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 李琨

摘 要: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强调思政融入,强化全方位育人,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实施情感培育教育、思想引领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人格品质教育。本文简要论述思政育人的内涵,分析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重点从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结合时政热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延伸课程实施空间、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六个方面,阐述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育人 道德与法治 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57

思政育人视角下,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为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作用,深化课程育人内涵,是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建立、思政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教学实际情况而言,思政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程、悟得新思想、形成政治素养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加之教学模式固定、僵化,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吸引力,无法将课堂塑造为思政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把握好思政育人的内涵,优化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思政育人的内涵

思政育人,是指将课程塑造为思政教育实施的载体,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课程,促进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常识与公民素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信念、有政治素养、有思想觉悟、有法治意识、有爱国主义情怀、有道德品质、有真才实学的一代新人。

传统思政教育以单一的思政理论课为载体,导致教育实施空间狭窄、实施路径单一,加之长期以来讲授、灌输、说理式的教育方法,使得教育实效性偏低,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育人价值。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倡导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习惯引导、健全人格塑造,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与此同时,思政育人是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倡导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地结合为有机整体,要求教师突破教材、教法的局限性,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系统重塑、力量整合与格局变化,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针对性,吸引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课程知识以及深刻的思想理论知识破解实际难题,将内心的积极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转换为实际行动。思政育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领会思政育人的内涵,积极参与到“大思政格局”构建与课程思政建设中,才能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二、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首先要求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坚持立德为先,树人在后的基本原则,将“学会做人”作为课程实施的目标导向。同时,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职业水平,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坚守初心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耕细作、砥砺前行。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积极拓宽自身的视野、端正自身的人格,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身专业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生面前树立勇敢担当、精益求精、恪尽职守、耐心细心的良好形象,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吸引、带动学生。

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思维,摆脱机械性、重复性、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在把握初中生特点的基础上找准初中生的兴趣点,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为目标,优化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活动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从校园、课堂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以透彻深刻的思想理论帮助学生看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与联系。

最后,用课程评价检验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洞察评价结果中所反映的课程局限性、滞后性与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改进思政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充分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挖掘课程的育人内涵,从而实现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一)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奠定思政育人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主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应当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以课程标准、课程大纲为导向,从纵向上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挖掘,提炼出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水平以及兴趣特点等,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至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从横向上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以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导语、单元主要内容,从中挖掘“诚信”思政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我的交友原则”主题讨论活动,请学生在卡片上写出“我的朋友必备的好品质”“我的朋友对我的影响”。当学生写出“诚信”这一交友原则时,教师顺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与他人两个层面,分析诚信的必要性。同时,指导学生思考朋友带来的影响有何性质、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从事物的两面性出发,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逐步领会辩证观的思想方法,这对于提高初中生思想水平大有裨益。

(二)积极创设课堂情境,增强思政育人的吸引力

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以提高课程教学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度为着力点。传统的以讲授、灌输、说教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思政育人的新要求,并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增强课程与生活、社会、自然间的关联性,为学生创设可以彰显课程人文内涵、有助于师生间情感交互、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的真实性课堂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思考课程内涵,探寻学习的意义,并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集体生活成就我》一课。大部分初中生集体意识较为淡薄,难以切实感受到集体生活对自身的影响,无法体验到集体生活对自身品格养成、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内容置于初中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中。在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唐僧师徒四人在西行取经中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师徒四人的优点与缺点有哪些?西天取经的成功少不了师徒四人的功劳,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从中你可否总结集体生活的作用?能否讲述自己的集体生活故事,谈谈集体生活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由情境引出的五大问题层层递进,从情境走进现实,使学生获得启示,逐步形成团结合作品质与团队精神,有效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主动结合时政热点,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思政育人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且要在生活中体现出价值观塑造、思想引领等功能。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现实案例、生活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事业建设成就等。在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同时,引领学生关照社会现实,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现象、问题等做到洞察审视、思考辨析、辩证看待与正确对待,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其以先进的思想、深刻的理论武装头脑。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接受思政教育中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一代新人。

例如,《走向共同富裕》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乡村振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教师可以列举实际案例,如乡村产业振兴层面的“农业+”产业格局、乡村文化振兴层面的群众文化建设等,同时请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两大层面透视共同富裕的内涵。此外,可以让学生当“小村官”,请学生思考自己如果是村官,会通过哪些手段推动乡村与城市共同富裕?学生举出应用互联网建立农产品营销渠道、举办乡村手工艺品展览等。这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悟了思想理论的内涵,在联系实际中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潜能。教师应采用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以任务为主线串联起全部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思想启迪、情感启发、文化浸润与价值观受到引领的过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并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产生正确且个性的理解,以此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例如《尊重他人》一课的教学,以“平等”为思政育人主题。以主题为引领,围绕本节课核心知识点布置三大任务:

1.结合新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真实的案例,思考并探讨尊重他人对学习、生活的好处。

2.从自身出发,探究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3.近日,“公交车司机从窗口将攒好的塑料瓶扔到地下,给残疾的拾荒人”事件引发热议,你认为公交车司机的做法是否尊重他人?如何理解尊重他人的内涵?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探讨等方式完成任务,不仅学会了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人”的深层次内涵,而且形成了欣赏他人、接纳那人正确观点的良好品质,从而将思政育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五)延伸课堂空间,彰显思政育人的价值

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突破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的局限,从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探索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鉴于此,教师要结合思政育人内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活动与思政育人的契合点,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思政课,而且要将课堂教学效果延伸到学生所处的生活、社会与自然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深刻、连续的体验,并将自己内心的正确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此构建更加开放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例如《凝聚法治共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普法调查与普法宣传”系列活动。按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问卷设计组、采访走访组、信息整理组等。由问卷设计与采访走访小组自选采访对象,了解对法律的认知情况。信息整理组绘制图表,反映普法力度、普法范围与普法效果。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利用微课讲解核心知识点,缩短讲授时间,剩余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制定普法宣传方案。课后,引导学生自行组建小组,取得社区、小区管理者同意后,以各自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

(六)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现思政育人的作用

思政育人视角下,课程评价的要点在于检验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反映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过程、方法与结果,为教师优化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依据。同时,用课程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法治意识、道德发展情况,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改进自我,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鉴于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拓宽评价内容覆盖面,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

例如,《尊重他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任务完成度、发言积极性、小组讨论与交流积极性、主动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人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条理性与创造性、认知事物的客观性、辩证看待事物两面性的意识与能力等作为评价内容。在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同时,请家长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性评价真实反映思政育人过程与效果。综上所述,思政育人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师要坚持理念先行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要找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契合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延伸课程实施空间。此外,要建立全面覆盖、主体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推动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杜锐《“五育并举”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7期。

[2] 任长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实践路径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46期。

[3] 董峰《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学周刊》2022年第36期。

[4] 成剑峰、廖玉君《“课程思政”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初中生世界》2021年第48期。

[5] 王存贵、杨春林《努力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江苏教育》2021年第75期。