构细节的逻辑关系,学生得以在假设的情境中自由探索对文本的多重解读。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他们在复杂情境中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不同解读背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二、情节脉络梳理以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1.构建情节框架,明晰发展线索
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出清晰的情节框架,明确故事的主要发展线索。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请简要概述《背影》一文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其中几个关键节点。”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形成对情节发展的初步认知。随后,通过进一步提问:“这些关键节点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节点的主要事件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它们如何共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使其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故事的主线。
2.深挖情节细节,解析因果关系
在构建了情节框架之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情节中的细节,解析其中的因果关系,以进一步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以《背影》为例,可以设计问题如:“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的动机是什么?这一决定背后隐藏了哪些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父亲的话语、神态、动作等,从而揭示出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与不舍。接着,进一步提问:“这一决定如何影响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析父亲送站这一行为如何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而理解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此外,还可以针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背影”细节设计问题,如:“文中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次背影的出现对情节发展有何推动作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细节描写在情节构建中的重要性,学会从细节中提炼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3.探究情节变异,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情节脉络梳理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情节的变异可能性,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可以设计假设性问题:“如果父亲没有坚持送‘我’去车站,故事的发展会如何不同?请尝试构建一个新的情节走向。”这一问题促使学生跳出原有文本的束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出新的故事情境。在构建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人物性格、环境背景、情节逻辑等多种因素,以确保新情节既符合逻辑又富有创意。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叙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在复杂情境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三、角色心理剖析以强化同理心与深度理解能力
1.透视角色转变,探寻心理根源
在《故乡》中,闰土的形象经历了从少年时的活泼勇敢到中年时的木讷沧桑的巨大转变。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变化,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结合文本,分析闰土性格转变的具体表现及可能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从无忧无虑的孩童成长为饱经风霜的中年人?”通过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关注闰土的生活境遇、社会地位、家庭责任等多方面因素,进而理解其心理变化的社会与个人原因。
2.共情角色情感,培养同理之心
为了强化学生的同理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的情感世界。在《故乡》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如:“如果你是闰土,面对生活的重压和社会的冷漠,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请尝试用第一人称叙述你的心理历程。”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投射,学生将更加贴近闰土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以及那份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同时,对于“我”这一角色,“我”对闰土的情感变化也是同理心培养的重要素材。教师可提问:“在重逢闰土的过程中,‘我’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将学会从“我”的视角出发,理解知识分子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复杂情感,包括怀旧、失落、同情与无奈等。
3.剖析角色关系,深化主题理解
《故乡》中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闰土与“我”之间的互动,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沉浮,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为深化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闰土与‘我’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何体现了社会等级与人际疏离?这种变化对作品主题有何启示?”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将关注到角色间的互动模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理解等级制度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如闰土与杨二嫂、水生与宏儿等,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作品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
四、主题思想探讨以引导辩证思考
1.融合个人与家国,审视情感深度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匠心独运,设问如钥匙,开启学生探索杜甫情感宇宙的奥秘之门:“秋风瑟瑟之际,杜甫何以将个人茅屋之破损,与天下寒士之普遍艰辛巧妙融合,织就一幅情感交织的斑斓织锦?此番情感交融,又如何折射出诗人超凡入圣的思想光辉?”在层层剖析之下,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目睹杜甫如何将个人悲剧融入国家兴衰、民众苦难的壮阔史诗,绘制出一幅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动人画卷。此过程,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杜甫超越一己之悲欢、心系苍生疾苦的博大胸襟,更学会以历史的深邃眼光审视个体命运的沉浮,洞悉个人与时代间错综复杂、相互映照的深层联系,从而在心灵深处播撒下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种子。
2.对比理想与现实,反思社会差距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跨越杜甫心中的理想国与现实的鸿沟。理想国里,政治清明如镜,经济繁荣似锦,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和谐景象;反观现实,却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贫富差距如天堑般横亘。这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不仅凸显了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等具体问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结构性缺陷与内在矛盾。此番对比,不仅促使学生直面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更激发他们对社会公正的深切渴望,促使他们以青年之朝气与智慧,积极探寻缩小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有效策略,携手共创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未来。
3.探讨历史与未来,培养发展眼光
在深入研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际,教师应启迪学生眺望未来,审视杜甫理想社会的深远回响与前瞻启示。设问精妙:“杜甫的乌托邦梦想如何跨越千年,触动后世心弦,重塑社会观念?于今日之世,吾辈又当如何承继其忧国忧民之魂,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直面当代挑战,如贫富差距加剧、环境生态恶化等,勇于提出创新性的解决策略。此过程旨在强化学生历史纵深感,点燃其社会责任感之火,培养其成为面向未来、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五、跨文本对比分析以拓展综合思维能力
1.比较主人公命运轨迹,洞察社会变迁影响
在对比《故乡》中的闰土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聚焦于两者命运轨迹的异同,以此探讨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问题如:“闰土与孔乙己,两位来自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在命运上是否存在某种共通性?他们的悲剧性结局是否反映了相似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从曾经的纯真或理想主义到最终沉沦或悲剧的转变过程,理解这种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观念冲突以及个人选择局限。问题可以深化为:“尽管面临相似的社会压迫,为何闰土与孔乙己的命运轨迹又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这些差异背后隐藏了哪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差异?”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将学会从社会结构、文化语境、个人性格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人物命运,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剖析人物塑造手法,领悟创作艺术匠心
在跨文本对比分析中,对人物塑造手法的探讨是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针对《故乡》与《孔乙己》,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鲁迅在塑造闰土与孔乙己这两个角色时,采用了哪些相似或不同的手法?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角色的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细腻刻画,以及这些刻画如何共同构建出鲜明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问题可以拓展为:“通过对比分析,你认为鲁迅在塑造不同角色时展现出怎样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这种风格和追求是否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将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3.综合主题思想探讨,深化文学现象认知
跨文本对比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的主题思想,深化对文学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理解。针对《故乡》与《孔乙己》,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这两部作品在主题表达上有何共通之处?它们共同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社会怎样的批判与反思?”引导学生从社会批判、人性探索、文化反思等多个角度综合考察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鲁迅思想体系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将学会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审视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解构式问题设置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文本细节解构、情节脉络梳理、角色心理剖析、主题思想探讨及跨文本对比分析等策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动思考,从而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同理心与辩证思考等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解构式问题设置策略将在更广泛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与优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燕春《初中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福建教育》2021年第32期。
[2] 杨尹芳《突出生本教育思想,优化初中语文问题链设计》,《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9期。
[3] 周明华《初中语文“问题链”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师博览》2020年第15期。
(王庆友,1979年生,男,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课堂解构式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指向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课堂解构式问题设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