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作者: 陈美景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并且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并且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成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5
目前,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目前教育工作的课题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承着素质教育的原则,并且也要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素材,并且引入与学生身心发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素养。如此,教师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成效,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为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将教育的主要目标设置成提高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能够让学生快速地与社会环境相融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一定要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并且能够让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素养。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强化道德与法治相关意识,确保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课程,不但包含了多样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使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涵盖了许多价值观念引导,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抒发内心情感。道德与法治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关注道德内容的引入,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基于多个层面来进行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将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本质目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且让目标与教学主要任务有效融合,这样能够有效地带领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使其形成高尚的个人品格,为小学生日后的身心发育以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小学生自身的行为更端正,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帮助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知。经过调研能够得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当下一些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秉承的教学观念不够创新、比较陈旧,并且教学模式比较单调。
第一,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头脑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他们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也都是秉承着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课堂设计。这部分教师都会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但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当下的身心发育现状以及认知水平并不匹配,致使开展此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成效并不显著。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通常都是以说教的形式,小学生在课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很难融合生活元素来进行理解,对于知识掌握得并不深刻。这也会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氛围比较乏味。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其并不能与学生进行高效的互动,同时教师也不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的事件和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这样就很难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程目标。
第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涵盖的知识内容范围比较广,并且侧重点偏向于理论,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并不能有效地接受理论学习这种模式,这也与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不匹配。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教材来进行课堂讲解,并且融合现实生活元素展开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所讲解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符合。这也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活动不能得到强化和塑造,同时也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整体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不佳。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的成效
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教学时,一定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应用与学生当下身心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地融入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当下身心发育现状以及认知水平,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或者利用一些人物故事,来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也能够让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用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音频以及视频,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情境。
例如,教师在教鲁教版二年级教材中《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感受,总结出日常生活中的爱,以及体现爱的事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爱,并且要求学生将体现爱的事件整合并总结出来,让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关爱。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让学生说明这些片段中哪里体现了爱、体现爱的具体细节是什么。教师再让学生自主总结自身经历的,展开说说生活中体现出爱的细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煽情或者温暖的歌曲,使学生的情感有效抒发。这样能够强化学生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二)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同,目前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很多教师将教学的重心从知识的掌握变为能力的培养。此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人公角色。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充满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这也需要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融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游戏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此方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例如教师在教鲁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调研,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规则,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调查完成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阐述,让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有不足之处再进行补充。教师也可以进行提示,让学生基于生活、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展开叙述,说出这三个层面的公共规则,并说出所叙述的规则的主要目的,以及体现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阐述,能够强化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喜欢与他人分享,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此课程内容的知识充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应用生活化元素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与法治的意识也比较薄弱,教师可以基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叙述出生活中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念。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确基本的是非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通过对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实现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借此展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确,在开展此方面知识的教学时,不能够只讲大道理和单一的理论。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家庭、学校生活来选取教学内容,利用实际的事件或者案例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实践能够得知,学生并不能够单纯通过文字的理解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成效也并不显著。因此教师可以将知识点以故事、案例等形式展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并且使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充满了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开学阶段,为学生制定一些班规,并且在班规设立完成后,将评判的权力交由给学生,让学生评判规定是否合理。比如班规为:
1.上课不允许交头接耳。
2.不允许迟到。
3.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的学生要受到惩罚。
4.不允许私自更换座位。
……
学生会对班规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上课不允许交头接耳,需要明确规定的具体情况。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规定是否生效?课上有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时,是否触犯规定?”教师要对学生所阐述的意见进行整合,这样能够让教师所布置的规则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更加适用于当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又如,教师在开展鲁教版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课的教学时,也应该引入生活化场景,展开情境教学,让学生投入其中,进行该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用语言先创建生活情境:“想象一下,假如同学们在放学后陪妈妈去逛超市购物,买了许多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随后回到了家,但是回家后发现,其中一包食品已经过了保质期,不能够再食用。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包食品呢?”部分学生会说将该食品扔掉,也有一些同学说将食品拿回超市进行更换,还有一些学生说与超市售货员进行沟通,协商处理。这时教师引入课程的知识内容,告知学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到了变质、破损或者过了保质期的商品,应该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拿着该商品与售货人员进行协商;并且在购物时,一定要索要并保留好购物小票或者其他的购买凭证,证明商品的来源,这样也方便后续如有任何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这样,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引入和教学,让学生有效掌握了此课程内容的重点,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常识,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今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新《课标》提出要求,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各方面能力、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思政学科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教学素材,选取案例来开展教学,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且在开展相关教学时,一定要渗透生活化元素,让知识内容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教师一定要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让教学的方法模式与当下学生的发展相匹配,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并且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秋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40期。
[2] 宋菲菲《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0期。
[3] 倪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四)》2022年。
[4] 王尊杰《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新课程》2022年第35期。
[5] 何正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二)》2022年。
[6] 杨树娟《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第二课堂》2022年第9期。
[7] 刘文英《核心素养之下如何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七)》2022年。
[8] 尹伟《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探》,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2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二)》2022年。
[9] 于学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探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2教育教学探究网络论坛论文集(二)》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