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肖祥昕摘 要:“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逐渐成为教育策略之一。多元化作业设计通过基础作业、分层作业、开放作业、创新作业、趣味作业等设计思路,将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转变为学生感兴趣、提能力的作业新模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减负基础上的作业质量提升,最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44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基本思路是通过布置语文阅读、习作等作业,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习作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但传统初中语文作业任务实施中存在作业数量多、任务重,学生消极应付作业的情况,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和持续发展。“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降低学生负担、控制作业总量成为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思路。基于“双减”要求,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作业创新工作,将传统机械、重复作业转为多种作业形式和丰富有趣的作业内容,将作业从“要我完成”转为“我要完成”,有效提升初中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初中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基于自身实际的语文学习需求,有的学生希望教师布置的习作多一些,便于自身锻炼习作能力;有的则希望教师布置阅读多一些,实现课后广泛阅读。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中语文多元化作业设计方案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一方面,多元化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会注重分类设计、分层设计,让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另一方面,多元化作业设计注重趣味性设计和基础性设计,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和语文兴趣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类型的作业体验,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体现多元化设计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匹配性。
(二)符合语文学科改革要求
多元化设计改革是语文学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体现了多元化优势,有效助力语文学科发展。一方面,多元化作业设计是改变传统重复单一作业布置的新思路,是“双减”政策实施下的教学发展方向。多元化作业设计重点是多元,即尊重学生学情、注重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以多元化助力初中生语文学科能力发展,提升初中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作业中优化语文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多元化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要求。语文学科人文性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出发,从教材出发。因此多元化作业设计立足教材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已有学习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形式,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和人文性,对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作业多元化设计思路
(一)立足教材内容,优化基础作业
基础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多元化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设计基础作业,针对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基础知识、写作训练技巧、阅读语言运用、字词等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基础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逐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基础作业设计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度优化。
基础作业,主要以基础字词、写作、阅读语言运用的巩固训练为主,是容易出现作业重复、作业形式化的“重灾区”,需要教师做好针对性的优化工作。设计基础作业优化需要注重灵活性。一方面,基础作业要注重形式优化。形式优化是指将单一的作业形式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且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设计。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陋室铭》一课,常规的基础作业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并默写,形式基本固定。“双减”政策下的基础作业创新需要教师另辟蹊径,如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背诵视频,在视频中需要完整背诵《陋室铭》,同时还需要搭配音乐,与音乐旋律相吻合;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动作创编,将动作和背诵结合一起。布置作业后,背诵内容无论与音乐还是动作配合,单纯录制一次显然不切实际,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背诵基础上与音乐、动作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内容理解,强化背诵记忆效果。
另一方面,基础作业要注重内容优化。传统作业布置的内容相对单一,如学习新课以后教师通常会布置练习生字词的作业,而“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生字词的作业设计与写作、填词造句、阅读等结合,改变单纯识读生字词的模式,将字词融入具体句子、段落的学习当中,从而优化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质量。总之,基础作业的设计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同时注重作业的内容、形式优化,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感,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基于学生学情,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设计是多元作业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作业设计基本是一刀切方案,提供的作业类型内容、形式一样,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感,而且不符合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差异化的要求。分层作业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必做题、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完成,满足学生个体作业需求同时,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了具体支持。
分层作业设计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做好有针对性、有发展的作业设计,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同时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发展能力。以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教师作业布置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基础作业。作业设计为: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对课堂上划分的三个层次进行中心内容的提炼,并寻找到过渡段落,理解原文。这一作业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考虑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弱,虽然在课堂上划分段落并进行了分析,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这部分作业的重点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课堂所学和自身认知强化内容,夯实基础。其次是发展性作业。作业设计为: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业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主要段落、情感表达有深层次把握。
最后是开放性作业。作业设计为“结合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写作创作”。这部分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积累习作资源和,是在对课文内容理解基础上的提升性作业,具有开放性特征,而且不强制所有学生完成。总之,层次化的作业设计应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坚持基础性语文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发展和提升。
(三)基于语文探索,设计开放性作业
初中生对语文学科内容已经有初步探索、求知欲望,希望通过语文实践的方式感受语文情境、内容,因此教师应做好开放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实现语文探索。开放性作业设计一般以体会语文内容为主,以学生自主写作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思考。
设计开放性作业必须要鼓励学生参与,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济南的冬天》后,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作业:“仿照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手法,尝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城市或者喜欢的季节。”学生可以选择写城市,也可以选择写季节,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开放性作业不熟悉,教师可以举例子说明如何将文章中的第一段落进行改写,描绘自己喜欢的城市。原文中的第一段写的是济南和北平、伦敦天气的对比,因此可以确定写作手法为“做比较”;选择的城市可以是自己所在的城市,也可以是去过的城市,最终写成一段话如:
初次来到拉萨的我,第一次感觉到天仿佛伸手可及,在我的家乡,如果没有风,很难看到如此蔚蓝的天空,即使在乡下姥姥家,也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璀璨的星星……
教师举例以后,鼓励学生在课下完成作业。学生作业的类型基本是以自主写作为主,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语言转化为画作进行展示,也可以录制一个简单的视频。无论哪种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以后都需要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以此提升开放性作业的质量。总之,开放性作业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条件,鼓励学生基于自身学习体验完成作业,采用习作等多种方式展示;同时检查学生作业质量,提升学生作业效果。
(四)立足学生发展,设计创新作业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积极设计创新作业,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形式展示作业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作业形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方向,鼓励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创新作业设计主要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丰富资料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以七年级上册的《古诗四首》为例,传统教学方案基本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学生完成后不再布置其他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方式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理解的需求,不符合初中生学习需要。创新作业设计应注重发展性,具体作业设计为:
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个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两方面完成作业:一方面是通过网络等渠道,积极搜集历史上对以上四首诗的点评,从点评中加深认识,了解作品内容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评语;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创新完成作业,如在说出对作品的感受时,不仅要做好语言组织,还可以通过绘画、视频剪辑等方式,将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用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总之,创新作业的核心是让学生利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形式完成作业,将自身所思所想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出来,深化学生对语文作业内容的理解、认识。
(五)基于学生生活,布置趣味作业
趣味作业设计符合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特征。趣味性作业设计的灵感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取,以学生生活中所见、所思、所想为依托,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多种形式的融入,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趣味性作业设计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突出趣味性作业的价值。
趣味性作业设计的思路是突出语文学习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趣味性作业设计必然强调形式的趣味性。传统作业的载体基本是以书本为主、以文字为主,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教师设计趣味性作业时,作业布置上,可以依托非纸质载体,鼓励学生开展作业实践。如教师要求学生写小随笔时,可以改随笔为口语交际,即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段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分享,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故事、搜集故事、背诵故事,在课上分享故事,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感受作业乐趣,从而打破作业的僵化形式。
其次,趣味性作业要内容多元。传统作业设计中,作业布置的内容是单一的,不同作业之间内容大同小异。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对作业内容进行创新。如写作,传统作业内容基本是以文字为主,但趣味性作业设计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制图画的方式进行创作,用图画展示情境,用文字辅助表达。图画+文字的写作方式可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将自身所思所想展示出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
最后,趣味性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实践性、探索性作业设计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所体现,但传统的作业基本是教师制定方向和内容,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或者只有“三分钟热度”。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布置形式灵活的作业,如“本周内学生需要提供1至3篇小随笔,写作内容、方向任意”。 “一周以内”,时间跨度大;“写作方向、内容任意”,体裁多元,既可以是阅读的读后感,也可以记录生活小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自主写作、阅读,从而体现出趣味性的特征。
总之,“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实施方案多样,逐步形成基础作业、分层作业、开放作业、创新作业、趣味作业等形式。教师要在助力学生减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优势,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体验的双重提升,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寻找学生喜欢、接受程度高的作业类型。
参考文献:
[1] 卜唐颖《基于核心素养的专门学校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代教学》2022年第24期。
[2] 王行升《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实践与探索——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山东教育》2022年第42期。
[3] 钱春华《坚持“双减”政策,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谈“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1期。
[4] 童剑《优化作业设计,延伸语文课堂——初中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探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