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牛善明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果。首先,分析了小学班主任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包括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接着,阐明了推进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如导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知行合一原则。最后,提出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创新德育形式、借助课外阅读刊物、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等实施路径。通过这些方法,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 班主任 德育工作 德育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2.061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本文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文章分析了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详细阐明了具体的德育工作路径,旨在为小学班主任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价值
1.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德育工作的有效推进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效果。首先,班主任通过德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活动,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这种自发的遵守规则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也提高了班级的整体纪律性。其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班级管理问题。班主任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避免这些问题在班级中蔓延,影响班级氛围和学习效率。此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涉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入了解,班主任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中的不足,发挥其优势。这种个性化的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使得班级管理更加细致高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调和互助。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的合作,也为他们未来在职场中的团队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德育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判断力的培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教育影片等形式,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情感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这种情感教育和道德判断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为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3.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一,班主任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例如,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其二,通过开展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和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解决人际冲突。这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也为他们未来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也为他们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基础。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明确德育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德育内容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而言,一是明确德育目标。班主任应根据学校德育大纲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确保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班主任应选择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方式进行道德启蒙;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三是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应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班级氛围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2.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德育指导。班主任应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引导;有的学生性格外向,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班主任应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比如,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进行德育渗透;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推荐优秀书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3.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解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班主任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规范。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遵守班级纪律、关心学生生活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此外,班主任应通过日常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开展行为规范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三、小学班主任有效推进班级德育工作的路径
1.加强班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班主任应注重教室的整洁与美化。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主要场所,一个整洁、美观的教室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到舒适和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教室清洁,保持桌椅整齐、地面干净,同时,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一些含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和标语,如“文明礼仪”“勤奋学习”等,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次,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制定班级公约等方式,逐步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氛围。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立班级荣誉墙等方式,丰富班级环境的内容。班级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班级荣誉墙则可以展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秀表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2.创新德育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班主任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德育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德育相关的视频、动画等,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德育的感染力。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关于文明礼仪、爱国主义等主题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其二,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寓教于乐。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文明礼仪我先行”主题班会,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文明礼仪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三,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外德育活动。社会是德育的广阔舞台,通过校外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历史、学习科学;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价值。
3.借助课外阅读刊物,挖掘德育元素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班主任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班主任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班主任还可以组织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读书分享会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推广形式,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增强阅读的兴趣和效果。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问题是学生关注的焦点,通过阅读相关报道和评论,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网络德育工作
小学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化网络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定期发布德育相关信息和内容,如德育故事、德育视频、德育文章等。通过这些平台,班主任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并进行教育和引导。其次,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通过网络搜索和收集德育相关资料,如德育故事、德育案例、德育视频等,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评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德育评价活动,如“德育之星评选”“德育作品展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表现,及时进行引导。最后,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监督,及时发现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5.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班主任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班主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方面,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另一方面,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的学习态度,做到勤奋好学,不断学习和进步。另外,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的情感态度,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班主任还应注重自身的教育态度,其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应做到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教育;注重自身的教育内容,做到丰富多彩,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育;注重自身的教育效果,做到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问题进行教育。
通过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本文提出的导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知行合一原则,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加强班级环境建设等多种具体措施,能够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未来,班主任应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德育工作方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小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汤爱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山西科技报》2024年第B07期。
[2] 陈秀艳、高维磊《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探讨》,《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7期。
[3] 刘朝晖《德育先行,提升品格——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