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作者: 钟少雄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各科目教学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各学科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接着分析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指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希望为教师提供参考,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6
随着小学教育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生活化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关注,广大教师也逐渐意识到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生活化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意识,积极探究合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夯实基础。
一、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使教师的授课质量提高之外,也可以使学生从多个维度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获得更优秀的成绩,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结合当前的实践现状来看,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小学生的思想理念正处于重要发展时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通过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将生活化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念,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和认知水平。将带有生活化元素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一大作用。在生活化案例的影响下,学生对待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对该科目的认同感会提升,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其探究欲望。除此之外,在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会将现实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事物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分解,使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学会辨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升道德水平,也提高了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可督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化解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从小形成法律意识,具有法治观念。
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在各科目的教学中,首先都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味地根据教材安排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教学,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仿佛“无头苍蝇”,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个人素养和能力等都得不到有效提升。
2.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思想,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主导者也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并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体验感被忽略,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非常不利。无论学生课堂表现如何、考试成绩如何,以及个人修养如何,都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生逐渐会失去学习兴趣,实际学习体验感也越来越差。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参与感下降,大部分只是选择默默学习,不和教师进行课堂互动,这不仅会影响其学习成绩,更是会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养成。
3.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虽然教师也会对学生展开评价,但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学生在评价中并没有发挥太明显的作用,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考核,很难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非常关心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弥补不足,并投入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评价时掺杂自己主观的想法和意见,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导致学生感觉评价不公,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评价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评价,评价结果也不够真实,很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约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积极备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一环,正所谓“常胜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精心备课才能为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课程,才能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小学教师需具备备课的基本意识,方能为学生呈现精彩的内容。备课环节中,教师需运用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巧妙地将德育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结合,将课堂上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做系统的梳理,确保不会遗漏重要的内容,让学生能有所启发、学有所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质量。
比如,为了上好课时内容《学会沟通交流》,引导学生与同伴之间友好沟通,大胆地向对方出说心里话,教师要结合教材、参考书、视频课程进行备课。为了打破传统的语言沟通方式,让课堂更有秩序,让胆小的学生能找到倾诉心事的渠道,可以“向同伴传递小纸条”的活动为主,在课堂上创造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大胆说”的机会。由于教师在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的兴致高昂,可凭借小纸条了解自己的同学、探究纸条背后的秘密,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异常浓烈。
无数教学实践足以证明: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根据学情、运用教材,及时与同伴群体商讨或独立思考高效的备课方案。教师在备课方面花费的功夫,对于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从学情出发认真备课,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爱好,亦可激发其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探究所学知识点。
2.新课导入生活化,合理应用现代技术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整体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在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紧跟教师的节奏,这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其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是如此,使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来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意义,同时督促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角度来看,自主选择比较陌生,可能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入。可以提前设置对学生来说比较有吸引力的话题:“课余生活是什么呢?我们每天的课余时间有多少?一周有多少?我们怎样度过课余生活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接着与学生共同互动和讨论,从大体上对课余时间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随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形式,比如打篮球、看电影、读书或跑步等,这些活动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教师在这时再一次强调“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课余活动是非常丰富且多姿多彩的,选择可以因人而异。而正是因为课余活动多种多样,选择或实践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这时就需要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地做出最佳选择,而不是盲目地任性,或是跟风。”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自主选择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展示不同的课余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活动内容,比如每项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活动对人数的需求、活动的具体规则等,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活动,进而使学生深刻感知每种活动的差异,在后续安排课余时间时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总而言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前导入环节,这是生活化教学策略之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提高其学习质量。
3.让授课形式生活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知识点,文字和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除了关注新课导入环节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更多有趣味性的内容,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性的兴趣以及热情,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
“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来自五年级上册教材,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可以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流畅地表达出来,并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体会他人的情感。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究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大部分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性的热情,一直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环节,比如“你比我猜”:首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在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组和组之间的竞争;在每一个小组之中先选出两名组员,引导这两名学生面向多媒体站立,教师通过多媒体将相关的内容和信息呈现出来,并要求他们比画,同时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答案不能出现在描述语言中,其他组员需要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答案。教师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参考出示话题,比如“对话”“傲慢”“插话”等,学生收到话题之后开始比画。以“傲慢”为例,两名学生面对面,一名学生在仔细认真地和另外一名学生沟通,但是另一名学生却并不领情,而是昂着头,漫不经心地望着远方,同时双手抱臂,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时给出暗示语:“我们俩正在进行对话,一方的态度非常谦和,而另外一方……”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应的组员就会快速地给出答案,即“傲慢”。该游戏比较有趣味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所有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同时也会领会不同态度在人与人对话中产生的影响,从而学会以谦虚认真的态度与别人沟通交流。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以及策略激发了学生兴趣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提升。
4.课后实践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并非要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规范和体制,而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比如“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该课来自五年级上册教材,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并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随后,再寻找大量有关的事迹和人物,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出来。例如“立己达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仁爱精神,与孔子息息相关,教师可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
有一天,孔子路过泰山下,见到一名妇女在坟前悲伤地哭泣。孔子见状便询问原因,了解到是因为妇人的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便问妇人,既然这里有老虎伤人,为什么不搬走。妇人说,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统治者残暴的统治)。听了以后,孔子立马感叹:“苛政猛于虎!”
上述小故事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同时也感受到了他提倡“仁”的原因。孔子希望所有的人都经过教化,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同时也希望社会能真正实现稳定,长幼尊卑有序。
除了给学生讲解理论之外,教师在课后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组织学生积极为老人服务,尽他们的力量为老人做一些家务事,比如打扫卫生等,促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孔子“仁”的精神。此外,也可以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尊老爱幼”。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之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老人和幼儿。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化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并实施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教师应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安《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智力》2023年第12期。
[2] 沈秋群《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24期。
[3] 纪润梅《谈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学周刊》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