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 黄悦婷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迎来了创新发展机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也在不断优化。信息化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高效率与高质量的课程、系统化的评价等都不断推动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自信的提升,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信息技术也推动了初中语文评价模式的创新。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策略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41
初中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工具,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发现不足的重要手段。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评价有滞后性,评价往往在教学完成后,无法实时反映学生学习现状,从而导致一些学习问题无法及时纠正;评价利用率较低,教师没有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改善,导致评价结果无法为未来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现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也在不断创新,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评价活动积极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获取更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备课活动,大大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备课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微课等展开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知识,节约了板书等时间。不仅如此,学生们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效率高、师生沟通等方面都更加便捷。这也预示着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迈入了新时期,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教学改革需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创建评价体系。要达成这一目的,首先应该明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其一,评价体系设计符合教学目标,需要与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一致;其二,评价体系要具有可行性,能够与信息化教学匹配,定期有效完成考核评价;其三,量化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结果具有可测量性、可参考性,能够真实有效地反馈指标情况等;其四,指标内容需要覆盖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等;最后,评价体系具有可追溯性,能够反馈阶段评价曲线,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双方都及时发现不足,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有效改善,最终优化教与学的效果。
传统初中语文评价系统,以书面考核为主,只能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也无法实时反馈评价结果,对于动态教与学的调整缺乏参考。信息技术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初中校园引入了信息化考核评价,将学生课堂表现、书面考试、课外阅读积累等都纳入考核评价,自动、定期追踪评价结果,出具改善方案,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语文高效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化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内容。文化自信是指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本国文化、语言;语言运用能力则是对学生知识点实践与应用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实际语言积累、应用与整合;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形成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够不断探索、积极思考;审美创造是指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欣赏以及评价,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与正确审美观念。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导致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一味追求答题能力的提升,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培育,大量的题海战更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压力大,课后作业繁重,逐步丧失语文学习的自信。
信息技术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可以推动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化,从而督促学生从核心素养能力出发,注重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纪念白求恩》一课,作为一篇意义深远的纪念文章,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文中语言艺术、思想内容都堪称典范。教学目标有四个方面:一是掌握生字词、理解“见异思迁、精益求精”等成语的含义;二是厘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三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四是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利用课堂纸屏同步板、在线测验等工具,辅助高效评价:通过书面默写等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学习,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人物精神的学习,评价学生深入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能力等;通过课堂内外学习、探索,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合理化设置评价内容、评价目标等,督促学生们高效学习、全面学习,纠正题海战式学习方式,将关注点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提升上。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
评价的及时性尤其重要。教师通过实时评价结果可以熟知每节课堂、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及时纠正,从而避免长期、错误或者低效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由于书面考核频次少、考核内容有限、考核结果慢等原因,教学评价往往存在严重滞后性,考核结果出来后,教师已经无法及时纠正教学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评价效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评价系统,结合教学进度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变动,能够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及时有效地改善不足。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出自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之手,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心情苦闷,被迫离开北平去往厦门,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想起少年往事。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讲解正文,对于注释关注较少。在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利用课后评价APP,对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检测。在检测中发现,学生们也不读注释,所以对课文理解较差:由于语言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无法对“确凿、叫天子、油蛉、后窍、缠络、莲房、倜傥、宿儒”等词语有正确的理解,导致对整篇课文的理解程度低。在与学生交流后,教师在第二课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们克服困难,准确理解课文大意。相较于传统评价模式,信息化评价更加高效,能够让师生及时发现、纠正问题,避免学生错误思维的固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可见,信息技术在当前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评价效率,可以让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教学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它还能够督促学生们落实每节课、每阶段的学习任务,及时克服学习难题,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利用信息技术,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对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引导,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不足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评价主体趋向于多元化:除了教师的引导性评价,还有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评了解阶段学习效果,通过反思评价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改善,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还可包含学生互评,通过互评可以提高合作学习效果,能够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点,从而做好自我提升,也能够通过发现其他人的不足来警示自己;还可以纳入家长评价,家长通过评价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表现,全面反馈学生学校内外学习情况。多元化评价主体对于教学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说,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不仅包含阅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包含阅读习惯养成、阅读量积累等。教师可以针对阅读学习开创评价系统,对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阅读技能现状、精读粗读运用是否熟练、深层阅读能力、阅读思维等;学生则可以在自评中加入照片,展示每周阅读记录、阅读收获,总结阶段阅读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阅读方向、计划;同学可以通过互评,指出阅读中存在的不足等;家长则可以评价学生在家的阅读积累情况、阅读自觉性等。通过多方评价真实反馈学生每周阅读技能的掌握进度、阅读素材量、阅读习惯等。最后,教师给出综合评价以及改善建议,这对学生长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能够全方位反馈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可以让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从而动态、全面地反馈学生语文学习的各方面情况,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提升,对于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五、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结果利用率
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利于教学改善的推进,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师生将教学评价看作升学指标,对于考核评价结果的利用率较低。随着信息技术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借助计算机、软件等,教师可以快速分析评价结果,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以及改善效果;当评价曲线出现异常时,可以直观地看出问题,并找到根本原因,了解学生的薄弱项,提出针对性改善方案。
比如说,教师利用信息化评价软件,在录入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后会得到具体得分以及建议。师生可以根据评价情况调整教学侧重点。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扎实,但阅读与写作表现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以及写作训练;对于学习思维、逻辑性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增加逻辑思维类阅读引导。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比对班级曲线,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展开单元评价,从评价曲线中看出,学生们在第六单元中学习效果普遍好于其他单元,该单元课文为童话、寓言类题材,一方面它们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们小时候有阅读类似文本的经历,因此学习、理解更加高效。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思路,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等方式,让学生们从兴趣、好奇心出发展开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及时整合、分析、记录,并需要做到对考核分析的定期跟踪。尤其是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及时引导、定期跟踪学习改善情况,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提升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班级语文综合素养。
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当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多元化评价,丰富评价类型,让学生对考核评价减少恐惧,也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问题。如利用电子阅卷系统,展开默写、试卷等评价,提高了教师的评价速度,有利于考核数据的及时、有效利用;利用评价APP,及时有效评价学生的课堂内外表现,增强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与方法;利用课堂互动评价软件,采集互动数据、督促学生注意力集中,鼓励学生多多互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教学应用场景,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法,能够针对性、有效地评价学生各方面能力;能够让考核评价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将滞后性的考核评价转变为丰富多彩的考核评价,从而全面提升评价效果;能够降低学生的压力,使其实时调整学习状态,全面提升学习效果。比如说,在写作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写作分享会的评价方式,学生们通过讲述创作思路、写作目标以及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参与评价,既能够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的学生写作思维。学生能够通过班级相互分享与评价,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升。
总之,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和实践语文课程新理念,结合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及信息技术因素,构建初中语文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当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出发,结合评价软件等应用,结合教学目标,在不同教学活动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式,打造多元化评价主体,丰富化评价内容以及方法,提高评价应用率,从而通过教学评价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文斌《以作业促发展——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策略例谈》,《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年第5期。
[2] 郭建红《定标·体验·评价:初中语文革命文化篇目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
[3] 卢博雅《指向核心素养评价的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以2022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为例》,《学语文》2023年第2期。
[4] 路燕霞《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与表现性评价策略》,《作文》2023年第12期。
[5] 蔡荔敏《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与评价——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26期。
[6] 王维维《以表现性评价理念撬动作业改革——以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为例》,《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17期。
[7] 刘文卉《“夸夸”其“谈”的语文课堂——浅谈初中语文激励式教学评价》,《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期。
[8] 杨伟雄《落实新课程评价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考试周刊》2014年第60期。
[9] 邓洁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演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10] 杨依依《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语言学知识板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11] 沈晓莹《学生本位视角下部编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