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杨婧摘 要: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想,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高中历史教学。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本文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单元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实施大概念、大单元历史教学的优势。然后从精准剖析,融合教材;精心分析,熟知学情;甄选史料,开阔眼界;优化教学,提升素养;丰富评价,关注成效等五个层面,对高中历史实施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大概念 大单元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4
高中历史是基础性的学科之一,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轨迹,揭示历史的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而史实之间联系密切,纵横交融,所以在当今新教材、新高考施行的形势下,为了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教学任务,结合新高考的考查新动向(即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抽象性的概念等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要将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即组织开展大概念、大单元的高中历史教学。
下面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程中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教学实例,谈谈通过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个人思考和实践。
一、实施大概念、大单元历史教学的优势
1.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以历史纲要,即体系的形式来展示相关的史实,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开展大概念、大单元的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分析、探讨、质疑、释疑等多样学习活动,来建构学科大概念、大单元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其学习能力。
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可以说,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史实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在教学伊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认知,教师可展示相应的有关殖民体系的史料,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角度来认知中国的鸦片战争。学生积极阅读史料、归纳史料,从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三条线索来入手,通过探讨、解读、提炼等途径,学生积极的动口、动手、积极地思考、探讨,从而有效认识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早期扩展→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范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教师让学生自行绘制时间数轴,这样既有效地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的历史大概念的范畴中,又从中有效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紧密围绕塑造、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来组织各类学习活动。而开展历史大概念、大单元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效地融合历史知识,将一定的史实置于相应的大概念、单元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图表,或者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小组探究、辨析等,从中理解历史演进的历程,形成整体的历史发展观。这样,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得以有效强化,并且从中有效训练、提升了他们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
例如在学习“两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课时在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大概念下的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部分梳理从1840年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一部分梳理中国人的探索与抗争的对应史实。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通过议论、绘制、表述等途径,选取代表介绍、梳理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此条线索,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探讨:“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的反应如何?”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通过预习教材,结合原有的史实基础,一一罗列相应的史实。最后教师提示学生应采取一一对应的原则,例如洋务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时局相对应、维新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对应、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对应,围绕“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的反应”绘制时间数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点评,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等历史素养。
二、实施高中历史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践
1.精准剖析,融合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侧重于知识的单元性、体系性,所以在组织开展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自己精心分析、研讨教材,从宏观上熟知教材中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为原则,尽量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梳理、融合,建构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模式,相应地,尽量运用既通俗又科学方式去表述抽象的理论,实现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
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为例,本课时内容共四个子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教学伊始,教师首先明确新《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从中理解其性质、局限性、意义”。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考虑本课时的四个子内容是依据时间的先后而设置,所以为了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题的内涵,将教材的知识进行融合,即先引导学生从世界与中国两个角度绘制一条“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的时间数轴”,让学生通过时空的史实知识建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对理解本课知识线索——经历了自19世纪中叶列强的一次次入侵后,古老的中国才开始发生颤动,缓步向近代社会演进。在此基础上,从两个层面整合了教材内容:两次鸦片战争之“冲击与反应”——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危机加剧——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继续沉沦。使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化学习。
2.精心分析,熟知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所以运用大概念、大单元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先分析学情,通过约谈、预习反馈、课堂反应、知识运用等途径从宏观上熟知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才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学习《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时,通过布置给学生的学案预习作业,了解到学生只会从教材中寻求相应的答案,而对教材之外的世界史内容知之甚少,如对于如何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学生的思维较窄,不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在组织教学时,需要适时补充相应的有关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的中外史料,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训练其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史实放在一定的时空范畴中理解、识记。通过教学调研,我发现多数学生只是空洞地去记忆历史人物、地域名称,纯粹进行强制性记忆,不能够进行理解性的识记。因此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需要及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等,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梳理运动过程,这样能够形象直观地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程完整地呈现。我在预习作业中发现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欠缺,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便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差异,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3.甄选史料,开阔眼界
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史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开展大概念、大单元的高中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依托。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将史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我们融合了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史料,我们需要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精心地选取、利用好,以科学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原则为指导,进行甄选。通过史料的展示、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中,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反应,我选取了费正清的两部作品《中国与美国》《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来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章,从中归纳、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历史发展完全被西方入侵所推动和左右,从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的子目的教学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这场战争,选取了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开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史料,让学生从中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从而认识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时,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我以19世纪末为界,选取了有关资本主义国家侵华方式和手段的史料,让学生形象地认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随之改变”;在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时,补充了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洋务运动的发展”梳理成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前后史实的融合贯通性,为后面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学习做好铺垫。
4.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学的主旨,围绕此目标,在组织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致、学习关注度、学习能力等层面,通过精选学习素材,如视频、图片、图画、史料、图表、饼状图等,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史料探究、图表建构、小组合作等活动,来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开展质疑、探讨、图文绘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其发展。
例如,在开展“两次鸦片战争之‘冲击与反应’——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这一子目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知本课内容,明确本课时内容在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地位,我首先引导学生绘制了一条时间轴,即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绘制到甲午中日战争的1895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在屏幕上、自己的纸上进行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看到:“冲击(鸦片战争)—反应(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反应(洋务运动)”,从而将两场运动的背景一目了然、熟记于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从中得以提升。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场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史料,以及后期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史料,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罗列图表,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终统一围绕“背景、经济主张、群众基础、作用”四个层面来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探讨有效认识这场运动失败的必然,从而有效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
5.丰富评价,关注成效
教师主要围绕“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对历史教学的成效开展评价工作,运用多种途径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将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通过读、思、究、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致、学习思维能力、融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尤其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评价机制来检测学生和促进教学发展。
例如学习“洋务运动”,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检测学生对于这场运动实质的理解,我展示体现这场运动目的的史料,说明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内涵,展示一系列有关运动内容的图片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总局大门”,以及洋务运动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如奕、曾国藩、李鸿章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让学生代表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从而有效认识了这场运动的实质是“地主阶级上层统治者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图强求富”。这样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的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兴起原因。
总而言之,历史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究,学习新教材、新《课标》,研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教学思维活动中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素养,在历史大融合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永青《聚焦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期。
[2] 陈志刚《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历史教学》2021年第9期。
[3] 谭晓泽、卓恺返《基于“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