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究

作者: 朱亚玲

摘 要:本文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首先分析了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强调要提供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与表达能力。其次,探究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强调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历史文化意识。最后,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参与的培养方面,着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以期通过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培养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3

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等因素影响,初中历史教学重心更多还是集中在学生的文化成绩上,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非常重视,也未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基于此,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展开探究,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1.提供系统化的历史知识

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提供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供学生进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课程中的核心历史知识点和主题,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而系统的历史知识。具体核心知识点应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人物、重要文化和社会变革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最后,将历史知识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框架,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历史认知。

以初中历史课《盛唐气象》为例,首先,教师应仔细分析《盛唐气象》的内容,确定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如盛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然后结合课本的具体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如阅读和解析课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参与小组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盛唐时期的各个方面。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盛唐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关系,如盛唐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盛唐时期与其他朝代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盛唐时期的历史框架,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提出问题,借助问题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答案,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影响等,并通过研究、调查和讨论来寻找答案。同时让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人物或时期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差异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评估和解释史料。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分析历史地图等,从中提取有关历史事件和时代的信息,并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推理和论证。

例如,在学习《北宋的政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北宋政治体制的特点、政府组织和职责、官员选拔等方面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同时引导学生将北宋政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例如与唐朝或隋朝进行对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北宋政治的独特性和演变过程,培养他们发现历史变迁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分析《北宋的政治》中提到的历史材料,如官制、官员的职责、政府机构等,帮助学了解北宋政治的运作方式,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推断出相关事件的影响和原因。

3.发展学生的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

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作为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重要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成历史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主题或事件,并引导他们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源头研究,即直接接触和分析原始历史文献、档案、史料等,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评估、解读和利用这些源头材料,从中获取真实的历史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组织辩论和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提出观点和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看法。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并且能够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历史文献和研究相关事件等,了解金朝与南宋之间的对峙、背景和原因。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例如分析当时的历史文献,以获取关于金与南宋对峙的详细信息。通过解读和分析这些史料,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认识。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论证与辩论,就金与南宋对峙的原因、结果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其能够体验到历史的魅力。例如,组织历史人物扮演活动、历史考古体验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情境和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

同时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探索。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和发现。例如,设计小型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元朝的统治》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元朝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元朝的统治时期的特点、人物和事件,激发他们对该历史时期的好奇心。同时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元朝统治时期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元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元朝的统治如何与其他朝代相比较?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小型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元朝历史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全面、客观的历史资料,包括不同角度和立场的文献、史料和研究成果,借助这些不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从而避免片面的理解和刻板印象。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教训,帮助他们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意义。通过这方面引导,学生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理解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以《明朝的统治》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多元的历史资料,包括文献、史料、画作、音频等,以展现明朝统治时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了解不同资料的观点和描述,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客观的历史观。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讨论明朝的统治,引导学生探讨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文化成就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从道德角度,让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探讨明朝历史人物的善恶、公平和正义等道德问题,帮助学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并理解历史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演变。最后,教师还应着重强调明朝留下的历史教训,让学生从中吸取智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统治者的评估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统治策略和决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介绍历史事件发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通过介绍当时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艺术表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和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文化街区,让他们亲自接触并了解历史文化的实物和遗迹。最后,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历史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历史剧演出、文化展览等。这样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验和理解,让他们更加亲近历史文化。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动荡、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变化等。通过了解这些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体验,如参观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痕迹,从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帮助他们理解1949年以来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通过探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个人发展与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

1.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应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与当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比如讨论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如何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或者如何塑造当前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取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研究该案例在历史中的背景和影响,并将其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和对比。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分析案例中的决策、策略和结果,以及它们留下的启示和教训。此外,当讨论当前的社会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溯其历史根源。通过了解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并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考和借鉴。

以《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如农业合作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研究这些成就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思考这些经验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当前社会问题进行联系。例如,可以讨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措施之间的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和国家发展路径的指导作用等。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有效地搜索和筛选信息,帮助他们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准确、可靠的资料。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学习使用关键词、筛选器等工具来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教授学生如何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信息来源、作者、发布时间等,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另外,教导学生如何分析和解读各种媒体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广告、社交媒体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媒体语言,了解媒体的立场和倾向,客观、全面地理解各种信息。

以《对外开放》为例,教师应教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来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搜索和筛选与改革开放相关的信息。通过使用关键词、搜索引擎等工具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文献、报道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评估能力,包括判断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作者的专业性和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等。学生可以学习通过验证来源、比较多个信息源等方法来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不同信息来源之间的差异,并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并对信息来源和背景进行探讨,客观理性地分析每条信息。

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同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撰写论文等能力,并倡导多样化的表达,提升其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灿坤《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11期。

[2] 贾玉亭《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甘肃教育》2021年第21期。

[3] 侯旭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年第7期。

[4] 宁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探微》,《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