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李梅摘 要: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需求展开教育改革工作,从而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探究过程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要点和具体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初中语文学科教育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42
当前教育界加大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多多展开信息化教学工作,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除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之外,教师也可使用问题导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以学生为本传输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一、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1.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展开授课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从而搜集相关教学资源,设置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增强对于语文知识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主动研究语文知识。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以学生为本展开授课工作的方式能满足新《课标》课改的教育要求,同时也能够提升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
2.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灌输式”的方法传授知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根据相关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来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具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3.教师应当遵循生活化的教学原则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遵循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在教育过程当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案例或相关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紧密关联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手段,它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研究知识的过程当中提高理解力。教师通过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问题,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关联度,继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达到提高自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但当前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或对信息技术缺乏重视度,因而无法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师存在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理解过于片面的情况,在引入信息技术时,未能控制好信息技术的导入时机以及引入频率,最终都难以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师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时,会以“灌输式”的方法传输知识,让学生练习题目,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相对低下,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可以真正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当前很多教师不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3.学生对课前预习环节抱有抵触情绪
课前预习是学生了解课上所学的要点知识内容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有效的课前预习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当前部分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环节抱有抵触情绪,经常逃避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效率低下,浪费了过多的课余时间,在课上也存在无法跟上教师教学节奏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会让这部分无法有效预习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4.语文课堂不够开放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教师没有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变动教学方法,语文课堂并不开放,这些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也难以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外,当前在教育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同教育板块过于割裂的情况,例如,很多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未能有意识的累积写作素材,在写作时也存在“无话可说”的情况。由于学习环节相对割裂,语文课堂不够开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
三、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合理展开信息化教学
新时期创新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展开信息化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教育需求,引入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让知识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学生能够在观看视频、听音频、学习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进行文学鉴赏、思维发散,同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能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尤其是在教学一些相对抽象和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
比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诗词内容,展现真实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动态视频,展示情境画面,让学生可以在视频当中感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场景,教师还可以为视频配上凄清伤感的音乐,继而增强学生的共鸣能力。这种方式对于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佳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导入数字化资源,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去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后续,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品悟中心思想时也能够更具积极性和有效性。借助信息技术还能够上传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或者进行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提高个人的综合学习水平,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再者,学校为了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展开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信息化素养进行系统培训,使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也可有效展开信息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
为了提升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阅读相关文本时能够和文本内容进行对话,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展开思考,并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综合能力,从而提出对学生而言具备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难易适中,可以让学生搜集学习资料,展开思考,成功解答问题。这些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展开阅读学习过程,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设置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征,品悟该篇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角度和顺序是怎样的呢?作者在文中首句“停住脚步”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利用托物言志手法来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研究文本知识内容,实现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目的。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深度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但由于每位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时的效率相差较大,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拥有机会深度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听取多位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获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继而展开后续的教育引导工作。教师也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后续使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时才能够更具有效性。
3.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带着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基础理解或者疑惑进入到课堂当中,进而高效学习。而为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上教学的节奏,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布置合适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一步步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环节抱有抵触情绪,也经常由于未能有效展开课前预习,而跟不上课堂上的节奏,继而出现无法有效理解语文知识的情况。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深度理解相关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前上传微课视频,在视频当中简单介绍文本内容,并且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可上传微课视频,讲解朱自清的生平经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作者和父亲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能够对这篇文章中的内容形成直观的认知和基础的理解。在视频的结尾,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维发散,回答视频中的问题。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聊一聊自己的预习成果。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高效完成知识的探究过程。除了课前预习之外,教师也可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育引导手段,布置实践类型的作业、生活化的作业、信息化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具积极主动性。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多元化,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始终保持浓郁的探究兴趣,继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而想要达到构建开放式课堂的目的,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情况、学习现状等综合信息,教师要尽可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的节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更加积极踊跃地发言,主动参与到学习环节当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知识,也能够深度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征和学生的综合情况,启用读后续写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文本中的知识点和写作风格,再通过布置读后续写任务,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写作环境当中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教育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两个教育环节关联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更具写作的热情,可以拥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写作环节的意识与能力,继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时,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反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踊跃发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可让学生们相互评价,在一种相对开放的氛围中分享学习经验和技巧,从而让班级内的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完成知识的深度探究过程。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生活化的教育原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多借助信息技术展开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教师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尽可能联系不同的教学环节,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艳芳《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8期。
[2] 许珊珊《新时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析》,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2023年。
[3] 王会成《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期)》2021年。
[4] 刘锦青《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