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策略

作者: 陈曦

摘 要:道德修养是初中生未来发展的“立身成人之本”,由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及外在的良好行为习惯两个部分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等四个方面。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教师可以采用立足课堂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强化道德修养的榜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德修养 全面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56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师应基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要务,进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及健康发展。道德修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并使之得以“内化于心、外倾于行”。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培养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由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及外在的良好行为习惯两个部分有机构成,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立身成人之本”。初中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人品德。正确认知爱国奉献、勤劳善良、自强自律等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道德要求,个人优良品德在日常生活中以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等形式得以体现。其二,家庭美德。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尊重并爱护家庭中的每位成员,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与邻居之间做到友好相处并能互相帮助。其三,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公民,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并做到遵纪守法,在与他人交往中做到文明礼貌并相互尊重,爱护公共财物及周边生活环境。其四,职业道德。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并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着较为正确及客观的认识,具有通过自身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的奉献意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引导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顺利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道德修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觉遵守并践行社会道德规范,更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修养从隐性层面而言,指个人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从显性层面而言,表现为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学生对于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及行为规范,已经有了较为初步的大体认知,然而由于社会阅历及认知欠缺等原因,仍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参与社会生活应遵守的道德要求及行为规范,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进而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内教学活动常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则多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习得中“明礼明德”,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应对,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为人处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方面的道德修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立足课堂引发学生换位思考

课堂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主要场所,还是教师基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最佳阵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而言,如果教师仅仅停留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以及育人道理的阐述,可能无法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认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内涵,自然也无法引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课堂所学。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立足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引发学生换位思考,进而在促进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化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知。

以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师生之间》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走近教师”与“师生交往”两个部分构成,“走近教师”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并引导学生对教师之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认识,“师生交往”部分则举了四个不同的场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教师的表扬及批评。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等为依据,精心挑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让他们来当一次“小教师”,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在课堂讲授风格、处理问题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并非是“不喜欢某位学生”,而是由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年龄、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进而帮助学生学会接纳教师在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正确对待不同风格教师的表扬及批评。此外,教师在课余之际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努力建立平等相待、和睦共处、相互促进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彼此尊重的交往过程中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及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得以稳步发展。

2.强化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可以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力的人物(如革命先烈及历史伟人、教师及家长中的模范人物、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等)为榜样,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讲授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的一种教学方法。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抽象的道德规范内容得以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在榜样作用的引领下,自觉主动地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

以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亲情之爱》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等三个部分构成,“家的意味”从“家庭”的概念及功能延伸至“家”的意味及内涵,并结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孝亲敬长”并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爱在家人间”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体味亲情的美好,进而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确理解“爱是需要呵护的”,并掌握与父母相互沟通的方法及技巧,“让家更美好”则以场景模拟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进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并为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为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请社区工作人员联系辖区内的“五好家庭”或“最美家庭”,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述如何数十年如一日孝敬长辈的事迹,进而引发学生反思自己平时在家庭中的所作所为,或邀请班级中家庭关系非常和睦的学生,为同学们讲述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的理解,并“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平时自己在家庭中的生活日常。教师将榜样教育融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更能引发学生对榜样的模仿欲望,进而在实践中促进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及发展。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七至九年级的学段目标中关于“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提出的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及社会经验不足,不仅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同时心理状态也极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起伏,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及掌握情况,同时还要正视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不如他人之处,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让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育。

以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第八课的《探问生命》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生命可以永恒吗”与“敬畏生命”两个部分构成,“生命可以永恒吗”部分阐述了生命的长度是有限且不可逆的,但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且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进而让生命得以接续,“敬畏生命”部分以探究与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生命至上”的观念,对生命应怀有敬畏之心,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并“推己及人”承认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进而认识到“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并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可以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什么是生命?谈谈你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生命与健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健康的生命包括哪几个方面?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并要求学生如实回答上述问题,进而从中发现学生对待生命的真实态度。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如实回答之后,教师再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讲述,运用实例引导学生对生命应怀有敬畏之心及珍爱之情,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培养其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并促进学生对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关爱他人的意识。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策划一次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中检验课堂所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两个部分构成,“维护秩序”部分讲述了社会秩序的概念及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间的关系,“遵守规则”部分则在论述了规则与自由间的关系基础上,创设了不同场景引导学生如何自觉遵守规则,并结合案例分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维护与改进规则。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带领学生与交警叔叔一起维持交通秩序,并为学生讲解“行人及机动车辆有序通过路口,这就是社会秩序,而‘红灯停、绿灯行’就是社会规则”。而当某个方向行驶车辆积压较多时,交警开始指挥车辆不按红绿灯标识通行,而是以交警手势为依据有序通行,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既要积极遵守并维护社会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而当原有规则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时,就应对原有规则予以改进及完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道德与法律是调节公民言行举止、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阶段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达成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范春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34期。

[2] 王子怡、陶芳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21期。

[3] 黄俊飞《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7期。

[4] 南乐《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新课程》2023年第10期。

(陈曦,1991年生,女,汉族,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