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陈恩华

摘 要: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设计,具有融入式语言构建、动态文化体验等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教师以主题聚焦、分层情境体验和多维视角互动为教学思路,借助重现历史背景和设置多元表达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张力和历史信息,还促使他们在情境体验中思考家国情怀与人生理想。

关键词:真实情境 高中语文 诗歌单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48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情感意境中,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共鸣。融入真实情境,让学生能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张力,还能在多维视角的引导下探索诗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构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学教育的情感性与认知性双重目标。

一、真实情境教学的特点

1.融入式语言的构建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往往被鼓励用语言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一节现代诗歌的课堂中,教师利用视频或音乐的配合将诗歌所呈现的情境真实再现,学生不仅能够听见文字的表达,还会被引导去感受背后的情感。这样,他们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逐渐掌握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捕捉、表达和分享情感。而这些细腻情感的表达,恰好是语言课堂所追求的深度融合效果。而且,真实情境教学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极具延展性。在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去探索多样化的表达策略。这种灵活性让学生从单一的字词和句式层面跃升到情境化语言表达层面,能快速适应并处理多种表达需求。例如,课堂中用经典诗歌或文学作品去启发学生理解和表达,使他们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如何将个人理解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随着情境的深入和任务的推进,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渐提升,他们能准确表达个人想法,还让表达带有感情和思想的层次感,这便是语言思维的深化。

2.动态文化体验

动态文化体验是一种将学生带入作品意境之中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浸润于文学世界,激发他们对审美和文化的深层感受。真实情境教学的精髓在于情境设计,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积极的体验者。在这一模式下,课堂不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而是一个让学生与文学作品“对话”的空间,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美学理解。

真实情境教学注重将学生置于文学意境中,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情境的选择和塑造至关重要,教师用合适的情境去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在情境氛围的渲染下理解文学表达的精妙之处。语言、音韵和节奏等文学元素都在情境中得到生动展现,使学生的体验不仅局限于文字表面,而是能够引发心灵共鸣,进而领悟文学作品深处所蕴藏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真实情境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1.主题聚焦引导

主题聚焦引导是一种在教学设计中以明确主题为核心,构建清晰且深入情境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时,将诗歌单元紧扣在一个或数个关键主题之上,有助于为学生创造有逻辑、有层次的学习体验,将分散的知识点与诗歌作品的内容精细地融合在主题之中。高度聚焦的情境能引领学生自然地逐层深入,主动探索诗人情感思想的更深处,避免了泛泛而谈的分析,让每篇诗歌学习都带有主题指引的具体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不限于情节和语言的分析,更逐步走向了情感、思想、文化等多维层面,从而形成对诗歌主题的完整认知。与此同时,主题聚焦引导的教学设计还注重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单一的文学作品拓展到跨作品的整体分析中。单元内作品虽然各自独立,却在主题的引领下串联为一体,使学生更好地从相似的情感或共通的思想中理解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教师在设计时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之间的微妙联系,逐步帮助学生认识到主题在多篇作品中的变化与统一,让他们在反复比对中加深对主题的整体认知。

2.分层情境体验

在教学的第一个层次中,情境体验聚焦于意象和基本情节,帮助学生先在视觉或听觉的影响中接触诗歌的表面,感受到诗歌所构建的美学氛围。在这一层次,情境设计侧重于营造一个视觉化的、易于想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初步兴趣,使他们产生对诗歌的直观认知。这样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诗歌内容,产生对意象的基本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随着学生对意象的掌握,情境设计逐步进入情感体验层次。这个阶段的情境不再局限于对表面意象的欣赏,而是将学生带入更深层的情感氛围,推动他们去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思想。在这一层次中,情境的设置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理解诗歌的情绪起伏与意境表达。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理解,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的深处,发现诗歌的丰富情感结构。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情境设计进一步进入文化内涵的领悟层次。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关注诗歌背后的文化价值,将学生的理解由个人情感引向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内涵,并从诗人的情感延伸到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甚至更深远的哲学思考。这一层使学生不再单纯停留在对诗歌表面内容的理解,而是逐步掌握作品的多维度意义,感知到诗歌在表达个体情感之外的更深层价值。因此,这种分层次的推进有着巨大作用,能帮助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

3.多维视角互动

多维视角互动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进入点,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逐步揭示诗歌的内在意义。文本视角是基础,它带领学生从语言、结构、修辞等角度理解诗歌的具体表达方式。在文本视角中,学生逐步掌握语言的精妙、词句的安排以及结构的独特性,为进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同时,文本视角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感知对象,使他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并能更深入地欣赏文本的艺术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转向历史视角,从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体会诗人创作时的环境和社会状态。历史视角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诗歌情感思想的宏大背景,使他们认识到诗人情感表达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这样的历史视角拓展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文本内容与历史事件、社会情境连接起来。学生不再将诗歌视作脱离时代的孤立表达,而是体会到诗歌作为历史产物的多重内涵。

三、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策略

1.创设主题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人教版高一上册的第一单元选择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百合花》三篇现代诗歌作品,分别展现了革命理想、时代呼号、生死情义等主题。教学中,基于这三篇作品共同的“情感张力与历史责任”主题设计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作品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形成对单元的整体感悟。

教师需要借助“情境重现”的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创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作品情感的初步共鸣。在这一单元中,情境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时代背景,而是以虚拟的情境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毛泽东在动荡时代中的革命激情、诗人郭沫若在“五四运动”后的激越呼号、茹志鹃笔下战士们的无畏牺牲。教师在设计中重现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走进每位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在大时代中的理想和责任。这样的情境带动使学生不仅理解字词,还对每篇作品所代表的激情、悲悯、理想形成初步的情感共鸣。而接下来在“多维情境深化”中,情境不再只是表面的重现,而是层层递进,从视觉、听觉等多维感官出发,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教师利用场景展示、音视频、模拟情景等方式,带领学生体验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遥望历史的情怀,感受郭沫若在“地球边上”放声呐喊的激越,理解茹志鹃笔下在生死之间建立的战友情谊。学生在这种沉浸式情境中,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张力,这种由浅入深的情境体验方式,帮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内在力量与思想的复杂性,并在不同作品间寻找到共同的情感基调。最后,设计“情感迁移与反思”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历史责任与个人抉择的关系,讨论革命理想、国家命运与个体生命的意义,将这些情感体验融入对自我成长的思考中。在情感迁移的过程中,学生从作品出发,反观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情感上理解作品,更在心灵上被作品触动,逐渐形成对历史责任的认同。

2.多元表达任务,提升语言能力

人教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短歌行》《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诗歌,均聚焦于人生志向、情感抒发与历史超越的主题。围绕这一单元的核心思想,设计多元表达任务,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创作等互动中拓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深化对诗歌的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以朗读为起点,学生在诵读中将体会到诗人情感和作品的节奏之美。多次朗读、变换节奏的练习之后,学生能直接感受到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忧愁与急切、杜甫在《登高》中的沉郁孤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豁达豪放。朗读任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声音表达,而是让学生将个人情感投入诗词中,在音韵的抑扬顿挫中找到与诗人心境的契合点。这种共鸣使学生在朗读时经历情感的共振,也逐渐感知到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朗读基础上,讨论任务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在讨论中,学生围绕诗歌主题的多重内涵展开交流,探索作品所传递出的人生思考与历史情怀。对于经典诗词的深入探究与理解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次学习活动聚焦于对《短歌行》中“人生几何”这一深刻命题的诠释、对《登高》所描绘秋景中蕴含的漂泊愁思的细致探讨,以及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关于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的理解。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纷纷交换自己的观点,了解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独特理解。这种热烈而富有深度的讨论氛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与他人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学生们得以跳出个人固有的单一视角,接触到更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边界,更在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对诗歌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深切感受到了这些经典作品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除了对诗歌内涵的深入挖掘,在语言运用的拓展方面,创作任务成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一环。围绕单元主题“人生志向与历史情怀”,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主题创作,鼓励他们以现代诗或短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历史与理想的独到理解。

3.历史背景体验,深化文化认知

人教版高二下册选取了《燕歌行》《锦瑟》《书愤》三篇诗歌,这些作品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在诗人的特定情感下,展现出对个人命运、社会动荡与家国情怀的深层次思考。采用整体性教学设计,将历史背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深刻理解诗歌与历史的交融。

在该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重视时代情境的再现,使学生置身诗歌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所经历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感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讲述诗人所处的具体时代,如唐代的边塞战争、晚唐的政治衰败、南宋的抗金斗争,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视角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在这种情境下,学生逐步明晰诗人们所抒发的愤慨与孤独感,是对当时国家处境和个人命运的直接回应。这种体验式的时代背景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人们在表达家国情怀和人生思索时所蕴含的厚重情感。其次,在文化情境中深度挖掘诗歌的主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诗歌作品背后的思想传承与文化价值。教师分析诗人们运用的典故、意象和象征,使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和生命感悟。这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用特定意象抒发复杂情感的艺术手法的同时,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诗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位置。凭借这种整体性的文化解读,学生逐渐理解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并非只是诗人一时的情绪,而是中华文化传承中对国家、人生、理想的经典表达。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停留在诗歌的表层意象之中,而是深入到作品的文化层面。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情感反思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单元教学由文本学习延展至现实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和情感讨论,学生结合历史情境,思考诗人们如何在失望中坚持信念,在挫折中保持热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转化为对自身生活的思考,加深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并在诗歌和历史的交融中形成对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的深层共鸣。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分层体验与多维互动的方式开展,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达成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种教学方式深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思想与个人成长、时代责任相结合,为语文教育带来了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扬《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诗歌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9期。

[2] 董雪霞《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歌单元为例》,《知识窗(教师版)》2022年第5期。

[3] 林群、朱慧琴《高中古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究——以2019年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甘肃教育研究》2024年第15期。

[4] 袁康《主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年第7期。

(陈恩华,1983年生,男,汉族,山东莒县人,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