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丁诗洁摘 要:当前,新中考改革已进入最后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历史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发生了转移,重点转变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在这段时间内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介绍,接着探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意义,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具体策略,旨在使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中考改革 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2
当前,我们正处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深化时期,新中考要求教师摒弃“只重视试卷难度”的考试观念。因此,决定中学生能否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否使学生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由于初中历史的理论性较强,需要背诵许多知识和内容,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若历史教师还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厌烦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必须要改变,将重心放在学生历史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这样才能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初中生历史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拥有的一些道德品质和能力,能够为其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科学性、时代性等原则,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位,并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树立时空观念,二是强化实证能力,三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四是培养历史价值观,五是家国情怀。让学生能够从客观角度分析历史、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基于对各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因此,本文认为,历史教师需要将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有机结合,并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不断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意义
1.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新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历史发展规律,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现代人类的社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教师不仅要将“以史为鉴”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还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传授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历史的人文情怀功能更加显著。由上述内容可知,社会与个人的发展都与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摆正态度,能够正确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将历史知识高效传输给学生,还能使其创新能力、历史情感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为其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促进社会的发展。
2.顺利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中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课堂中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以辩证的思维对待各种历史事件,进而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准确判断,并明确自身发展目标,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三观”,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反思。由此可见,价值观教育与历史素养培养密不可分,存在很多联系。教师若想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历史素养为其提供支撑,学生若缺乏历史素养,则无法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目标。
3.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兴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社会更加需要高端技术人才,而成为上述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便是具备创新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若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人才,让学生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则必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规划,并能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在新中考背景下,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其他学科也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三、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问题
1.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一般
时间是衡量历史进程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也能够依照时空顺序进行排布和展现。初中学生必须具备历史实践梳理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时间梳理上,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述一些重大事件的内容、意义和影响,也没有就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背景展开细致梳理,致使一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模糊不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高效记忆。
2.学生先入为主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文学史料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强化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效率。然而,在对一些重点历史知识进行解读时,学生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是盲目依赖文学史料,也没有站在整体层面上对其中主观性较强的信息展开探究,致使其判断缺乏客观性,这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一些教师也存在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史料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各类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重点、难点知识,学习效率非常低。
3.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需要加强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应试能力主要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所决定,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理解能力,才能实现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并没有将课堂的主导地位归还给学生,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不清楚他们是否理解这部分内容,学生甚至还会出现理解偏差等不利于学习进步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学生知识凝练能力有待提升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优秀的思想价值观能够给予其极大的帮助,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一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为了赶在学期末提前完成教学任务,会不断压缩学生的实践时间,导致他们无法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方向,也并不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无法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四、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真实记录,由于历史事件年代久远,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深入理解各类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历史教师应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创设教学环节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三国历史时,课堂教学目标为明确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并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事件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只要满足一定条件,便会发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三国志》、播放三国形势和地图等方式,让学生对那个时代形成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项问题:“三国是指哪些国家?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围绕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场决定性的战役展开探究,最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与其他小组代表展开交流,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而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绘制简易的三国割据示意图,注明两场战役的地点。最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在创建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中学生的时空观念。
2.善用问题引导,强化学生的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查询相关的历史书籍,进而寻求历史真相,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客观的角度上对历史有全新认识,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判。通过问题引导,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应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提升自身的实证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善用问题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同学进行沟通和探讨,进而提升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发展与变化,并基于历史,认识到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可以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版图,通过引用司马迁《史记》的内容,让学生对商鞅变法、诸子百家等史料产生具体了解,并让学生思考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重要战争有哪些,商鞅变法最后是否成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和历史资料的全面应用,教师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基于历史史料展开探究性学习,提升自己的历史理解能力,以此让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3.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使其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产生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能够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此次战争给中华民族以及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学生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意识显著加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站在客观角度上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分析,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危害为重点,让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整体层面上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假如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官员,面对当下局势将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完成探讨后,需要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引发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一种辩证思想,是历史事实与价值判断的有机整合,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才能够让其对历史的真伪、人物的善恶产生真正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客观、正确的角度,对教学资源进行延伸和扩展,将历史的价值展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例如,在讲解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长征的过程和长征路上的决定性会议——遵义会议,使其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为引导,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工农红军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有哪些?”教师通过信息数据化手段,将一些与长征有关历史影片资料播放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红军长征时国内外的背景,并指导他们绘制长征路线图。最后,在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情况,以“新冠”疫情为例,让学生们谈一谈面对艰难险阻时,我们应怎样战胜困难。疫情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抵御灾害,这是长征精神的一种体现。最后做出总结,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必须具备勇于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才能收获最终的胜利,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
5.创建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历史课堂中,学生主要借助于记笔记、做练习题等方法学习,这虽然能够提升其解题能力,然而若要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将重心投入到“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模式上,为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构建教学模式:首先,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应要求学生拟定本学期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清晰指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基于此,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历史知识进行选择,掌握更大的学习自主权,进而让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教师在评价时要以正面为主,多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勿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其三,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应局限于死板的题目和试卷,而是要通过手抄报、调查报告等实践作业,增强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在新中考背景下,教师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创设情景、问题引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满足新中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静《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21年第4期。
[2] 沈艳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年第15期。
[3] 苏保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学周刊》 2020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