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
作者: 王芳摘 要: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并且动脑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摆脱学生的思维束缚,教师应该探索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发散思考和创新探索。具体来说,在教学中,需要研读文本,明确培养方向;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应该重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助力其思维发展;最后还应该采取多元评价,确保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阶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36
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语文教学活动需要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关要求,于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给予了更高关注。学生应该改变浅层次思考的学习状态,对于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深层次解读研究,在高阶思维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这就为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灵活,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强,所以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运用更加科学、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学习。这样才能助力高效语文课堂建设,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概括性,能够揭示隐藏在事物中、事物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指导相关的实践活动。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思维上的分析、评价、综合和创造。高阶思维能力具体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创新能力、决策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通过对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依然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只是进行大量知识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会积极地动脑思考,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升,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举例而言,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就存在显著的教学僵化问题。不少教师在依据文章内容提出思考问题之后,就会按照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正确”回答。这样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就无法开放深入地思考,高阶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开发与培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也使得教学活动开展有了新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围绕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教学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构建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努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时期教学改革思路
(一)持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持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创新。比如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在兴趣的驱动作用下,更能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开发与培养。比如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搜索有关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视频,带领学生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建立起思维框架,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了初步培养,为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问题意识是思考的源泉,也是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当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之后,结合学生不同的特征和学习水平,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并且还要求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就能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理解与分析,思维上不再受到限制,可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深入了解,获取其中的深层次知识信息,同时还会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表达看法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更为高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自考,并且勇于质疑,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还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质疑和见解之后,无论是否正确、合理,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认可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态度,赞赏学生能够辩证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都会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勇于质疑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巧妙设置矛盾问题,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但学生提出质疑之后,要引导他们深入阅读文本进行分析解决,这样也能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明确培养方向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做好备课工作。先要深入研读文本,对于文本内容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之后围绕重点难点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明确培养方向;最后科学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真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当中进行深层次思考,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同时促使阅读课堂开展更加高效。
例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通过想象思考的方式进行创作。小学生非常喜爱阅读趣味故事,并且还具有丰富想象力,思维能力、特征也与故事学习相符合。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可以确立“引发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方向,同时设置“童话故事中的丰富想象”这个讨论话题;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围绕文中小鸟这个主要角色进行探索,思考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而产生深刻阅读感悟,揭示童话故事的主题,认识到应该珍惜友谊、信守诺言,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死板机械化地学习,思维受到了极大束缚,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不可能实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创新进行探索。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前教学改革非常重视生活化教学理念,陶行知先生也曾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所以教师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设置生活化的问题,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地深入探索未知,促进思维能力取得更高阶段的提升。
以《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课文中讲,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一个瓶子里装着水,但是却喝不到瓶子里面的水。最后乌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瓶子里投入石子,水涨到了瓶口,乌鸦顺利地喝到了水。这个故事非常具有趣味性,学生们也很积极地阅读思考,纷纷赞叹乌鸦的聪明。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设计,对学生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喝水的经历,并且运用了很多方式喝水,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继续进行生活化的启发:“我们平时在喝饮料的时候,经常会借用什么工具?”经过这句话的点拨,有学生迅速想到:“乌鸦还可以用吸管喝到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在生活化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考,主动联想,产生了创新的好点子,这就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自主探究,助推思维发展
1.提出问题,自主思考
学生只有经过高阶学习过程,才能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自主探究。学生要注重对思辨性问题的自主思考,才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思维具有了思辨性,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例如,在开展《西游记》这一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时候,学生们很感兴趣。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具有思辨性,教师可以围绕这本名著中的“变”设置问题,比如可以提问:“孙悟空和二郎神都会变化的神通,他们都展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孙悟空在变化为土地庙之后会露出尾巴,暴露了自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地自主思考,在思考过程当中辨析探究,再加上教师的必要点拨,学生明白了这是为了体现孙悟空的“猴性”特征,显得真实且有趣,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更吸引人,还能为之后的故事叙述埋下伏笔。经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中就会得到更多收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提升,学生在以后也会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行批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设置任务,合作探究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学生就可以围绕任务进行共同讨论,每个人明确责任分工,并且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这样学生就会提高思维深度,拓展思维广度,那么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例如,在阅读《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作者的山中游历和奇异想象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幻想,可以整合《掉进兔子洞》《露茜初探魔衣柜》等文章,并且提出合作学习任务:“阅读这几篇文章,重点勾画出那些让你感到神奇的语句,共同讨论这些内容都是什么意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在此任务驱动下,各个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阅读,共同讨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内容为何如此神奇,比如对于《掉进兔子洞》这个故事,有学生会说:“兔子洞里有很多东西,这很神奇,有一个瓶子上还写着字,这个瓶子是哪里来的?”小组全体成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小组探究的最终结论。其他小组成员需要认真倾听汇报,各小组之间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对文章中的奇特幻想产生更深感悟。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学生在合作探究当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四)多元评价,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评价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检测学习成效、激励学生进步、完善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为了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采取多元教学评价方式,不只是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各种学习状态、表现进行全面评价,比如参与思考的学习态度、是否勇敢表达个人观点、观点是否具有思维深度、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讨论,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从而有效加强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保障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们围绕“诸葛亮的笑”进行阅读思考,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有关段落,并且思考:“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笑,在笑谁?从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特征?”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与思考,从不同视角分析,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并且通过表格清晰地展示自己的结论。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分析观点是否合理,发现学生思维上的不足,帮助他们有效弥补,并且激励学生在以后更加深入周全地思考,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高阶思维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学习能力,在新时期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实际教学状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发散思维训练;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海勤《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7期。
[2] 陈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年第6期。
[3] 张燕《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新课程》2020年第25期。
[4] 刘英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2期。
[5] 俞柯飞《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文理导航》2019年第7期。
[6] 段潮《为高阶思维而教——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0期。
[7] 吴幼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