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庆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要求的核心能力之一。创新思维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何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大幅提升,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挑战,并就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双减” 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33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的课业负担被大幅减轻,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学生由于负担减轻,不再面临过多的书面作业和考试压力,但也意味着学习压力和激励较之前减少。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对于知识的消化和灵活运用能力也相应减弱。作为现代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对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一、创新思维概述

(一)定义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新价值和提出新观点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作为传统思维模式的“对立面”,创新思维鼓励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多维性和非线性思维,综合来看,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勇于挑战常规思维。创新思维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挑战人们对问题的常规看法和解决途径,从而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2.开放与多元。创新思维鼓励拓展思维边界,使人接受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它促使学习者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问题,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

3.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要求个体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它鼓励学习者对问题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倾向,能够主动地寻找发现问题和机会。

4.联想和跨界思维。创新思维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想法进行联想和组合,创造出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跨界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深层次体现,它能够将看似毫不关联的领域和概念进行结合,产生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理念。

5.接受失败和持续学习。创新思维要求个体对失败和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从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它强调不断试错和改进的过程,鼓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重新尝试,这也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和精神。

(二)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教育环境不可谓不重要。教育环境包括学校、教师、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学校应提供积极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可用的资源、条件和空间。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问题引导式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同时,个人因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个人特质和能力,例如智力水平、学科素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方面,都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个人因素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学生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个人努力和积累,可以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反之,如教学氛围沉闷、条件有限,则不利于培育创新意识。

最后,家庭因素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学生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积极动力,家庭教育往往被看成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家长的某些行为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如家长带动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指的是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创新思维现状,可以掌握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制定相应的培育策略提供依据。调查可以通过问卷发放、群体观察、教师评估等多种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展示了学生在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观念,群体观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评估可以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从学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表现以及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调查得知是依赖传统思维进行思考的学生更多,还是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更多;了解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和能力,比如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表达能力,比如是否能够独立发挥、举一反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比如是否主动发问、有意识地学习等。

在分析学生创新思维现状时,既可以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综合描述,也可对从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培育策略,为教学提供保障和依据。比如,对于学生思维方式滞后的现象,可以组织引导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可为这部分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和探究认知的空间;当学生创造力欠缺时,引导学生感受创意、自主创作;如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可以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等。

三、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还包含了文学欣赏、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计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意识等,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从这点来看,语文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接触各种文本,学生需要理解文本中的思想、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学科涉及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写作等内容,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想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出更具创意的人才。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问题解决能力

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阅读理解的难点、写作中的复杂结构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调动各种思维能力,如归纳、演绎、联想等,从而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

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创造力的产物。这种接触可以培养学生对创新的意识和追求,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能力。有鉴于此,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革新迫在眉睫。教师只有保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发展趋势,方能适应当今快速变化和创新驱动的社会需求。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学情分析

“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适应“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分析学情是第一要务。通过调查得知,部分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大。由于“双减”政策的限制,课堂时间变得愈发宝贵,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陡增,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压力情况截然不同。同时,一部分学生自觉学习兴趣有所降低。学生可能面临较少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机会,无法自始至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探寻创新思维的培育路径:

1.融入创新元素。教师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融入创新元素,如教授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文学作品、创造性的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兴趣。

2.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如教材外的阅读材料、电子书籍、教育软件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阅读俱乐部、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提供思维训练活动。设计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如阅读理解题目的变式设计、写作题目的创新要求等,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设计

以《少年闰土》这节课为例,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路径是:

1.教学目标:通过课前阅读,要求学生大致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情节和背景,能够自主学习经典语句,培养学生对句式安排的关注和思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条件。

2.教学流程: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图书、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少年闰土》的故事内容,随即播放课文片段,并展示课文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语句的特点和效果。在学习经典语句之前,教师应先对其特点、运用手法等进行解释。随后,逐字逐句分析课文中出现的字句,具体包括表达方式和句式安排的效果。比如 “水长得好像一个小嵌着盖片的碗,静悄悄的,不动声色”这个句子,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水的样子和感觉。而“在午后的山坡上,无数的石头就像一只只睁大了眼睛的野兽,张牙舞爪地等着猎物”这句话,则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3.创新思维引导:在学习了上述经典语句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与《少年闰土》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比如要求大家描述一下闰土家的院子是什么样子的、描述闰土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会不断思考句式的安排和效果,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总结:创作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短文,并对学生的创意和语句运用给予肯定和指导。之后,教师应该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收获,强调学习经典语句和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尝试运用不同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三)课后作业设计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手段,“双减”背景下,作业内容必须追求精简化和实效化,仍然以《少年闰土》为例,探索本次的课后作业设计方案。

1.作业目标: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作业任务:课后查找有关《少年闰土》的视频或文本,按照学生喜好的方式给予不同的自学建议;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课后要求学生努力回顾课堂所学,并对各个语句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创作一篇短文,以文中角色“闰土”为素材,灵活运用经典语句和创新思维。短文应该包括如下内容:描述主人公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特点;描绘闰土家的院子,展示其中的景色和氛围;描述闰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家人的情感表达。在短文中运用至少两个经典语句,展示创新思维的培育成果。

3.作业要求:作业任务中的短文创作,要求学生注重描述细节,运用多样化的句式结构,灵活运用经典语句。同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完成短文后进行自我评价,并在文中标注自己使用经典语句和创新思维的部分,回到课堂与同学分享、互相勉励。

4.作业评估:教师应全面评价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在学生短文中表达语言细节的能力,以及句式结构和创新思维的运用情况。

(四)教学的局限性以及相关建议

本研究仅围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及作业设计展开探讨,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家庭环境等,都会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要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执行,方能得出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可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验,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以验证设计的效果和优势;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因素,如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等,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和因素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此外,教师亦可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通过比较和联系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探索创新思维的共通点和差异。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就要做好课堂中的细节工作,如关注经典语句的使用、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培养批判思维、锻炼文笔水平以及开展个性化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文本信息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樊世艳、周文刚《信息技术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策略》,《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年第4期。

[2] 陈敬敏《“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育》,《学苑教育》2022年第34期。

[3] 贺延莉《浅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