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作者: 蒋思嘉

摘 要:初中阶段是陶冶学生文学情操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直接关联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能否实现诗意化和综合化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并不清楚应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情画意、如何通过诗意化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运用诗意化的教学来为语文教学增添色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情画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40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知识的摄取,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诗意。诗意化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课文和文学作品的学习,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见识更加多样化的世界,并且从丰富多样的语文作品中汲取学习动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果忽视语文教学的这一个本质目的,而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论传输的话,就会很容易导致学生变为应试的机器,而无法真正地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且发掘语文学习的乐趣之所在,从而爱上语文。

不仅如此,过于应试化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诗意化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情画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养分和动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进行诗意化的语文学习。

一、情景教学,感受语文学习魅力

进行诗意化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关键和前提在于明确诗意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语文是一门关于美和交流表达的学科,诗意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搜寻生活中美的细节,帮助学生生发对美的理解,并且将这种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诗,在生活中寻找诗,在生活中创造诗,打造充满诗意的个人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是十分必要的,诗意化的语言和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趣,逐步构建学生关于美的观念,并引导他们将之付诸实际。

虽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情画意,可能是让很多教师听起来感到新鲜的一个概念,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认为它简单,原因就在于语文这个学科具有独特魅力。语文学科教学依托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的宝藏,优秀作品本身就带有非常大的文学魅力。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对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技巧的教学,以至于将学生的思维错误地引导入了功利化的方向,让学生难以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力量和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如果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意化的方式,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带领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挖掘和体悟文学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旺盛生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贴近作者和贴近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笔者认为,营造情境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其文学共情能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的营造情景就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关于教学内容的发生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和作者共情,在情境中找到作品中具有诗意化的部分,在情境中发掘作品的魅力和诗意。笔者之所以强调教师可以运用情境营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语文作品的魅力,原因就在于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情境营造的方式能够相对适宜地带领学生去贴近和感受作者的内心,通过营造作者在进行作品写作时经历的情境,来感同身受地想作者之所想,看作者之所看,感作者之所感,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诗意,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诗。

比如在《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进行读写技巧的学习,那么学生在结束本课的学习之后,只能够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景色的描写作用,还有过于浮于表面的所谓“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师如果利用情境营造的方法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话,就能够更容易地让学生走进作者写作的情境中,带领学生感受作家宗璞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的所见、所感,以及大致心境,从而带领学生感同身受地去体悟作家宗璞在困境中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诗情画意。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先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设想:“当你最亲的亲人正在水深火热中生活,感觉到前途一片灰暗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如何的?而在这个时候你走出房间,看见了大片美丽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当你端详这片花海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情境对于你心境的影响和冲击是什么样的?”除了语言上的引导之外,笔者还为学生展示了紫藤萝的照片,通过感官结合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紫藤萝花海的生命力,以及为何作者在困顿中,看到紫藤萝花海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感悟。在这个情境营造和语言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试图闭上眼睛,用心灵感悟,在脑海中摹画出一幅紫藤萝花海的图画。在这个时候,学生眼中所看到的紫藤花海已经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簇花,或者开得茂盛的花丛,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被带入到了作家创作的情境中,感受到了作家的困顿,以及在困境中看到这片个紫藤萝花海时所产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强烈感触,用作家的眼睛发现了在生活角落处的诗情画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写作者的心境,并且以写作者的视域和思维来发现和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引导学生以更加艺术化和更加浪漫的视角去看待课文。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过于功利化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带领学生挖掘语文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通过情景营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思维感受和挖掘生活中的诗情画意,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二、适度拓展,拓宽审美视域

诗情画意的培养离不开博览群书和对众多文学作品的赏析。之所以强调要尽可能多地去进行阅读,原因就在于课本在编排的过程中虽然尽量地罗列了尽可能多的文学作品种类,但是课本上的内容终究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以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全部文本的话,就很难对语文这门学科有深入了解和认识。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培养学生语文、文学领域的审美,通过语文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感受语文学习魅力,并且多样化地发掘语文学习乐趣之所在的话,就需要对课文进行适度的拓展,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感受更多的语文表达,在拓展阅读中感受文字魅力,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不同写作风格对于同一事物的塑造和表现作用,从而真正地形成自己的审美意义识,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汲取力量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够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要求,而应当结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主题,对学生做出适当的拓展阅读要求,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当的课业任务量。如果盲目地进行语文拓展阅读,只会导致学生带着不合理的任务量进行学习,以至于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课外阅读上,而忽视了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如此,不合理地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还会导致学生课下学习负担加重,不利于学生减负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作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拓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以及学习主题,给出拓展建议。

通常情况下,笔者会根据本阶段的学习主题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拓展阅读书目。之所以强调要与本阶段的学习主题相贴合,原因就在于课文的主题包罗万象,尽可能多地涉及了不同的风格种类,因此以本阶段的学习主题为中心来进行拓展,要能够尽可能多地覆盖文学作品的广度。除此之外,以本阶段学习的主题为中心来进行拓展,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的表达风格上存在的共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对比和感受来获取语文能力。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每一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围绕本单元和本阶段的学习主题和中心进行拓展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课类学习阅读内容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巩固学生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以本阶段的学习主题为中心来进行内容的拓展,帮助学生认识和感受蕴藏在作品中的细节差异。

比如在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为学生讲述了本文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还为学生推荐了许多与该主题相关联的诗歌和散文,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其中包含席慕蓉的《乡愁》。这两篇作品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同时作者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在余光中先生的诗中,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的,它们又是丰富的,不是堆砌在那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来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除了用比喻的手法将乡愁巧妙地与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以外,诗人还通过“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将其连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这些意象中所传达出来的似远似近的飘忽距离,以及似有似无的微妙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中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写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短篇诗歌以时间的推进作为轴心,以情感的变化作为笔墨,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

而在席慕蓉的诗中,作者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作者主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对故乡的印象进行描述,在本诗当中,作者从浓厚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景致入手写乡愁,最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化作具体的形象——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出来。两首同样描写乡愁的诗歌,甚至连诗歌的名称都相同,但是其中所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倾向,却存在着细微的区别。就学生通过阅读来对二者仔细地进行比对之后,才能够感受到其中微妙的差异所在,并且发掘不同作者在描绘同一个题材的时候所表现的语言个性,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和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诗情画意,咀嚼出文字中的芳香。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本阶段的语文教学主题为中心来进行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课外文章,从而保证学生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张力,咀嚼出文字的芳香和魅力,深层次地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情感体悟,汲取文字力量

情感体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里所说的情感体悟并不是仅仅知道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浮于表面的内容,而是在知道作者思想情感的同时,能够真正地从心灵和灵魂上与作者的情感产生高度的共鸣,从而感受到作者在面对人生顺境或者逆境时的人格力量,并且从中汲取动力,转化为自己前行的养料。之所以强调情感体悟,原因就在于共情既是人类最基本的一个特点,也是相互理解的基础。

笔者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想要通过情感体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从文字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作者在描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可以通过情节细推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情节细推就是指我们可以在进行课文讲解时,通过仔细雕琢、琢磨文章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发掘作者在写作时的人性化的情绪,从中汲取作者在面对逆境的时候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并且将其转化为学生前行的动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燃料和支持。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初中语文教学更需要诗情画意。想要诗意化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就要跳脱出传统刻板的应试化教学思维,真正地关注学生内心层面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关注语文学习的核心本质之所在。在把握语文学习的核心本质的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地带领学生体悟文字传达出来的不同魅力和差异化的张力。通过对于文字的解析和品读,发掘文字中的思想主旨和丰富感情。让学生在与作者实现高度共情的同时,学习作者在面对人生不同境遇时的态度,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支持自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涂登熬、谷圣国《介入诗情画意,塑造语文课堂教学新形象》,《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年第7期。

[2] 涂登熬、卯石敏、徐富成《关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方案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1期。

[3] 王良珍《让学生领略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14期。

[4] 顾志才、夏瑞明《让“诗情画意”点亮高中语文散文课堂教学》,《成才之路》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