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智慧课堂开展初中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作者: 江兆平摘 要: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联结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开展类型丰富的、满足学生实际生活要求的语言运用活动,与其他学习任务群、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合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本文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语文学科与音乐、地理、历史、数理化等学科的融合,赋能古诗词学习新手段和多学科资源,有效消融古诗词中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隔阂,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综合素养,从而把古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智慧课堂 初中古诗词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44
中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部分提出,设置“跨学科学习”等三个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定位和功能可以用联结、运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联结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开展类型丰富的、满足实际生活要求的语言运用活动,与“整本书阅读”等学习任务群、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形成合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版)》“基本原则”第四条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笔者与课题组成员设置了“你认为语文学科与哪些学科有关联”“你认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难点是什么”等八个问题,从认识层面、行为层面和态度层面对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与音乐、美术、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渴望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但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跨学科视野较窄,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
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笔者与课题组成员设置了“在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过跨学科教学吗”“你认为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哪些协助”等问题,又从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得知:从认识层面来看,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对课标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研究意识;从课堂教学实施行为上看,大多数教师对于语文跨学科学习还处于了解、认识和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偶尔会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很少能够自觉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与研究。
因此,教师要形成语文跨学科教学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教学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发挥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全面发展。
二、智慧课堂的应用背景
本文所谓的智慧课堂是指依托网络环境、畅言智慧教学系统、学生平板、教师平板等软硬件设备而构成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课堂。它具有学习自主化、个性化、全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评价等优点。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部分提出,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伸和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怀进鹏在2023年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发展数字教育,能够丰富智慧课堂评价等场景应用……增强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
2024年3月,互联网上公布的《合肥市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项目(一期)第1包公开招标公告》显示,合肥市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项目(一期)预算金额高达9.7亿元,采购内容包括学生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教师移动终端应用系统、教学支撑系统、教学互动应用系统等软件部分和学生移动终端、教师移动终端、教室物联终端和移动充电车等硬件部分。
笔者的工作单位梁岗学校自2018年起就开始建设智慧课堂,有着良好的智慧课堂教学管理和应用的基础。本年度,我校也在此次建设项目名单之中,各班级配齐了智慧课堂设备设施。用好智慧课堂,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办学质量,办好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学校,让政府的投资真正产生效益,是党和政府赋予项目建设学校教师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三、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的可行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积淀下来,既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状况,也包含着古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研读新《课标》和语文教材,并联系学生的学习状态,笔者和课题组同仁发现古诗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和痛点,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诗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留在记忆中能有多少呢?新《课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要背诵一百多篇古今优秀诗文。即使是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不用一定的时间温习,也很难把这些优秀诗文背诵下来,非语文学科教师可能更难。那么,初中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当他们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古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多少印迹?能够给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产生多少有益的影响,提供多少积极的帮助呢?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核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素养与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核心素养相互交叉融合。古诗词可配乐吟诵的特点,古诗词诗画融合的意境,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地理知识,使得打破学科边界,超越语文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融合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内容,开展深度学习、鉴赏古诗词,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可能。
2023年,梁岗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市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后,又申报了市级信息技术课题《依托智慧课堂开展初中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期望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把古今优秀诗文中蕴含的先贤大哲的智慧融入学生的骨子里,真正做到协同育人,以文化人。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四、探索与实践
1.古诗词与音乐
中国古诗词既可叙事、写景,又能述志、抒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谱乐歌唱的,它在文人墨客、坊间艺人的吟咏、弹唱过程中得以传扬,并不需要刻意去背诵、分析、理解。古诗词在传承的过程中,用以传唱的语音、语调、节奏等逐渐亡佚,只保留下了文字,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诗词。由于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间隔,古诗词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显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将音乐曲调融于古诗词教学之中,还原它本来的面貌,能够让学生浸润在音乐中学习古诗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古诗词教学与音乐学科融合方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三步走的教学模式。初期,我们通常请音乐教师或爱好音乐的学生遴选网络上传唱的古诗词,通过班级微课推送给学生,学生学唱后通过平板提交。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为一个学期)的练习,提高要求,推送纯音乐让学生填入指定的古诗词。例如,我校某个班级的语文教师看到网上用rap演唱古诗词的视频很火,他就尝试把该视频推送给学生,同时推送的还有关于rap音乐风格的介绍,不少学生很感兴趣,提交了说唱古诗词的作品。后期,则放手让学生把学习的古诗词任意配乐歌唱,从而出现了同一首古诗词往往会产生数种风格迥异的演唱方式。对于学生提交的优秀作品,教师设置为“优秀”,供全班同学欣赏、点赞。
学生跟着平板自由安排时间和地点学唱,既学会了古诗词,又受到了美的熏陶,还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相关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2.古诗词与地理
我们也开展了古诗词教学与地理学科融合的积极尝试。
将地理知识融入诗词教学中,让地理成为特殊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多维度地赏析古诗词,提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求真的精神,更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树立文化自信。
如在学习《使至塞上》一诗时,我们首先通过智慧课堂推送了关于唐朝“六大都护府”的相关史料,学生了解了都护府设置的缘由、功能和意义,感受到了大唐王朝疆域的广袤,国力的强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认识到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包容团结、共同繁荣,共同铸就了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我们还推送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及“飞蓬 归雁”的相关知识)。
这首诗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单车出使塞上的事情,颔联抒情,诗人以“蓬”“雁”自比,内心充满激愤和抑郁。颈联写景,作者看到无边沙漠上扶摇直上的狼烟,滚滚黄河尽头渐沉的落日,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呈现出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进行至此,教师质疑:其实到这里,作者的情感由消沉抑郁转为慷慨悲壮,为什么尾联又有两句平淡的叙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于是,教师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一幅王维出使塞上的路线图,把诗句中涉及的“居延”“萧关”“燕然”等地名标注出来;然后写一段话,阐述自己对尾联的理解,最后通过“智学网-作业中心”提交;教师再选取优秀作业设置为“优秀”,在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学习探究,知道了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而萧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南,离长安并不远。也就是说作者从长安西行不多久就到达萧关,得知都护在燕然了。在漫漫旅途中,作者为自己受排挤而感到郁闷,他的心情一直是不舒畅的。一直到他越过了居延,看到了苍茫壮阔的大漠风光,情绪受到感染,才从个人命运的自怨自艾中走出来,写出关注边塞战事的一句:“都护在燕然。”尾联既可看作写实,亦可看作窦宪燕然勒功这一典故的化用,与作者此次奉命出塞宣慰的缘由相呼应。借助地图,依托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全班同学通过课下研学,达成共识——最后两句可谓是本诗的情感高潮和升华,作者从悲叹个人命运多舛的小天地走出来,转向关注边疆战事的家国情怀。这样理解,更符合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
3.古诗词与历史
古诗词与历史的融合,可以利用课程整合思想,将历史引入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词搜索、整理分析、对比鉴别素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就采用语文和历史双师教学的形式。历史教师适时走进语文课堂,打开历史电子课本,带领学生快速重温与本诗内容有关的唐朝历史,并发布了“说说你对‘宫市’制度的认识”的“分组作答”任务;学生自由加组,合作研读,从“历史背景、经济原因以及它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方面作答,从而深刻理解了白居易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跨学科学习,通过梳理分析古诗词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得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4.古诗词与数学、物理
很多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还蕴含许多数理化知识。在教学中,通过理科知识来阐述古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如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不对等,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分别换算出两者价值与铜币的等量关系,再分别将换算出的铜币置于电子演示天平的两端,看到大屏上严重倾斜的天平,学生立即明白了太监对普通百姓盘剥之残酷,以及以卖炭翁为代表的人民大众苦难之深重,从而与白居易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理解了白居易对社会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权贵阶层贪婪、残暴的无比愤慨。
通过将古诗词教学与数理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又能深入理解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依托智慧课堂开展诗词教学与音乐、地理、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赋能古诗词学习新手段和多学科资源,能够有效化解古诗词中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隔阂,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把古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教育信息化官网2022年。
[2] 欧阳怡《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2021年第21期。
[3] 李勤艳、彭蕾《古诗词与地理课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地理教学》2020年第7期。
(江兆平,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合肥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究方向:智慧课堂与教育教学融合)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2023年教育信息技术课题“依托智慧课堂开展初中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HDJ2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