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差异化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白霞 牛有琪摘 要:培智学生差异化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落实差异化教学。学生的残疾类型存在差异性,个体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性,语言缺失、认知能力待提升、感知觉水平较低,沟通与表达能力较弱,都成为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阻碍。“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通过“分解课标、分解目标、分解学生”“整合课程、整合资源、整合评价、整合策略”,可助力培智学生获得符合最近发区的教育。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可让差异化教学走深走实,帮助培智学生适应社会。
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语文 差异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50
培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教师授课的主要参照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教学评价是围绕课标达成情况进行的。学生在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获得适宜的教育和稳步的提升,需要教师关注培智学生差异,进行差异性教学,落实“个别化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即关注个体特点和个体需求,分析个体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以精准的目标为向,设计助力学生学习和提升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整合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注重策略的灵活运用,综合使用教学策略,助力培智学生生活语文教学效果提升。
一、“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的设计思路
“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指的是“分解课标、分解目标、分解学生”“整合课程、整合资源、整合评价、整合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助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培智学校学生残疾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和相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儿童教育都需要教师精准掌握课标和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整合课程,让课程内容呈现多元。通过整合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整合评价,起到激励作用,通过整合策略,让策略运用效果提升。生活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实现差异化教学,“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让教学效果获得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获得提升。
二、“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三分解”教学策略的实践
“三分解”教学指的是立足于课标、课堂、学生的“分解课标、分解目标、分解学生”,三者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联系,课标是目标制定的基础,目标是课标的最终分解形式,课标制定的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对象,课标的最终实践依托于目标,目标的最终检验归根在学生。如此看来,三者密不可分且对差异性教学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分解课标是差异化教学的基础。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生活语文学科有其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语文这一工具,同时关注生活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关注生活性特点,让教学活动助力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形成。学生巨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将课标进行分解,即“将一个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层次”。课标分解不仅指的是分解一个具体目标,还指的是把一个具体目标分解为一学期的长期目标、一个月的短期目标和一周的周目标,最终分解为课目标。每节课的课目标还需进行分解,即分层次目标,这才是每节课要落实的课标,这也决定了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将差异性教学落到实处。第二,分解目标是差异化教学的脚本,这里说的分解目标指的就是“课目标”的分解,每一节课依据教材和学生差异性进行课目标分解,将让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不是有的学生学不会、学得少。以识字为例,对目标进行了差异性分解,所有教学任务或者问答都可以进行如此方式的分解,差异化教学自然能够实现。第三,分解学生是差异化教学对象主体的分层。教师差异化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混坐在一个班级里,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了制定了生活语文学科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中教师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能力、兴趣、性格等因素,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分解后将学生分成至少两个以上的层次,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更易于发挥,差异性教学效果更好。
(二)“四整合”教学策略实践
“四整合”教学指的是“整合课程、整合资源、整合评价、整合策略”,整合课程是指让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学习到适宜自己的教学内容,得到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锻炼机会,获得一定的提升。整合资源指的是教学辅具资源、多媒体资源、家长资源的整合,让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训练和提升。整合评价指的是针对差异性教学内容和能力提升而进行的差异性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整合策略指的是依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个性特点,在教学中科学选择和具体运用某种策略来提升教学效果。只有做到以上内容,才可真正发挥“四整合”的教学效果。
1.整合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培智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性,差异性教学一定要考虑课程内容是不是适合每一名学生。事实上,一个课程内容是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但是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授课,所以,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力求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一,进行康复内容整合。培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康复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康复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康复建议,分别是“动作、感知觉、沟通与交往和情绪行为”,每一名培智学生都存在某项能力缺失或者异常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生活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康复训练目标,将生活语文内容与康复目标相结合,比如,教学中关注学生小明的动作能力训练,当讲到“蹲下、起来”这两个动词的时候,让小明做一做蹲下和起来的动作,一方面帮助小明理解词义,另一方面帮助小明完成动作训练,其他学生大动作不存在问题就可以不完成本项任务,小明的差异化教学就在课堂中落实了。据此,小丽沟通能力欠佳,教学中重点关注小丽的问答训练,小丽沟通能力提升。第二,进行学科内容整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在生活语文的课堂上可以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比如,在进行《毛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感知觉能力较差的小刚摸摸毛巾,增加触觉刺激,帮助小刚感受柔软,这是生活适应内容的融合。再如,让数学能力较差的小青数一数桌子上放了几条毛巾,都是什么颜色的毛巾,小青的生活数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是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内容的融合。第三,进行活动课程整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形式,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想得到巩固,就需要实践锻炼。在进行《操场上》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对课文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感受操场上的环境,利用真实情境教学,让识字能力强的学生教能力差的学生认识本课词语“跑步、踢足球”,让朗读能力弱的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学们在操场上做运动,有的跑步,有的踢足球”,让课文阅读和字词识记没有问题的学生做跑步、跳绳、传球、踢球等运动。给不同需要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且满足了个体成长需求,因此,整合课程教学是实现差异性教学的主要途径。
2.整合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辅助需要
培智学生学习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支持,因为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特殊性,所以能力的形成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资源整合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差异化教学的效果。第一,进行信息化资源整合。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培智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进行信息化内容的整合,在信息化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落实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的出发点也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上课前,让动作协调性较好的学生打开教师授课的电子屏幕,上课中让学生到电子黑板上操作,下课后学生在手机上看教师推送的视频,都是信息化能力培养的路径,也能体现差异性教学。另外,也可以借助其他多媒体资源,比如pad进课堂,当教师进行泛化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pad上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A组学生进行词语填空练习;B组学生进行图文配对练习。C组学生进行汉字认读练习”。这种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化运用能力。第二,进行教具、辅具资源整合。培智学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需要教师支持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搭建脚手架,梯度的学习会助力学生提升能力。面对不同学生,教师选择的教具、辅具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朗读能力需要获得提升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跟读的方式学习朗读,音频就是这类学生的教学支持。再如,有的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差,教师选择汉字笔画深陷的描红本进行训练,学生的训练效果会很明显,而其他学生则不需要这样的教学支持,他们可能需要普通汉字的描红本就可以了,而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直接书写,不需要描红本。这就是不同教具、辅具支持的体现。第三,进行家长资源整合。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培智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学生在家庭中成长,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同,造就了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生活语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教学,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语文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实践,就是差异化教学的最好巩固方式。教师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设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A组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购物练习。B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选购商品,识别‘出口’‘入口’等常见词语。C组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逛一下超市,了解超市售卖的物品种类”。分层次活动设计能够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差异性教学活动延伸至生活。
3.整合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评价激励需要
培智学生教学评价与普校相比有很大区别,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评价的方式要依据个体特点而设计,主要参照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的差异决定了评价的要从学生个体实际需要出发且符合学生的激励性需求。第一,知识与能力的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观察表”和“家长观察表”来反馈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互动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积累和解决学校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处于哪一档水平。通过家长观察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家庭阅读能力、生活中识字能力、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观察性评价与应试性评价相比,一方面更适合特殊儿童特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真实呈现学生的差异性进步和待提升点。第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以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传授为目标。好的教育不是教学过程多么精彩,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最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设计要注意梯度,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铺垫,帮助特殊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助力学生形成能力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另外,过程中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次设计,比如同一个教学任务的分层,A组的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讨论问题,B组的同学与教师互动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想法,C组同学能认真倾听学生读文和讨论问题,做封闭式回答。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良好品行形成为目标。在学生品行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个体层面。具体而言,需着重培养学生收获积极的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塑造豁达的性格以及展现活泼的气质等优良品格。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类事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礼貌待人等情绪情感特征的培育。这些是助力学生综合性能力提升的重要个体因素。
4.整合策略满足不同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
“三分解四整合”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生活语文学科,它也给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参照,除了这些教学策略以外,建构主义相关策略、ABC情绪疗法、脚手架策略、情境创设策略、感知觉调动教学策略都能很好地助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择性使用适宜的策略。也就是说,选择的策略要能为教材服务、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其次,教学中依据课堂生成和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创新一些心得策略形式,比如,在进行活动课授课的时候可以运用“生活化情境游戏”策略,这既体现了对以往常用策略的整合,又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多元化。最后,反思性策略的运用。多种策略的运用和实践,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比如,反思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效果怎样,学段目标分解得是否细致,教学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长久记忆生成和长足发展等,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让教学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世滢《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调整的现状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李金霞《浅议个别化教学在培养智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1期。
[3] 岑国桢《行为矫正:原理、方法与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