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王祥芳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方针,大单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扭转了“碎片化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本文聚焦于此,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探究,旨在为相关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大单元 以生为本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确立了“以促进学生更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的课程目标,旨在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素养。新《课标》又提出了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群等要求,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依然呈现出“考试导向”“碎片化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现象,致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停留在“浅层阶段”,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单元教学模式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传统的碎片化教学逐渐发展为大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扭转了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在综合性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思维、能力、情感等多维度发展,真正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目标。当下,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概述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大单元教学模式最早是由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中认为:大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微型的课程、一个完成的教学故事等。同时,他对大单元和教科书中的单元进行了区分,认为教材上的单元常常是某一个题目下的若干个课文,但是这些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性的大任务,则无法构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难以实现整体教学。其他学者也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孟亦萍认为大单元就是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从整体上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使其成为若干个教育主题,并由此开展教学;李卫东则提出:大单元教学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式教学模式。
可以说,大单元教学模式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依托教学情境和任务,驱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同时,大单元教学模式又不同于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对单元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说,大单元教学以教材上的单元为导向,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最终据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等,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二)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大单元教学体现了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整体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升级。具体来说,其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使得教学体系更加具备层次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存在极强的碎片化特征,学生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某一个主题,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组合,使得教学内容更有体系、层次,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中获得了综合性发展。
其次,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与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改变了碎片化教学模式,克服了“一课一教”的弊端,将原本碎片化的语文知识进行汇集、整合,使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减少了因碎片化学习所带来的遗忘、理解不够到位等现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大单元教学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规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全面统筹教学过程,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最后,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大单元教学模式契合了新课程理念,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中心,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在大单元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样需求,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以教学任务作为引领,学生在主动探究中,通过思辨、想象、感受等方式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逐渐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视域下,依托大单元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基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时,必须要遵循以下五个基本的理念:
(一)教学目标整合化
大单元教学模式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克服了单篇教学模式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必须要对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重构。具体来说,教师应立足于大单元教学内容,坚持整合化的教学理念,聚焦核心素养以及单元教学内容,对课时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使其成为系统化的单元教学目标。同时,该应根据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课时安排,对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更加详细的课时目标。
(二)教学内容任务化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内容高度集中,每一个板块内容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鉴于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必须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不同教学板块的要求,整合、补充教学内容,将语文知识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结构化、系统化的内容引领下,逐渐走向语文学科的深层次学习,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三)教学活动主题化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基本上是按照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进行组元。大单元教学理念与新教材编排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也必须要对接现行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以此为参考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大单元活动主题,就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融为一体;另外,在大单元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还应根据大单元的主题,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发展区、兴趣爱好相适切的主题情境,以此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组织形式协同化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具备极强的系统性,课堂教学各个要素有机整合到一起。因此,教师在组织大单元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综合考虑教学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变革、创新教学形式。具体来说,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这一载体的价值功能,围绕教学任务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任务的达成率。另外,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学情,使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与学情相契合,并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式,以多样化评价理念作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使得教学评价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同时,在多样化评价理念下,还应将学生引入到评价中,使得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驱动自我发展。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为了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展开详细地探究,笔者以部编版三年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教学为例,对其展开探究:
(一)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风向标,教材是组织教学的载体,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唯有将三者有机整合到一起,才能提升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等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本单元中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两篇教读、两篇自读课文,其核心是“童话故事”。同时,本单元“习作训练”“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也围绕“童话故事”展开。鉴于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就基于新《课标》“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写童话”的相关要求,以及各个板块内容,并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将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单元课文中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童话故事进行复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童话故事;理解重点字词意义,并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故事、演故事等方式进行学习,感受童话的魅力,掌握童话的阅读方法;运用修改符号对编写的童话习作进行修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童话的热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领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并基于生活创作童话故事。
这一大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单元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将课文、“习作训练”、“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整合到一起,并和语文核心素养相连对接,真正保障了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整合教学内容,搭建大单元教学框架
大单元教学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各个教学板块之间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应聚焦大单元教学目标,对单元内部各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搭建出系统化的框架,以便于学生在系统、有序的学习中,逐渐完成深度学习。
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中,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分别为阅读、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形成以阅读和习作作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作为拓展的教学框架。在具体教学中,阅读板块围绕两篇教读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开展,并融入“快乐读书吧”中的内容,使其成为课堂阅读学习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在习作板块中融入专项训练、整篇训练,其中专项训练以读写结合的模式,将其融入教读课文教学中;整篇训练则以习作训练中的要求为主开展;在语文实践这一实践板块中,结合大单元教学目标,以“奇妙的童话王国”为主题,开展讲童话故事、演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互动中持续深化大单元主题学习。如此一来,通过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出极强的结构化、系统化特征。
(三)提炼教学任务,组织大单元教学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大单元学习任务作为引领,使得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围绕大单元学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最终完成语文深度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中,运用了任务教学法这一模式。首先,教师围绕各个三个教学板块,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即:任务一,对童话文本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任务二,发挥想象力编写童话;任务三,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讲童话故事、表演童话故事、展示童话作品。这三项探究任务与教学板块相对接,并与大单元教学目标相契合,赋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机会,真正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要求。接着,教师又聚焦大单元教学的三个任务,先为学生创设了大单元学习情境,接着引领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围绕大单元教学任务展开探究。如此一来,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逐渐完成了大单元的深度学习。
(四)展评结合,优化教学评价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能够为教师提供精准、科学的教学反馈,还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基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结合大单元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中,聚焦三项学习任务,设计出针对性的评价方法:首先,在“任务一”的评价中,由于这一任务以“读”为主要活动,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就着眼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并借助讲故事、读后续写为主要评价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在“任务二”的评价中,围绕学生的习作进行交流、展示,促使学生在评价中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任务三”的教学评价中,则根据学生在宣讲童话故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如此一来,通过展评活动的有机结合,创新了教学评价形式,也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另外,在大单元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化,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引领学生以评价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明确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契合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大单元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任务、完善大单元教学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灵丽《核心素养导向引领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学周刊》2023年第16期。
[2] 肖梅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语文天地》2023年第4期。
[3] 鹿珊《立足核心素养,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年第11期。
[4] 陈依凡《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新教师》2023年第2期。
[5] 金彦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新课程》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