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邵雪竹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知识点逐渐增多,开展有深度的思辨性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立足于元认知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鉴于此,文章基于元认知理论,探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于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在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认知培养、逻辑感悟、文学视野、教学成果”五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形成具有逻辑的语言构建体系,在思辨性阅读中了解多元化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思辨性阅读 元认知理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47

立足于元认知理论的思辨性阅读,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文章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精神。同时,具备批判性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探索文章的深刻内涵。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思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多角度的阅读视野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其在探索中寻方向,在思辨中证目标,最终构建完善的阅读体系,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立足元认知理论的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价值分析

1.营造逻辑性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其基础在于元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理解,强调对自我知识与能力的调节与控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营造符合学生发展的理性化课堂氛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教师多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翻译中,灌输式的讲授方式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甚至会造成文言文厌学心理,失去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应科学运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方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大量分析、交流、表达等机会,在良好且充满探讨性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与思辨精神。

2.培养创新型的思辨意识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形成阶段,此时期的思想正朝着理性与逻辑性迈进。因此,基于元认知培养思辨性阅读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思辨能力的快速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语言组织、文字表达、文学鉴赏、科学逻辑、批判性思维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指导,鼓励学生探索文章内涵,以此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探索广为流传的文学背后的价值,以辩证的视角审视文字,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客观且全面的文学认知,进而充分展现出文学素养。

3.搭建多元化的文学视野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与其他教学板块形成鲜明对比,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立足于元认知理论的文言文思辨性阅读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文学视野,使其感受语言的变迁过程,品味传统的历史文化。同时,思辨性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并在深度探索中形成一定的批判意识,大胆对文章表达质疑,在认知与调节中求同存异,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如信心、疑惑、困难感等,使学生能够运用更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事物发展,加强自律与自我反思。

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思辨思维的培养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面临学习语境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不仅使得文言知识显得格外深奥难解,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归纳,而忽略了对古典文学作品深层次含义的探讨,未能有效利用思辨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再者,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若缺乏对这些文化内涵及其背后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将难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考的品质形成。。

2.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缺乏深度思考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较为烦琐且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由于文言文知识点在高考具有较高占比,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会尽可能地多做习题、多背课文,导致其形成了较强的惯性思维。同时,一味地追求成绩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使其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困住,难以发挥个人主观意识,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甚至产生严重的思维惰性。

3.教师缺少整合意识,阅读性较为零散

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对文本整合与迁移意识欠缺的问题。他们往往局限于就文论文、就章论章的教学模式,缺乏从宏观和整体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导致学生所接触的阅读知识点较为零散。例如,在涉及同一主题或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文章的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对不同观点与信息的整合教学。这种疏忽使得教学内容难以呈现出多元化的阅读思辨性,进而无法有效地深化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以及实践拓展能力。与此同时,现代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却极少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法。

三、元认知理论下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1.关注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质疑精神,尤其是在解读教材注解时,常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自主探究的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教材内容,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其思辨能力,将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理解能力,并加深他们对文言文的体验。同时,在清晰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鼓励学生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批判性的质疑精神,不受限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难度。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解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章中,对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一句,教材并未局限于单一解释,而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注解:一是“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稍长就不敢说话”,另一种则是“由于我比你们年长一些,就无人任用我了”。同样,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刑于寡妻”中的“寡妻”一词也收录了两种不同的阐释,充分体现了教材在文言文注解上的多元视角。这些教材注解本身就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观点时产生感悟,从而具备优秀的思辨精神。

2.探索文学特征,培养认知意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文学特征,以内容为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字语言。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控文章特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探索文学的不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优秀的自我认知意识。在处理叙事类的文言文史传时,教师需逐字、逐句地贯彻教学目标。针对文学色彩浓厚的文言文时,应从文章整体出发,探索文字艺术的美感。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创造不同的学习目标,一些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文章的主要思想,而有些文章的教学重点则在于艺术审美。基于此,只有关注文学特征本身,才可以有效地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例如,在《劝学》一课的教学中,作为论说性质的文章,其论点阐述清晰透彻,且在语言运用上,排比与对偶句式的运用极为丰富,富有一定艺术审美,且善用比喻来描绘形象。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其文学特征,设计培养学生认知意识的学习任务。例如“去掉文中的段落与标点符号,在朗读中分段、断句,使其恢复原有主旨”。以此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各种语句的独特属性,并针对排比与对偶的修辞技巧梳理句子含义,使学生在逻辑判断与问题推理中作出正确解答,通过文言文的语言特征锻炼学生的认知水平。

3.揣摩重点词句,感悟内在逻辑

文言文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元认知理论的思辨性阅读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句要点,体会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加深对自我知识体系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抓住教学重点,品味文言文的艺术表现形式,揣摩传统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掌握对应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辨水平。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分析文章思想,在固定的结构中识别不同的词句手法。通过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意群划分,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和认知能力。其次,将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感受文白差异的内在逻辑,引出批判性的问题思考,助力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逐步提高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作为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其巧妙运用了留白艺术,着重描绘了烛之武的风采,而对于事件背景及来龙去脉则刻意留白,让读者仅凭烛之武的言行举止去体会、推测整个事件的进展与人物心态的微妙变化。需要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引导学生揣摩文言文的深层意蕴,准确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探索重点语句,将思辨精神引入每个词句中。同时,探索留白部分,感悟文章的内在逻辑,特别在文言文结束部分没有丝毫的累赘和拖沓之感,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结局补叙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批判性地思考,不仅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4.立足文本语境,拓宽文学视野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文本,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立足于具体的文本语境,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整体思想,避免一字一词的强迫性记忆。同时,文本语境支撑了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借助理性连接来推理文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其不一味地依赖外界工具形成依赖式学习。其次,学生在具体的本文语境阐述中,可能较为单一和片面,但在其阐述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认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其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

以《赤壁赋》一课的教学为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之句,初看在渲染环境氛围,实则意在彰显箫声所蕴含的凄婉之美及其感染力。首先,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此篇文言文应属教学难点,但也可以充分借助文章语境,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感悟整体语境,寻找教学重点。例如,在解读“舞”与“泣”时,若直接对应为“跳舞”或“哭泣”,会发现其与“潜蛟”和“嫠妇”间形成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情况。更恰当的注释应为“使潜蛟起舞”和“使嫠妇哭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针对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的两种语境,如“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虽然语意清晰但寓意深刻,难以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学生细致探索文本语境,考量文章的内在逻辑,在思辨中完成逻辑自洽,丰富自身的文学视野。

5.重视自我表达,总结思辨成果

基于自主意识的思辨性阅读应当以批判性思维为工具,旨在打破传统认知结构的束缚,帮助学生形成清晰且独立的个人观点。鉴于文言文独特的形式特点及其创作背景与当代人文环境之间的显著差异,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往往与现代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出入,这无疑给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为核心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总结并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学习观点。通过小组合作或师生互动的形式,学生可以将个人的思辨成果展现出来,从而有效培养其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其在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我思考的成果。

在总结思辨成果时,主要可以采取“写”与“说”两种方式。其中,“说”的方式侧重于口头表达,例如在探讨《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通过组织口语交流活动来分享各自的理解与见解。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学习问题,如“作者在‘且放白鹿青崖间’这句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在“写”的层面,则应更加注重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性,通过严谨的文字训练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并引导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个人的思辨成果,从而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在教学中的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揣摩每一个教学细节,推敲教学目标中的思辨性,将阅读指导作为拓展学生自我认知的教学手段,基于元认知理论帮助学生搭建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同时,落实文言文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指导,更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文化育人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光霖《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书育人》2023年第10期。

[2] 曾宪一《以发展元认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对高中语文部编教材课堂教学的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22年第5期。

[3] 陈宇《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分析》,《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13期。

[4] 刘世刚、吕敏《“双线融合式”高中文言文思辨读写教学探索——以〈荆轲刺秦王〉细读为例》,《华夏教师》2021年第26期。

[5] 刘海娜《在文言文类文本教学中运用“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