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付韦莎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双减”政策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变得更为关键。语文作业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在减负的前提下兼顾质量与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双减”政策的意义,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如作业内容重复、形式单一和设计随意等,并针对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35
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健全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而言,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借助作业进行整体性复习极为必要。同时,借助语文作业还能够补充和拓展课堂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作业的意义与功能,仅采用单一化的作业形式,将“双减”单纯等同于减轻作业量,而忽视作业的优化设计。实际上,我们需要将语文作业与知情意行结合起来,借助作业设计与实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对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并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双减”即降低作业任务难度、减少作业完成时间和减少作业帮扶时间。这一政策的作用在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使他们能够从沉闷的教室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他们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降低作业任务的难度,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完成作业,减少因学业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同时,缩短作业完成时间和作业帮扶时间,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活动、阅读、运动或社交,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兴趣爱好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此外,这项政策还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轻松和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业成绩,并为未来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语文教师日常布置的作业往往以基础性知识为主,通过抄写、背诵、仿写作文等重复性工作,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内容的记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这种抄写作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到厌烦,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完成积极性比较低,也会导致作业完成效果不理想。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这种倦怠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需要通过增加作业量改变,最终造成恶性循环。此外,这类重复性作业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缺少用于自我思考与学习的时间,无法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的。
(二)作业设计较为随意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推广,不少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在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等教学环节,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对于作业设计这一部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不少作业设计得过于简单随意。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考虑作业所产生的整体性效果,仅仅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重点:第一课时以抄写字词为主,第二课时以完成练习册为主……而忽略作业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更无法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导致学生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与语文学科相分离,无法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无法感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传统作业设计中,作业内容与形式往往被局限于课堂与教材之中,作业中无法体现课堂内外衔接、知识点延伸拓展等,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也无法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点,更无法实现知识迁移。因而教师需要设计动手实践的操作型作业,打通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界限,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分层型作业
在现代教学思想下,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差异,采取分级教育的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在降低学生作业负担的问题上,同样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别,从而避免了出现“一刀切”,使部分学生的作业任务难度过低,部分学生的任务难度过高。
1.基础类作业
基础类作业是学生作业内容的基础,也是关键,包括教材中所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字词句,以及常见的文学、文体知识。借助助学系统,将这类知识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展现出来,用于考查学生对于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运用情况,从而加强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由于这类作业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必做题,因而难度应该比较低。
2.发展类作业
发展类作业是在基础类作业的基础上,将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写作方式等知识以简答题等形式展现出来,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由于发展类作业主要以课内阅读、仿写练习等形式为主,因而难度较基础类作业有所提升,以满足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摔跤》中的描写,以嘎子和胖墩摔跤为背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重新编写一个摔跤场景,创造一个新的结局。可以改变角色的性格、增添对话或情节等,使故事更加有趣。通过这个作业,学生将被鼓励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写作技巧,重新构思和编写一段文字,以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发展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提升类作业
提升类作业不同于基础类作业与发展类作业对于内容与形式的要求,可以就教学内容中某一个可以拓展的点进行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习题,以满足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与前两种作业形式相比,提升类作业难度最大。
例如,六年级上册《花之歌》这一课可以作为提升类作业的素材。针对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道有创意的习题。可以要求学生以《花之歌》为灵感,自己创作一首诗或歌曲,表达对大自然中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其中。要求他们注意押韵、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以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习题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和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通过这样的提升类作业,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作的乐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需要明确的是,基础类作业是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发展类作业与提升类作业主要用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考虑到巩固全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要避免部分学生“吃不完”、部分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出现。
(二)主题型作业
针对某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主题型作业,实施大单元教学。同时在单元教学中,整合语文教学资源,设计项目式综合实践作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语文能力。
1.单元主题
单元作业不能简单等同于单元内所有作业的集合,更不能理解为单元测试。实际上,在设计单元课程时,必须实现单元整体性目标与任务目标统一、单元作业目标与模块课程目标统一,使得前后一致、重点突出,从教学活动到作业实施构成具有逻辑性与关联性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单元作业的设计中,一方面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以及学生的语文能力,立足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设计综合性实践作业;另一方面基于单元作业多元性设计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该单元由《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文章组成,粗略来看这四篇文章都与鲁迅有关。因而在设计本单元的作业目标时,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题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作业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和默写指定课文;抓住关键句与主旨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你看到的鲁迅形象。”除了考查音形义等的基础类习题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合几篇文章,借助每个作者笔下鲁迅的特质、其他人对于鲁迅的评价等,整合成自己眼中的鲁迅形象;同时,结合鲁迅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形成对于鲁迅的整体印象。
2.跨学科主题
语言文字承担着信息传递与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借助语文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为例,通过分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风俗”作为学习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索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信息。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等活动,并且了解佩戴香囊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香囊的制作方法。这一过程融入了科学技术、劳动实践、科学知识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不仅使得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更高,也帮助其拓展了知识范围。
3.时代主题
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学生必须要不断了解外界的信息,紧跟时代步伐。因而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也需要推陈出新,依据时代主题设计语文作业,避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脱离。为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时代元素,并且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经验融入语文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效率。
例如,在学习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模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素材,再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与班内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即兴发言”为例,教师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的节日趣事。大部分学生能够将节日期间发生的故事依照时间顺序说清楚,部分学生在班内发言获得良好的效果,帮助其树立起语文学习信心。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主题“心愿”,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或者社会的期许,究其本质都是对于时代的记录。而第五单元习作题目“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当前的技术发展,再进行合理想象。纵观当下的语文测试卷,时代主题随处可见,只有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才能够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效果。
(三)支架型作业
支架型作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引学生将所学内容自发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评价实际上也起到支架引导的作用,教师通过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表现的正确评价,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身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双减”背景下,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愈发多元,教学评价内容与形式也应该更加丰富。
比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将作业设计为“将阅读链接中的阅读材料与本文进行对比,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让学生主动对比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内容编排上的不同,进一步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写作方式,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同样,在对比《腊八粥》与《北京的春节》两篇文章时,学生就可以借助前期所学的比较法,体会不同文章对于同一事物“腊八粥”的不同写法,为学生进行写作表达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完成《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学生就能够借助前期所学的写作方法,组合材料完成习作,避免出现无话可说或者表达不清的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必要的测试、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看重测试、练习成绩所反映出的学生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进行“靶向治疗”。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为考查学生“阅读、习作与积累运用”几方面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从“词语辨析、书写、理解运用”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通过“重点语句的赏析”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通过“习作练习”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通过对各部分练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作业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提高对于作业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依据班内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发展,设计作业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使其能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9期。
[2] 林淑萍《“双减”之后小学语文作业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华夏教师》2022年第12期。
[3] 乐吉温《减负提质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8期。
[4] 廖晓露《减负增效,作业显效——“双减”下小学语文校本作业的设计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20期。
[5] 陈晓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开发设计策略》,《语文建设》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